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于心理治疗入医保

大家怎么看

让更多人不在费用面前止步

王琦(疾控工作者)

有媒体近日报道,当前心理治疗服务一次收费数百元至数千元,费用负担大成了患者的心病,建议将更多的心理治疗服务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笔者认为,这项建议对于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大有益处,也是完善医疗保障体系、提升公共健康水平的重要一步。

当前,心理治疗的费用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一次动辄数百元甚至数千元,而心理治疗往往需要进行多次才能达到预期效果。目前,北京市、广东省、江苏省等地已实现部分心理治疗项目可报销,但这只是地方性政策。在全国层面尽早实现政策统一,既能够大大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使更多人能够负担得起心理治疗的费用,也有助于推动心理治疗工作向着更加专业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当然,将心理治疗服务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还需要解决如何确定合理的报销比例和范围、心理治疗效果量化等问题。期待相关部门能够积极响应社会呼声,加快推进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让更多需要心理治疗的人不在费用面前止步。

不能简单将入医保作为“药方”

木须虫(公职人员)

把心理治疗服务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宜谨慎稳妥推进。

相较于生理疾病,心理疾病的分类、诊断标准等,还没有形成健全的体系;心理治疗缺乏规范的诊疗流程,难以有效作出医保支付设计。

医保的钱须花在刀刃上。心理治疗往往周期很长,尤其是对于一些严重的心理疾病,当前仍缺乏有效可靠的诊疗手段,将其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对保障的公平性以及可负担性都是现实的考验。即便目前有的地方已将心理治疗纳入医保,未来要扩大到全国范围,这个过程也不能操之过急,需要明确严格的限制,如限病种、限项目、限服务机构等。

不能简单地将进入医保作为应对心理治疗费用过高等问题的“药方”。通过包括卫生经济学等在内的科学评估,在保障医保资金更加有效利用、更可健康持续运营的基础上,根据社会经济状况和卫生健康技术进步,不断加强基本保障是一个必然选择,但并非唯一出路。

如果把思路打开,比如进一步强化心理疾病的预防、整合社会各方资源提供更优的心理健康服务,尤其在近年来各地推出的普惠型医疗保险、健康商业保险等方面进一步拓展保障空间,建立多层次的保障体系,会比单纯“医保帮一把”要有益得多。

直面健康热点

分享真知灼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编辑:李诗尧

校对:杨真宇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访问yuanben.io查询【4U0BTPJY】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