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中是否有一本老相册?泛黄照片里,父母结婚时戴着红花;你满月时眉心点着红点;和同学一起大喊“茄子”……

19世纪下半叶,摄影术传入中国。彼时受限于经济与技术条件,每次按快门都格外慎重,仿佛一场仪式。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场时光的记录中。

恰好是这个时期,中国铺开了改革开放的历史画卷,图像也随之呈现出新的时代面貌。

46年前的1978年,中国奏响改革开放的激扬乐章。此后中国就像一艘驶往未来的大船,势不可挡地开启了一段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辉煌历程”。

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如果选出一座最能凝练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城市,你可能会想到深圳,或者是上海。

事实上,还有一座城市直接被誉为“改革开放精彩而生动的缩影”,它就是东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座城:弄潮46年

1978年7月30日,夜幕降临,张子弥在虎门穿过一片片绿色田野。他看中了当地一家濒临倒闭的太平竹器厂,并与东莞二轻局签订了为期五年的合同,将原太平竹器厂改为太平手袋厂。一个多月后,工商批文号“粤字001”、中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太平手袋厂正式开业。

循着老照片,似乎可以触到太平手袋厂厂房里女工热火朝天的工作氛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把镜头拉远,厂房外会看到很多泥泞。东莞位于东江入海处,河涌纵横、水网密布。饶有意味的是,这种地形直接影响了深圳的名字。“圳”意为水沟,深圳的意思是“深深的水沟”,即河涌。

这样的地理形态造成了交通不便。过河需摆渡,最开始港商去广州谈生意要倒几次船,耗时两天。

1984年1月27日,全国第一座农民集资、征收过桥费的地方公路桥梁——高埗大桥正式通车。随后石龙南桥、万江大桥用同样的集资方式建成。

东莞修桥模式极大推动了全国交通建设,“想致富、先修路”的这个经典口号最初就是从东莞响彻全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7年6月9日,虎门大桥通车。这是中国第一座大型悬索桥,使东莞、深圳到珠海、中山、江门无须绕道,对珠三角经济融合有重要意义。

2001年,东莞提出“一年一大步,五年见新城”战略目标,实施164项市级重点工程,包括东莞大道、松山湖大道、东部快速、常虎高速、环城路、图书馆、展览馆、科技馆、大剧院、行政办事中心等。

现在的东莞,市中心无比繁华,摩天大楼鳞次栉比、直指云霄。奶茶店、咖啡馆散落在东莞各个角落。与咖啡馆繁荣、奶茶店崛起交相辉映的,是东莞文化产业的同步起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全球潮流玩具近9成是东莞制造,工厂本身就是最好的“大学”。制造过程中,一些年轻的打工人尝试孵化本土IP,东莞强大的产业链支撑正是其后盾。“世界玩具(制造)之都”逐渐向“潮玩(文化)之都”华丽转身,只是东莞蝶变的一个小注脚。

2021年,东莞再次谋划产业转型,瞄准新一代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数字经济、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七大战略新兴产业。

过去是踏实的,现在是斑斓的,想知道东莞未来的样子,一定要去松山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天的松山湖,郁郁葱葱。满目翠色中,科技共山水一色,新城与产业齐飞。这里有华为,还有“国之重器”——中国散裂中子源大科学装置,能为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科技前沿突破带来曙光。此外,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也应运而生;东莞还积极争取南方光源落户,旨在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大科学装置集群;“超级显微镜”的正式投入运行,赋予东莞更大的使命。

与松山湖交相辉映的,是处于珠江口“黄金内湾”几何中心的东莞滨海湾新区,滨海湾有漫长的黄金海岸线,波光粼粼的海面,远处滨海湾大桥屹立。越来越多数字经济企业落户在这风景如画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东莞城镇体系中,中心城区、松山湖、滨海湾将形成一主两副新格局,驱动东莞向未来加速奔跑。

两亿人:温暖不分彼此

2021年,东莞成功晋级全国第15个“双万”城市(GDP过万亿、人口超千万)。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人口增长了近10倍。除了千万常住人口,这46年中还有超过2亿年轻人在东莞工作过。

“在以后的很多年里,每当在路上看到背着大包行李、看起来很像刚下火车的一些人,我都仿佛看到当年自己的影子。”

这是一位南下打工的外地人,对上世纪90年代的回忆。改革开放给东莞带来了大量机会。年轻人怀揣梦想纷纷踏上这片热土。恰逢东莞东站竣工,每天都有无数年轻人背着大包小包,从东莞东鱼贯而出,脸上写满期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们来到东莞,留在东莞,不单因为这里有经济活力,更因为这座城市的温度。

“我妈妈是清洁工,早上4:30开始清扫马路,5:25路灯熄灭,这时天还很暗,清扫很不方便,申请路灯照明时间延迟15分钟。”

这是东莞大朗的一个小孩向12345反映的情况。大朗城管分局也是第一时间将相关路段路灯熄灭时间向后延迟了20分钟,并对路灯进行检查,确保路灯运行正常。

有网友激动地评价:“亮的不仅是路灯,更是人心!”

在东莞,类似的温情故事还有很多。而且温情的方向不仅是城市与人,更存在于东莞人之间。

2022年,东莞广播电视台《民生视点》官方抖音号的后台收到一条求助留言,求助者是38岁的湖南青年刘理,20岁那年他在东莞找工作,得到了一位叫邓凤群的大姐的帮助,非亲非故的邓大姐无偿帮自己解决了吃住问题。这么多年过去,刘理迫切想知道邓大姐近况。

《民生视点》官方抖音号马上发出了刘理的“寻恩”视频,2小时点击破30万。当记者联系到邓凤群后,邓大姐表示这只是“多年前的小事”。邓凤群说:“过来打工的人都不容易,就是把他当弟弟一样看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网友留言感慨“东莞是一个包容的城市”,还有网友也跟着留言回忆起自己在东莞得到过帮助的故事。

2007年,东莞把“外来工”称谓改为“新莞人”。

2009年,东莞在广东率先实行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积分入学政策,随迁子女入学制度创新走在了全国前列。

2010年,东莞在广东率先出台积分制入户办法。

2013年,东莞率先在全国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多层次医疗保险制度,正式形成面向全民的公平医保制度体系,覆盖全市所有的人群。

这么多年来,东莞一直为所有人遮风挡雨。因为东莞深知,46年走过来的每一步是这座城市所有人的汗水灌溉出来的,不分内外、不分户籍,这座城市是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人共同的家,大家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东莞人。

大家不分彼此,你就是我,我就是你。

照片为证:你是永远的东莞人

东莞46年,对2亿人而言;中国改革开放46年,对于近14亿中国人而言,都是一段我们共同见证和参与的岁月,大时代的宏大叙事背后,是无数个体命运的巨变,而无数中国人向着未来充满激情的进发,也如涓滴入海汇聚成改革开放的时代巨浪。

从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崛起,到如今城市的繁荣昌盛,东莞的每一步都充满了拼搏。无数满怀梦想的人在此奋斗,共同筑成如今的制造业名城。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流淌着汗水与希望。

东莞的温情,让2亿人常怀感动;2亿人的贡献,让东莞常怀感恩。

“东莞东莞,我的青春恰好遇见你。”今天,东莞以一座城市的名义,向全社会发起照片征集,希望铭记46年、2亿人的更多细节与瞬间。

与此同时,为致敬伟大时代的奋斗者,东莞倾力打造《东莞东》原创音乐剧,展现时代浪潮下人与城的共同成长,并面向全国发起“寻找2亿分之一—《东莞东》邀您故地重游”活动。曾经的梦想和闯荡,将激扬新的光荣和远航。

哲学家萨特曾说:单独讲一张照片的故事是一回事,把所有照片放到一起看待是另一回事。

我们寻找的,是你曾在东莞奋斗的照片,也是那些平凡而又不凡的东莞故事。无论你是东莞的本地人,还是曾经在这里留下足迹的追梦者,期待你分享那些触动心灵的瞬间,那些让你难以忘怀的经历!

你的故事,或许是关于奋斗与坚持,或许是关于爱情与友情,或许是关于成长与蜕变。无论是什么样的东莞故事,都欢迎你的分享!

更重要的是,东莞诚挚邀请投递这些照片的你们,来东莞故地重游。并邀请你们到现场观看《东莞东》,这部音乐剧里或许有你的青春。

最后,东莞希望天南海北的你,常回家看看。期待你的照片,期待你的故事。东莞,等你。

活动主题

#寻找2亿分之一—《东莞东》邀您故地重游#

东莞市文明办

战略支持

扫描下方活动海报二维码↓

划重点!

征集令发出后,我们将挑选出一批最精彩、最有特色、最有故事的照片,请照片的拍摄者以及照片里的主角回东莞故地重游。我们会安排好一切,带你去现场观看开心麻花的《东莞东》音乐剧;带你走遍东莞大街小巷,零距离感受东莞今日的蝶变;带你吃遍东莞美食,打卡潮玩圣地。还有神秘礼物和更多精彩,就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