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发生7.3级地震。

地震发生在人口稠密、工业密集的辽东半岛中南部,涵盖鞍山、营口、辽阳等数座大城市,人口近千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场7.3级的大地震,可想会给工业基地之一的辽宁带来多大损失。

毕竟次年发生的唐山大地震就造成24.2万人死亡、16.4万人受伤,被称为20世纪十大自然灾害之一,可辽宁海城7.3级地震之后,仅有1328人死亡,轻重伤人数约1.5万人。

要知道辽宁有将近50年没有发生过较大地震,房屋多以不抗震的砖混结构为主,若按照同等等级地震造成的损失来看,海城地震伤亡人数应在十万人以上。

海城地震之所以只有1328人死亡,与时任辽宁省委书记毛远新的果断决策关系匪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海城地震预报

海城地震后,毛远新向毛主席汇报了此事。

毛主席说:“据说有预报,损失不大。”

毛远新回答说:

“别提预报的事,发了预报后,心里更加紧张。”

海城地震发生于2月4日19点36分,就在地震发生的,辽宁省委就向全省发出电话通播。

“停止一切会议、停止一切文体活动、停止一切营业……”

电话通播要求将所有群众动员到安全地区,防震指示发出后,超百万人撤离住宅、工作地点,到安全地区躲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全省上下几乎同一时间动了起来,只做一件事:躲避地震。结果就在当天晚上19点36分,海城地震发生。

也就是说,正是在省委及时通播下,才让损失降到最低,故而“海城地震预报”被推到一个很高的位置,毛远新及辽宁省委领导也收获了一众好评。

毕竟2月的东北,外面天寒地冻,用行政手段让百万老百姓待在室外,其实冒了很大风险。

若是地震不来,辽宁省委的公信力将大打折扣。

毛远新和辽宁省委感与决策实属了不起,极具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而支撑做出这一决定的关键,在于“思维的突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往今来,“地震预报”都是全球难题。

鉴于依照目前技术水平尚不能观测地球内部发生的变化,短期临震预报始终是困扰世界各国地震学家的一个世界性难题。

既然是“世界性难题”,故而许多人下意识认为地震无法预测,不过多数地震学家始终认为预报地震仅仅只是“暂时没有能力预报”。

1966年3月,邢台发生两场大地震。

周总理亲赴灾区慰问,同时提到了“地震预报”的可能性。会上部分专家提出美国、苏联,特别是地震频发的日本科学技术较之中国更发达,都没有手段能解决地震预报,言外之意也就是说中国也解决不了。

话虽难听,也是现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人成虎,“地震预测”一事大有搁置的迹象,这时李四光(时任地震工作委员会主任)提出了不同意见。

“地震可以预报,不过要做艰苦细致的工作。”

李四光一席话,为“地震预测”工作打开了突破口,很快一套“群测群防”的地震预报机制建立起来。

所谓群测群防,即全民直接参与地震监测预报、防御。在这一地震预报机制的促使下,机关、学校、单位等均被动员起来,参与到地震预报工作中来。

单从科学的角度来看,“群测群防”地震预报机制一定会有效果,付出的成本代价绝不小。如此庞大的观测体系(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持续运行,人力成本、技术成本、时间成本等,发达国家难以承受,中国却坚持了近十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海城地震预报的“历史绝响”

“群测群防”地震预报机制建立后,辽宁省被划为全国重点地震监视区。

辽宁地震频发,苦“地震”久矣。当辽宁省地震工作办公室成立后,辽宁境内掀起了一场“地震预测热”。

不少能人志士齐齐出手,各路言论层出不穷,其中耿庆国(中国著名地质学家、地震学家,提出了‘“早阵理论”)提出辽阳、海城等地极有可能发生7级地震,报告引起辽宁省委高度重视。

单单1974年一年,辽宁省内就建立了上千个群众测报点,形成了专业队伍、群策人员相结合的全方位“监测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辽宁“监测网”的迅速建立不难看出,“群测群防”地震预报机制虽然会付出巨大的成本代价,可在一个人民群众高度自觉、高度组织的公有制社会,所付出的成本往往是可控的,取得效果也十分明显。

1974年12月起,辽宁先后发现不少异常现象,如老鼠成群、蛇群出动、水位下降等,期间也预测成功了数次地震,这让辽宁地震工作办公室受到极大震动、鼓舞。

正是由于专家预警、民间经验,再加上“群测群防”的全民性,使得预防地震并不太“正规化”,偶然的预测成功被无限放大。

“首战”告捷,群众预防工作热情高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1975年2月3日,海城地区地震活动频发,结合近一年海城并未出现超过7级的大地震,而耿庆国等专家预言“海城极有可能发生7级大地震”,不免让参与地震预防工作的人员愈发紧张。

2月4日凌晨一点,辽宁工作办公室业务组组长马不停蹄赶往辽宁省委,汇报了这一情况,阐明种种迹象,一场大地震或将来袭。

7级的大地震,相当释放超3400万TNT当量,破坏力惊人。若是预防结果准确,恐将造成前所未有的损失。

辽宁省委陷入一片沉寂,几乎没人敢下决定。

一旦下了“疏散”的命令,若是预报失误,只怕辽宁省委威望毁于一旦,背负着巨大压力的毛远新犹豫之后做了决定——疏散群众。

2月4日10点30分,省委向全省发出电话通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这一步省委显然没有了回头路,只能尽可能做好疏散工作,停止一切会议、一切营业、一切生产活动,将所有群众动员到安全地区。在省委的统一调度下,辽宁省南部超百万群众撤离住宅、工作地点。

17时,海城再次召开防震紧急电话会议。

19时,海城有一次发出示警。

几乎所有人都相信会发生大地震,毛远新等人却承担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大地震发生了尚好,若是没有发生,辽宁省委真成了茶余饭后的笑柄。

19时36分,海城地震发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悬着的一颗心总算放下,毛远新紧接着命令连夜成立省抗震救灾指挥部,投入到紧张的抗震救灾活动中。

事后毛远新向毛主席汇报此事,依旧有些后怕,更多地还是庆幸。灾前预报成功,带来的好处是巨大的。

1、 拯救了十万余人生命

按照同等级的等级伤亡比来看,海城地震或将伤亡十万人以上。可在省委发出预警后,伤亡降到了最低。

一些居民聚集区,房屋倒塌率达50%以上,最终只死亡几十人,伤上百人。再加上一年多的应急防震,也有效减轻了伤亡。灾后统计,海城地震造成1328人死亡,轻重伤人数约1.5万人。

这样的伤亡率放在任何一场7级以上的大地震中,都足以称得上奇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 减少几十亿经济损失

一场大地震,往往都是一幅人间惨剧。灾后的重建工作、恢复生产,灾区的抗震救灾,都是一笔不可估量的损失。

由于海城地震提前预防,人员伤亡大大减少,促使全区两个月内就全面恢复了生产工作。据不完全估计,若是没有提前预防,海晨地震的损失将增加三四十亿元。

除减少人员伤亡、减少经济损失之外,长达数年的地震预防工作,也避免了不少重大次生灾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开创人类短临地震预报成功的先河

海城地震的成功预报,震动了全世界。

地震预报一直是世界性难题,在自然灾害面前,人类几乎一直处于被动局面。山洪、地震、海啸、台风,无一例外。

可海城地震预报成功,让人类看到了面对自然灾害从被动到主动地希望,不少国家纷纷派遣考察组到海城,意欲为全球地震预报工作尽一份力。

海城地震之后,“预报成果”被推到了很高的位置。

作为海城地震预防的决策者之一,毛远新谦虚地表示:

“外面把这次成功预报吹得太高,总觉得有些偶然性。”

他说具有偶然性,自然带有几分自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似辽宁省委上午预警、下午动员,地震晚上就来了确实带有几分偶然,不过偶然性中却是必然。

毛远新是谁?毛泽民之子,毛泽东之侄。出生于这样的家庭,思维必定有所突破。对于地震预防这件事,过去从来没有人敢打包票。可自从李四光提出“可以预防”后,在毛主席、周总理指导下,全国却掀起了一场地震预测热。

是学识层面的全面提高?并不是,而是思维层面的突破。自从新中国成立后,领导人始终在向中国人民传递一个思想:中国人能做到想做到的一切事。

传递这样的思想的目的,为的是树立国民自信心。因此周总理提出“地震预防”,当部分地震学家提出西方国家尚且不能预测时,李四光会率先站出来反对,而周总理最终也选择站在了李四光这一边。

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人口众多,地震问题必须要解决,另一方面是要树立一种自信心,勇于去尝试认为不能做到的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远新作为毛家后人,思维上有所突破,也清楚认识到中国发展不能循规蹈矩,必须打破常规。

看似不太靠谱“地震预测”,就成了最好的证明。

面对未知的恐惧,多数人选择视而不见、采取回避的态度。若是放在现在,让全民进行“地震预防”,可想实施之难度。

思维固化,让多数人下意识认为地震根本防不胜防。别说普通老百姓,在地震局内部都存在激烈斗争。

1975年1月12日,全国地震会商会上爆发激烈争论,争论的焦点在于“唐山会不会发生大地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耿庆国等年轻一派提出京津唐极有可能发生大震,建议采用群测群防的手段,复刻一次“海城地震”。

然而一些专家自持经验多、资历深,始终不太瞧得起群测群防,在会上始终坚持唐山不会发生大地震。

年轻专家资历浅、经验少,却不代表没有真才实学。耿庆国用一次“海城地震”证明了自己,却没能逆转大会局势,就连上交的地震报告也未能引起足够重视。可事实证明他的结论是正确的,若是能重视他的报告,或将能复刻“海城地震”。

且不讨论采用耿庆国建议的可能性,单单说“专家之论”。所谓的资历深、经验多,就占据了绝对优势。

不管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亦或者21世纪,其实都存在“专家说的都是对的,普通人不如专家”的看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旦某件事、某个观点加上“专家说”,结果影响力就不一样,这就是最简单的思维固化,也是不自信的体现。

不可否认,专家的名号是经过日积月累的学习、实践得到的,代表着某个行业的标杆,可这并不能说明专家的话就是金科玉律。

海城地震预防就是一场向“权威”挑战的典例,海城地震前夕仅仅只是靠着一群不太“专家”的群众,拿着一些不太“专业”的工具,预测出即将发生的地震。毛远新若是信奉“专家路线”,怕是不敢下命令疏散群众。

可他敢于突破、敢于挑战,最终才有了历史绝响——海城地震预报。之后因为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等各方面因素,再也没能出现一场堪比海城地震预报的典型。海城地震预报虽成了历史绝响,其留下的经验却值得后来人借鉴、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