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相声相声在湖北流传,已知最早在民国初年。民国五年(1916)天津艺人骆彩舞携女小彩舞(骆玉笙)等,来汉口行艺,在老圃游乐园“笑舞台”表演的节目中,除古彩戏法、双簧外,还有相声。民国十年北平市相声艺人高鑫泉、赵子厚、戴质斋来汉口新市场雍和厅(后改称杂技厅)表演双簧、相声、太平歌词。其中高鑫泉后来定居武汉。民国二十六年(1937)高与曹笑痴搭档表演对口相声。1949年后与王文砚(女)长期合作,表演对口相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抗日战争初期,有黄冈籍青年潘占奎,在九江市辞别师傅刘煜庭后,回武昌在黄鹤楼演出单口相声,并改用武汉方言表演,受到广泛欢迎,观众昵称他为“南方笑话公司总经理”。

他的传徒王哈哈(王志诚)及儿子潘海波后来均成为这种以武汉方言的相声知名演员。同时,由北方逃难来武汉的相声艺人甚多,较为知名的如陆彩祥、常久锋、景寿山、小蘋果(杨松林)等。并有人表演化妆相声(俗称滑稽戏)如开花炮(佚名)、秦南南等在武昌黄鹤楼、平湖门,汉口大智门、汇通路、硚口、汉阳归元寺等处围棚撂地表演,有时也到江汉路凌宵游艺场赶场演出。还有北方相声演员欧少久携弟子小地梨(董长禄)进入汉口新市场表演。不久,相声名家张傻子(张杰尧)携徒小蘋果(杨松林)、王小松,女儿小明星也进入新市场演出。从民国二十六年七月至民国二十七年(1938)十月武汉沦陷前夕,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因战争的影响,聚集在武汉的北方相声艺人日见其多,湖北武汉地区的相声表演,一度呈现短暂的繁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民国三十四年(1945)八月,日本侵略军投降,武汉光复。在南京组班的艺联鼓书社到汉口民众乐园曲艺场演出,其中有相声名家李寿增的弟子王树田,张寿臣的弟子康立本、袁佩楼,张杰尧的弟子杨松林,及稍后来参加的韩子康等相声演员。除袁佩楼外,其他人后来都定居武汉,与长期在武汉的高鑫泉、曹笑痴、潘占奎、王哈哈(王志诚)等汇合,构成了武汉地区可观的相声表演阵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全国许多相声演员和曲艺团队,陆续来武汉献艺,主要的如1952年由天津来武汉的高英培、范振玉、刘文亨等;1954年由济南来武汉的李寿增、郭宝山等;1955年由天津来武汉的马三立、苏文茂、朱相臣、常宝霆、白全福等;1957年由北京来武汉的侯宝林、郭启儒、刘宝瑞、郭全保、马季、郝爱民等;1958年由北京来汉的罗荣寿、赵振铎等。其中侯宝林1957年在武汉献艺期间,湖北省文化事业管理局召集湖北省三百多曲艺工作者汇聚一堂,由湖北省文化事业管理局曲艺工作组主任程时主持,请侯宝林和马季讲课传艺。此后,湖北省的相声表演艺术更趋发展。由四川绕湖南回到武汉的相声演员谭小呆、曹秀云夫妇,都是当时知名的相声演员。各地市的相声也有发展。1952年7月,沙市市曲艺队建队时,拥有相声演员王宝树、房人迷、陈跃礼、刘尚仁、王子佳等。早年在汉口定居的相声演员中,韩子康传徒薛永年,杨松林传徒李祝英(女),武汉市曲艺队还自己培养了相声演员陈尚忠、董铁良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1年10月,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任华中师范大学附设中学教员的夏雨田,改教从艺,参加武汉市说唱团从事相声创作和表演,先后创作演出了《体育之花》、《公社鸭郎》等六十五段。他为了探索相声歌颂先进事物的喜剧内容,于1964年编演了《女队长》。1964年12月,法国巴黎第七大学将《女队长》曲本选为华语教材。此后,武汉市说唱团又培养了陆鸣、赵卫国等一批相声表演新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