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百家姓导读:

宝鸡市位于关中平原西部位置,境内常住人口约有326.47万人(2022年)。

宝鸡被誉为“炎帝故里”,是拥有2700多年的历史古城。

1990年,凤翔、扶风、岐山三县共有569种姓氏,各县平均姓氏有500多个。

宝鸡市人口较多的姓氏为:王氏、张氏、李氏、刘氏、杨氏、赵氏、陈氏、马氏、高氏、孙氏等。

宝鸡市前十大姓氏排名

1、王氏,为境内第一大姓氏,人口约有43.3万人。
2、张氏,为境内第二大姓氏,人口约有40.9万人。

3、李氏,为境内第三大姓氏,人口约有38万人。

4、刘氏,为境内第四大姓氏,人口约有20.9万人。

5、杨氏,为境内第五大姓氏,人口约有20.8万人。

6、赵氏,为境内第六大姓氏,人口约有15.7万人。

7、陈氏,为境内第七大姓氏,人口约有10万人。

8、马氏,为境内第八大姓氏,人口约有8万人。

9、高氏,为境内第九大姓氏,人口约有5.8万人。

10、孙氏,为境内第十大姓氏,人口约有5.6万人。

历史上宝鸡移民人口

宝鸡早在1万年前就有古人类活动了。考古人员在麟游、梅县等地发现多处古遗址。考古研究表明,这是旧石器时期的遗存。

此外,考古人员还在境内发现有北首岭遗址,从出土的遗物检测,7000多年前市区就有群居了。

01商周至唐朝

商周时期,周人先祖古公亶父率2000族人迁居周原,在境内建立城邑。

周朝时期,宝鸡地区约有数十万人。

秦朝时期,秦德公迁雍城,后来发展成秦国的大都邑,人口超过上万户。

两汉时期,西汉王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使人口得到了发展,当时境内人口约有33万人。

东汉末年,境内战乱,加上疾病流行等,造成不少人死亡,有的南迁和外逃。永和五年(140),境内约有10万人。

魏晋南北朝时期,境内发生多次战乱,有大量人口迁移蜀国。宋大明八年(464),境内仅有9300多人。

隋唐时期,隋朝初年,由于人民安居乐业,经济恢复发展,境内人口所有增加。大业五年(609),境内约有46.9万人。

唐朝天宝元年(742),境内人口上升为48.7万人。

02 宋代至清朝时期

宋元时期,宋国与金兵和元军,发生多次战役。有大量人死亡,流离失所,不少南迁福建、江西等地。

元皇庆元年(1312),境内人口下降为4万人。

明清时期,明初朱元璋实行屯田制,人口得到了增长。明万历年间,境内人口约有40万人。

明末清初,农民起义不断,清军和明军多次交战。境内人口大量减少。

清康熙年间,清王朝实施“多生子女,不征赋税”的 政策,境内人口迅速增加。

清道光年间,境内人口约有152.3万人。

清同治年间,境内爆发回民起义,遭到了官府的强力镇压。由于战乱加上自然灾害严重,境内各县人口均大量减少。仅千阳县人口就减少有25%。

03 民国至解放后

民国时期,多年军阀混战,灾荒,疫病等。造成有不少人死亡,大量百姓外逃。期间,有不少灾民进入甘肃等地。

1935年,境内人口约有73.5万人。

抗日战争期间,有大量沦陷区的机关单位、企业和难民等迁入境内。

境内人口快速增加,1946年,仅宝鸡县城和部分乡镇人口就有11万人。

移民人多来自河北、山东、河南、山西等地。

解放后,社会生活稳定,医疗卫生条件改善,境内人口持续增加。

1962年,宝鸡市人口约有228.9万人。

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宝鸡全市常住人口约有332.18万人。

宝鸡市民族人口

宝鸡市是一个多民族的地方。境内有汉族、回族、满族、蒙古族、土家族、壮族、苗族、朝鲜族等多个民族。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境内汉族人口约有330.41万人,在全市总人口中占比99.44%。

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有:

回族约有1.6万人。满族有1500多人。蒙古族有230多人。壮族有94人等。

据2010年地方部门公开信息,宝鸡市少数民族常驻人口约有2.1万人。

宝鸡市百家姓出众人物

宝鸡市是周秦文化发祥地。从古至今,人才云集。

历史上有周文王、秦穆公、郭钦、法真、马援、马融、法正、苏若兰、李淳风、王焘、马璘、段秀实、杨炎、李茂贞、张载、吴玠、吴璘、张珏、张抚等。

还有刘俊、阎仲宇、白鸾、王纶、袁应泰、杨畏知、李柏、党崇雅、窦应昌、赵西山、刘治洲、杨荟桢、黄锡九、王丕卿、刘志、张仲实、李达等多位人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麻烦将本文点赞转发给更多人,让大家都来了解下宝鸡市姓氏文化。点击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