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位于新疆巴州博湖县博斯腾湖的8万余亩野生睡莲,引发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在碧绿的湖面上,朵朵莲叶连接成片,各种颜色的睡莲点缀其间,在比较干旱的沙漠腹地,呈现出一片“水上花海”的壮丽景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博斯腾湖的自然地理特征

博斯腾湖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天山南麓、焉耆盆地东南部的博湖县境内。湖泊东西长55公里,南北宽25公里,其水域面积在2020年达到了1646平方公里,湖面海拔1048米。湖泊的平均深度为9米,最深处达17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博斯腾湖深居欧亚大陆腹地,远离海洋,且因高山阻隔,受海洋性气候影响十分微弱,形成了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湖区气温年较差较大,夏季干旱炎热,平原区最高气温可达40摄氏度以上;冬季严寒,最低气温可达-30摄氏度左右。降水量较少,年际变化不大,而蒸发量较大,呈波动上升趋势。这种气候特征导致湖泊的水位变化较大,呈现出下降—上升—下降的趋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博斯腾湖的水是从哪里来的?

博斯腾湖属于山间陷落湖,主要补给水源是开都河。开都河是焉耆盆地中最大的河流,水量较足,源自天山中部的依连哈比尔尕山和艾尔宾山,主源为扎格斯台河和哈尔尕提沟。

它向西流经小尤尔都斯盆地,然后转折经过大尤尔都斯盆地,汇纳数十条溪沟,至和静县查干塞尔以下,与乌拉斯台河汇合,流域面积达到了2.2万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入湖径流量中,开都河的水量占到了84.7%。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开都河,博斯腾湖的流入水源还包括黄水沟、清水河、乌拉斯台河、曲惠沟等。这些河流也为博斯腾湖提供了一定的水量补给。

湖水经西南部的孔雀河排出,穿过铁门关峡谷,进入库尔勒、尉犁县,终点原为罗布泊。然而,由于农业发展和大西海子水库的修建,孔雀河在流经大西海子水库之后便季节性断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博斯腾湖的睡莲“花海”是如何形成的?

博斯腾湖拥有多达8万亩的野生睡莲,这些睡莲属于西北高纬度地区的独有品种,其开花耐寒表现超越同类,被誉为“水中雪莲”。那么,这些睡莲是如何形成“花海”规模的呢?

博斯腾湖的睡莲并不是在某一特定时间点突然形成的,而是经历了长时间的自然演化和生态积累。睡莲作为水生植物,其生长和繁衍与湖泊的生态环境密切相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博斯腾湖的睡莲可能是通过自然演化的方式在湖泊中逐渐形成的。在漫长的岁月中,睡莲的种子或根茎可能随着水流、风力等自然力量传播到湖泊中,并在适宜的环境下生根发芽、繁衍生息。

除了自然演化外,人工种植也可能是博斯腾湖睡莲来源之一。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为了提升湖泊的生态环境和观赏价值,当地可能进行了睡莲的人工种植和引进工作。这些睡莲品种可能来自其他地区或国家,经过长时间的适应和繁衍,在博斯腾湖中形成了独特的种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于睡莲的具体形成时间,没有确切的文献记载或科学研究结果。但根据博斯腾湖的历史和生态演变情况,可以推测睡莲在该湖泊中已存在较长时间。每年的5月底至6月初,睡莲开始陆续绽放,直至8月底仍可见其美丽的身影。这一时期,博斯腾湖的水上“花海”景象尤为壮观,成为游客们争相观赏的焦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沙漠这么干旱,为何还能形成“花海”?

虽然博斯腾湖位于新疆沙漠的腹地,年降水量比较少,而蒸发量巨大,但仍然能够形成睡莲“花海”,主要原因笔者认为:

最主要的当属水量丰富。博斯腾湖的湖水源自天山雪水,储水量近100亿立方米,为睡莲提供了稳定且充足的水源。而且湖中养育着30多种淡水鱼类品种,丰富的水生生物资源为睡莲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湖泊的主要补给水源是开都河,其水量占到了多年平均入湖径流量的84.7%,确保了湖泊水位的稳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气候层面看,斯腾湖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夏季干旱炎热,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的特点也促进了睡莲的生长和繁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博斯腾湖景区被评为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湿地公园和国家5A级景区,生态保护工作得到了有效实施,特别是积极开展人工育苇、退耕还林还草等一系列生态保护措施,博斯腾湖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持续、显著地改善,从而为睡莲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