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时期,马殷以湖南为中心建立了政权,国号楚国,史称马楚。马殷在政治上采取“上奉天子,下抚黎民”,内靖乱军、外御强藩的政策,大力发展商业,使得百姓获得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可以说马殷统治下的楚国无论是经济还是军事都达到了鼎盛时期。

但好景不长,随着马殷的薨逝,楚国开始迅速的衰弱,究其原因主要是作为开国的统治者,马殷没有进取心,在建立政权后开始沉迷佛教,不理政事,丧失了发展的机会;而在本来就缺乏人才的情况下,仍然勾心斗角,杀戮贤能;为了稳定自己的政权采用兄终弟及的皇位继承制,导致后期统治者频繁的变换;在发展商业繁荣后,大量的买官卖官,导致选官系统名存实亡。在此几点的作用下,强盛一时的楚国迅速的走向了灭国的道路。

统治者没有进取之心

马氏楚国的建立与发展

唐朝末年,藩镇不在听从朝廷的政令,开始各自为政。此时的唐王朝已经名存实亡。而此时的中国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而此时的南方大地上,马殷率领数万兵马连克湖南各地,最终建立了楚国。

虽然在军事上大获全胜,但马殷仍谦虚谨慎,求得中原朝廷的封号。采用“上奉天子,下抚黎民”的政策,大力发展楚国经济,积极地和其他各国之间进行商业往来。虽然中原地区和川蜀还在战乱纷飞,但是在马殷治理的楚国大地上确实一片和平景象。

马楚开国君主胸无大志

自古以来,时势造英雄。对于马殷来说,自己不过是逃到湖南的残兵,本无大志,而且在湖南也没有根基。因此,马殷征战沙场只是为了生存,并没有称王称霸的梦想,但时势将他推到了楚国国君的地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殷

从历代王朝的兴衰来看,一个新兴的王朝在建立之初,都会注重儒道,行清静无为,讲究与民生息,讲仁民爱物,选贤任能,于是国家日渐强盛。而马殷在建国之初,大力发展经济,在国家强盛后,因胸无大志,便开始得意满满,不再专心治国,开始追求佛法,广建寺院。

因此,马殷作为开国之君,胸无大志,识浅志隘,一旦四方安定,便开始贪图安逸,不图进展,这是马楚由盛转衰的原因之一。

马楚政权人才的凋零

人才缺乏

众所周知,政治斗争是由多因素决定的,而人才则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广纳人才,才能使自己不断壮大,最终翦灭群雄,一统天下。例如汉高祖和朱元璋。而马殷作为一个外来的军阀,其手下不乏能征惯战的将军,却很少有谋臣。因此,在治理国家上就只有张佶和高郁两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希声

乱杀功臣

自古武将开疆扩土,文臣治国安邦。在楚国仅有的两位文臣张佶和高郁的治理下,楚国还可以说得上能够稳定地发展。但作为马殷的上一任领导者,张佶为了保全性命,处处小心谨慎,并没有全力辅佐,而高郁勇于任事,做出了一定的成绩。随着权力的交替,一代天子一代臣,当马殷年老将国家大事交给马希声时,高郁却饱受迫害,最终含冤而死。

可以说,马氏楚国在谋臣不足的情况下,残杀功臣,这就加速了楚国灭亡的道路。自古以来,残杀功臣的事情屡屡皆是,但往往都是在天下统一后,为了稳定君权而不得不采取的方法,但马氏却不同,在外有边患,内无贤臣的时候,残杀功臣自断双臂,导致了楚国悲惨的命运。

统治者之间的频繁交换

军事力量的分散

在楚国的军事政治上形成了两个不相上下的势力,马氏在湖南,任武安都节度使,总领潭州,而其子弟领武平军节度使,镇朗州,从此此两派在继承人的位置上刀兵相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楚疆域图

兄终弟及的继承制

不同于五代十国其他的政权,马氏政权实行的是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度。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马氏政权的稳定,但也引发了马氏兄弟的长期内争和马楚政权的分裂,加速了楚国的衰弱。

马氏政权从马殷之后,其权力一直在马殷诸子之间传递,马希声、马希范、马希广、马希萼、马希崇先后统治着马氏政权,但却没有按照长幼相继的原则进行,一直是通过政变来夺得统治权。

官员制度名存实亡

在五代时期,各国都重视从商人处谋利,马希范在位时,公开买官卖官,商贾大贾充斥府中,逐渐使得朝廷都是由商人组成的。而过度的卖官使得统治者贪欲日盛,整日沉迷酒色,不理朝政,由此,楚国社会生产凋敝,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中。

马氏政权在中国历史是比较不起眼的,他仅仅存在了五十多年,从马殷励精图治换来生机勃勃的楚国,马希范的骄奢淫逸,买官卖官再到马家兄弟走马观花似地称王,直至灭亡,更像是中国历代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