吾尝三复思之,惟为善迹,有益于世,千载不磨。

《袖珍方》

朱橚在明史中并不怎么出名,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他。但他有两个很有名的至亲,父亲明太祖朱元璋,同母哥哥明成祖朱棣。可以说他是含着金汤勺出生的人生赢家。洪武三年,十岁的朱橚被封为吴王,洪武十一年改封为周王并于洪武十四年就藩开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橚打小就好学,成绩在众兄弟中出类拔萃。长大后更是成为一个标准的风流文士,诗词歌赋样样精通,他修撰的《元宫曲》在明初文坛也小有名气。日常他也热衷于戏曲音律,他一手教出来的儿子朱有燉也被后世誉为明初戏曲大师。

就藩之后的朱橚就更有条件去发挥和享受自己的兴趣爱好了,看似将风雅悠闲地度过一生,但是他自己却折腾出了大事并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洪武二十二年朱橚离开封地前往凤阳探望自己的老丈人,结果激怒了明太祖。首先他没有提前请示朝廷,太祖是明文规定藩王无令不得离开封地;其次他探望的老丈人是曾任明军大将军的宋国公冯胜。

朱橚是想图谋不轨么?连他哥朱棣都不敢跟自己的爹叫板,他凭什么敢?退一步说即便他想,冯胜也不会同意。只能说他骨子里的文人轻狂,让他一时脑子发热完全没意识到自己行为的危险性。

不论朱橚到底是什么企图,疑心本来就很重的太祖不可能不猜忌。太祖怎么惩治冯胜这里不表,朱橚是被震怒的太祖流放到云南去了,幸运的是没削除他的王爵(流放期间由世子朱有炖理藩事)。

从开封到云南,要横跨大半个中国,旅途本就艰辛,而目的地云南又是烟瘴之地,荒蛮多瘟疫。从小就养尊处优的朱橚那里受得了这个折腾,刚到云南就染上了重病。如果不是随行带着王府的医生,朱橚怕是要交代了。

在云南生活期间,朱橚也真正见识到了自家皇朝之下百姓的生活。每日辛苦劳作也就勉强温饱,一旦患病别说十里八乡都难以找出一个医生,即便是有,又有几家拿得出诊金呢?

所以大部分百姓患病后都会不约而同地选择同一种方法 –硬抗。能扛过就扛过,抗不过那就只能自叹时运不济了。病过一场的朱橚就特别地能感同身受,加上他本就心地善良,因此朱橚决定做点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橚让随行的医生为百姓义诊并自己掏钱为他们买药,不过朱橚很快就意识到这样救助不了多少人,也不能长久地解决问题。经过一段时间思索,朱橚换了一个方法 –编书。

朱橚决定编写一本自助医疗手册,用最通俗易懂的文字来描述生活中的常见疾病以及它们对应的治疗方法。这样即便是没有医生,只要识字就可以通过此书为自己或他人进行诊断和救治。

这本书被取名为《袖珍方》,它一出版就引起了轰动。不光在洪武朝被广泛的传阅、刻印,此后历代均不断的再版,离乡赶考的学子基本上是人手一本。

也许是善有善报、也许是太祖气消了,洪武二十四年十二月,太祖赦免了朱橚并让其返回开封继续就藩。流放归来的朱橚变了,不在那么热衷诗词戏曲,反而在王府内开辟很多药园,研究和种植药草。

原来云南的经历让朱橚发现一本《袖珍方》还不够。依靠《袖珍方》是可以诊治很多疾病,但是靠这本书治不了一种最可怕的病 –饥饿。因此他想再出一本关于植物救荒的书,以便百姓在灾荒中能多出一条生路。正当朱橚干得热火朝天时,又出事儿了,这给他惹出祸事的人是他的儿子 --朱有爋。

洪武三十一年,太祖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登基。上台的建文帝对他的这些叔叔辈王爷们非常的不放心,于是就找各种由头来削藩。朱有爋是朱橚的次子,没有资格承袭朱橚的亲王位,但是朱有爋却特别的有“上进心”,总想自己成为亲王。

建文帝的态度让朱有爋意识到了机会,他向建文帝举报自己的父亲意图谋逆。在讲究“亲亲相隐”和“父为子纲”的明代,此举不但让朱橚陷入了巨大的政治风波之中,也让他的精神受到重创,甚至可以说是颜面全无。

明史上说朱橚本有异谋,但他应该并不是真的想起兵谋反。只是对自己的晚辈成了自己要叩拜的皇帝有些难以接受,加之他性格轻狂,因此一些言行故意不尊建文。其实除了他,当时其他藩王基本都是这个心理。(成祖登基后他也因轻狂干出过类似的事情,后文详说)。

注:这件事朱有爋诬告的可能性也不小,朱有爋的郡王妃是建文的铁杆盛庸的女儿。而且朱有爋打小是和朱允炆一起读书长大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建文元年八月朱橚被削藩贬为庶人并再次流放云南。这次朱橚比上次可惨多了,随从俸禄全没了,“饮食备极困辱”。不过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打击并未让朱橚颓废放弃,反而促使他变得更淡泊、更专注于自己编书的理想。在流放期间不断地收集、整理各种药草、药方、病症等信息。

四年后,朱橚的哥哥朱棣把他救出了“苦海”。登基称帝的成祖高举的大旗就是恢复太祖成制(以此来说明建文不遵祖制),所以恢复自己亲弟弟的王爵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不但如此成祖还赐予大批礼物并表示要给他修建新的王府。

朱橚上表婉拒了这些赏赐,表示自己的愿望只是编书。这并不是磨难让朱橚变得小心翼翼,而是他真的就是想编书。

永乐四年,朱橚的《普济方》出版。相对于简单的《袖珍方》,《普济方》进行了全方位的升级和扩充。全书一百六十八卷、两千一百七十五类、六万一千七百三十九种药方,可以说这是一部集历代药方精华的宝典。

当时能被说得出来的病症这本书里都有记载,而且均有对应的治疗方法。这还没完,当年朱橚还出版了另一部书 -- 《救荒本草》,这本书的价值在当时甚至超过了《普济方》。

《救荒本草》全书有两卷,共记载了植物四百一十四种。该书对每一种植物的形貌、生长环境、食用性、药用性等等进行了说明,按照可食用部位进行了分类,例如叶可食、根可食、实可食等。更重要的是每种植物都配了图,以方便人们识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一些需要处理才能食用的有毒植物,《救荒本草》也详细介绍了对应的加工、烹饪方法。除此之外,朱橚还独创了一种去毒方法 – 净土与有毒植物共煮后再淘洗。这和俄国植物学家茨维特1906年发明的“色层吸附分离法”在理论上是一致的。

这三部书不但轰动了大明皇朝,也走出国门流传并风靡于西方世界。誉美之词不需多言,只需要知道这三部书活人无数,对于天下百姓来说这三部书就是救命宝典。

完成了不朽功业的朱橚,到了晚年也恢复了他往昔的文艺生活,再次当起了悠哉乐哉的藩王。但是又因为文士的轻狂,给自己惹出了祸端。

永乐十八年,六十岁的朱橚又“脑子发热”在自己的封地建殿祭祀自己的父亲。本来儿子祭祀自己的父亲是天经地义的,但是朱橚的父亲是太祖高皇帝,而高皇帝只能由朱棣这个皇帝来主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快朱橚就被人告发了,说他图谋不轨想谋反自立。成祖应该是不信朱橚想谋反的,但是他要借这个机会收走朱橚的王府护卫。于是成祖将朱橚召到京师,把这件事告诉他,已经“很识时务”的朱橚“顿首谢死罪”并请求朝廷收回自己的三个护卫。

注:洪武五年太祖规定每位亲王可设三个卫(明朝一卫满编5600人)作为王府护卫军。后考虑到边塞九王的御边重任,允许他们的护卫扩编,大概一卫编制可到一万九千人。朱橚不属于边塞王。

再次逃过一劫的朱橚也就此安稳了下来,洪熙元年逝世,享年六十九岁。他的父兄杀人如麻,而他活人无数;他的父兄被歌功颂德,那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去遗忘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