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北大地的春来得晚,直到谷雨后,远山才渐渐被春风染绿。再过数日,忽然一夜春雨,田园阡陌万顷花开,把边境小城扮得热闹纷繁……

家乡小城临江——这座长白山的“后花园”、鸭绿江畔“小江南”,即使再熟悉家乡物候的“老临江”,也时不时被它惊艳。

无边春色,最适合追风拾野,满眼是溢出的生机,遍地是簇拥的野趣。胜景融于生活,轻松构图都能拍出满意的照片,选几张往朋友圈一晒,不多时便收获无数个赞:“你们那儿可真美!”“等我放假要去你们家玩!”兴致高昂处,身在外地的高中同学发来了稍显落寞的一条:“以前在家咋没觉得多好?这一年年的可真快!”

没头没脑的一句,似有几多欲语还休,我却仿若在电光石火间读懂了他的词不达意。大好天光下,我的思绪随着这句感慨倏然飞扬,串联起记忆中一些关于家乡的种种……

他可能是对的,“家乡”“故乡”一类的概念,总是相对于离开的人而言。离开家上大学前,我也从未对脚下的这片土地产生过多的探寻欲。少不更事的童年,我跟奶奶攀登蜿蜒的山路采过山菜,也和伙伴们在清冽的河水中摸过鱼虾,早市夜市的叫卖声几乎贯穿山城孩子的整个童年……连绵的秧田、合围的远山,好像这些就是那时眼中全部的世界。少年时心性高远,获取外部信息的渠道变多,比起眼前熟悉到有些乏味的地方,我开始羡慕外面世界的繁华——家乡太小,承载不了绚烂的梦想,让前途和家人置于天秤两端;家乡太安静,没有五光十色的热闹,留得住岁月却留不住故人……

所幸我与临江缘分不浅,毕业后兜兜转转,终于又回到家乡工作,经由半个文字工作者的身份,我得以有更多机会触摸到一个“越品越有”的临江——

你要写临江,就不能只写临江,要写她源起夏商周,纵贯唐宋辽,担当重要水路枢纽的日过千帆的壮观景象;要写解放战争关键时期陈云在此指挥作战奠定东北胜局的运筹帷幄;要写志愿军将士经此入朝作战“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狼烟烽火;要写开放乐观、杂糅并蓄的关东民俗碰撞……

临江,她不似江南水乡婉转柔情,亦没有沙漠草原辽阔宽广,但小城毓秀钟灵,自有四时绝美的风华妙法引君入胜。春光熹微,你有机会看到老岭上冰凌花顶雪绽放;长夏难消,凉风吹拂的溪谷高山牧场可待寻访;秋林尽染,万山红遍的岭上枫林让你领略叠翠流金的喜悦;冬夜漫漫,松岭雪村的水墨乡情将为你洗却俗尘……

临江很古朴,物华风貌皆在保留地区遗存特色的基础上精心打造。它不辜负历史的厚重,也对得起造化的垂青,更被赋予许多活泼的现代韵味,与生态建市的初心一脉相承。不变的人情味儿聚留住可亲的烟火气;临江也以半程马拉松、露天音乐会去追赶新潮。与时俱进的不仅有小城的风景,更有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以行动让生活更美好的开拓与尝试,当然客观上远不及繁华大都市的体量和规模,却演化出另一种“没有代餐”的和谐与高级。我有幸身在其中,也充当了家乡日益发展、物阜民康的见证者。

美丽、丰盛、野性、自由,或许可以囊括人们对远方的一切想象。

于是,我终于在多年后懂得了那句“谁不说俺家乡美”的情感浓度,也恍然笃定同学的那条留言,未得提及的落款是“游子”,未能脱口的情思叫“想家”。

念及此,我点开朋友的聊天框发送了一条愉快的消息:“老同学,有时间回家乡看看吧,我带你尝一尝肥美的江鱼、时鲜的山野菜,看一看绽放时代新颜的壮美山城,讲一讲它的千年古韵!”

来源:彩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