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在郭沫若、吴晗的强烈要求下,国家同意了挖掘万历皇帝的陵墓,在打开棺材后,万历皇帝的龙袍遇见空气后,慢慢变黑,一些珍贵文物也受到了伤害,自此以后,国家再也没有主动发掘帝王墓。
郭沫若的诗人之名可谓是如雷贯耳,课本里收录着他的很多作品,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个历史学家,不知道也不足为奇,只因他并不够专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的郭沫若非常痴迷于考古,尤其是对明朝文化,有着很浓厚的兴趣,思来想去后,他立马提出申请。
当时新中国成立的时间并不长,百姓们也刚恢复安定的生活,各行各业也才起步,对于这份申请,引起众人热议,很多人认为我们在当下还不具备发掘能力,若是一不小心,甚至有可能会将这些文物损坏,那就得不偿失了。
但是郭沫若力排众议,并做出保证,说他一定能做到,尽管还是有很多人不接受,郭沫若还是将考察提上日程。
1956年,由郭沫若和吴晗牵头,他们直接将目光放在了长陵,长陵明成祖朱棣的陵墓,只可惜他们技能和装备都不过关,并没有能成功挖掘,但总不能这样铩羽而归,所以他们又将目光转向定陵,也就是万历帝的陵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比于长陵,定陵的开采难度低了不是一星半点,这让郭沫若和吴晗大喜过望,匆匆忙忙申请了对定陵的挖掘,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仅仅凭借他们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他们特地成立了一支考古队。
然而,万历帝的陵墓虽然难度低,但并不代表就没有难度,也不代表他们想怎么做就可以怎么样做,毕竟万历帝的陵墓也是建造了好几年才修建成功的,陵墓很大,而且里面的结构也并不简单。
就在大家关心他们的进度时,郭沫若考古队遭遇了第一个困难,他们找不到陵墓入口,这就意味着接下来的所有行动受阻,郭沫若无奈之下选择找来大量农民,让他们进行地毯式搜寻,每隔几米都挖一条大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地毯式搜寻下,花费1年时间,他们终于找到了入口,并打开了陵墓,这让郭沫若相当有成就感,很快,他们就带队进入陵墓内部,但高兴的同时,也让他们遭受了无与伦比的打击。
就在他们找到主墓室并打开后,他们看到了了丰富的陪葬品,其中包括古董字画,各种瓷器,丝绸等等物品,这可都是珍贵的文物,而且这种物品色彩鲜艳,历经百年而不褪色,就像是刚刚放进去的一样。
可考古队成员们,还没来得及欢呼,在接触到新鲜空气后,所有文物都迅速氧化,甚至没有给他们反映抢救的时间, 就连万历帝身上色彩夺目,绣工精致的龙袍也不例外,而这些东西在氧化后就开始腐烂。
最终除了一些金银珠宝得以完整保存,其他大约300多件文物无一幸免,最终都变成了一堆无用的东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这些东西不仅贵重,更是明朝文化的一部分,大家还没来得及研究,就彻底消散。
郭沫若也表现出更不专业的一面,他用手直接拿起了这些文物,最后一些受到损坏的,甚至不能考虑复原影像。
陵墓挖掘是完成了,但几乎一无所获,这对我们国家来说都是巨大的损失,当时的国家文物局局长十分痛心,但也只能想国家申请不再次发掘其他墓群,而知晓此事后,总理立马答应下来,保护更多文物避免受到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