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西风吹过九曲黄河,鹿鸣呦呦回荡阴山脚下。300多个日日夜夜,500多座巍巍铁塔,跨过草原、重山、城市,电能奔涌213.76公里,让山北的无限“风光”,点亮城市美好生活,绘就出能源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图景,镌刻出蒙电人的使命与担当。

6月3日凌晨三点,在华北网调的大力支持和集团公司的统筹安排下,由包头供电公司负责建设、内蒙古超高压供电公司负责运维的包风2 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开林河500千伏变电站)顺利投产,为曾经的秦汉故郡、如今的草原钢城更添绿色之美,汇聚“风光”之力。

精益铸匠心,卓越样板谱新篇

500千伏包风2输变电工程(开林河500千伏变电站)位于内蒙古包头市达茂旗,工程自2023年6月正式开工建设,本期新建500千伏变电站一座,新建500千伏输电线路213公里、输电铁塔513基。线路从达茂旗一路经过固阳县、昆区,直达九原区,架起纵贯包头南北的新能源输送通道。工程投运后,可将内蒙古华电包头达茂旗火电机组灵活性改造促进新能源消纳示范项目装机规模76万千瓦的“绿电”直送英华500千伏变电站,为内蒙古通威集团、内蒙古大全新能源公司等晶硅光伏头部企业输送绿色动能。这些“绿电”不仅是晶硅产业产品低碳化、绿色化生产制造的有力支撑,对地区优化电力资源配置、促进产业升级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更为包头市打造更高能级的“世界绿色硅都”蓄力赋能,为助力自治区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基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注入绿色低碳新动力。

在工程现场,来自包头供电公司的项目经理武小贝回忆着一年来的建设历程感慨良多。“建变电站就跟‘聘闺女’一样,就想把她打扮得更漂亮一些,达茂旗这风大、沙大,冬季又长又冷,为了加快工程推进,尽量减少建设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我们采用装配式建筑等方案提升变电站主体建筑的抗风抗寒性。各级领导更是高度重视,多次深入工程现场,详细了解施工情况,推动解决存在困难,关心鼓励我们,大家都干劲十足,也深感责任重大,紧抓快干,把这片荒漠建设成为电力‘绿洲’。”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广大工程建设者们克服了时间紧、任务重、项目地点平均风速高、低温天气时间长、涉网作业点多面广等诸多难题,所有参建人员保安全、保质量、战酷暑、斗严寒,挂图作战强势推进,300余天完成工程建设,装配式建设、绿色建造工艺的采用也为后续大面积“沙戈荒”计划施工提供借鉴。

在线路部分,该工程的213公里线路共使用塔材22720吨、混凝土33562方,跨越输电线路41条,其中500千伏线路6条、220千伏线路14条、110千伏线路10条、35千伏线路11条。跨越包兰电气化铁路、包白铁路等5处铁路,跨越G6高速、110国道和7条省道,随着投产送电,该项工程创造了包头地区电网建设多项纪录。“包风2工程输电部分跨越多、施工难度大,在阴山山脉的大青山保护区施工时,19个施工队300多人每天早7点开工、晚7点收工,所有党员干部带领施工人员鏖战2个多月才把保护区内的塔全部组立成功。”工程输电部分项目经理郎建荣感慨道。

党建引领,奋楫扬帆。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包头供电公司围绕“安全、优质、高效”的电网工程建设目标,深入实施“党建+基建”工作模式,充分运用党建平台和载体提高工程建设的管理质量、建设效率。2023年12月5日,由各参建单位组成的包头北部地区临时党支部在工程现场挂牌成立。在党组织带领下,全体参建单位和广大干部职工凝心聚力,努力破解项目推进中清障、土建、安装、调试、验收、物资等各环节的难题,切实发挥了坚强战斗堡垒作用。“临时党支部把参建单位、相关企业凝聚在一起,激发了广大党员干部的能动性,通过实施‘一党员一包保’机制,让安全责任落实落地,到岗到人,为工程顺利投产提供坚强的思想保障。”包头供电公司工程建设部副部长王元廷说道。

验收传捷报,绿电迎风奔腾来

5月16日午后,正要到变电站设备区开展验收工作的张瑞东身着单衣、手拿棉服,来自内蒙古超高压供电公司修试管理二处的他,是最早一批驻站验收人员。虽然已经进入夏季,包头山北地区的气温起伏不定,昼夜温差很大。“昨天穿的棉袄,今天就换上了半袖,这才是‘早穿棉袄午穿纱’。”张瑞东调侃说。对此,同样来自该公司修试管理二处的张善祥也深有体会。作为负责人,他需要安排四个班组的验收工作,还负责着20余名人员的衣食住行。“前几天风沙大,经常是黄沙漫天,我们特意准备了护目镜和面罩,保护大家作业安全的同时,也能提高工作质量。”安全和质量,是张善祥工作最关注的两个内容。“这座变电站是‘一场两站’设计,在远期规划中设备区将会同时装配着两座变电站的设备,它的调度控制都是各自独立进行的,这在内蒙古电网500千伏主网尚属首次,因此验收要格外精益求精。”寥寥数语,是超高压人三十年如一日深耕500千伏坚强主网的沉淀与厚重。

针对此次投产任务,该公司选派业务骨干提前入场,运维团队针对投产实际,提前编制调试、验收计划方案与应急预案。在工作中,参与验收人员严把质量关,不仅对照大纲逐条逐项开展“标准化”验收,还通过缺陷分类管控和建账销号,为启动投产顺利进行打下坚实基础。参与过很多次变电站验收的“90”后站长闫立凯首次以站长身份参与投产,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的他在现场忙前忙后。据他介绍,验收团队把站内基础建设、土建隐蔽工程、电气设备配置、辅助设备安装等方面作为验收工作主线,在严格验收的同时,不断强化计划的刚性执行,切实把工程验收和投产启动的各项任务落实落细。

一墙之隔的输电线路,来自该公司输电专业的验收团队正紧张有序忙碌。人工登塔走线、直升机激光扫描、无人机导线挂点验收……在213.76公里、513基输电铁塔之上,传统与科技相结合的手段正让验收工作日趋精益。“此次工作我们是4月26日进场,验收从5月6日持续到5月23日,为了确保工作质量和进度,我们在全面梳理工作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倒排工期的方式细化节点,确保每天工作的进度都能够满足整体验收要求。”来自该公司输电管理二处的副主任张翼介绍。据了解,为了做好验收工作,在6个走线验收组和3个登塔验收组之外,该公司输电管理一处也选派技术骨干,加入到验收队伍当中,共同对线路间隔棒、导线侧挂点及铁塔开展全面检查。

“我们通常是清晨风力较弱时就开始验收,一直持续到中午,下午起风前就基本完成全天工作量,然后就是整理统计和建档梳理。”验收组负责人赵海波是一名退伍军人,话语间流露出雷厉风行、不达目的誓不 罢休的工作态度。在他手上,一份“人均25公里”的统计表,就是此次验收工作的“合格证”和“成绩单”。

据了解,为了优质高效完成好验收投产任务,该公司集中力量、攻坚克难,在现场成立工作指挥部,有效组织各专业人员提前介入参与到设备调试、启动验收工作当中,并协同建设单位重点突击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重、难、险问题。通过紧盯验收质量,强化过程管控,持续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助力打造优质精品工程,有力保障了工程建设投产工作。

相融聚合力,兄弟齐心铸经典

单丝不成线,孤木难成林。铸就一个经典,不仅要吃苦耐劳、埋头实干,更要多方协作、同舟共济。这一点从工程伊始就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武小贝创建的微信工作群内,第一条消息可以追溯到工程动工的时候,群内消息事无巨细,各方意见都能有效表达出来并付诸实践。“别看一个小小的微信群,通过它就能随时掌握参建各方的动态,方便大家第一时间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实际上,大到现场设备安装的“大场面”,小到主控楼内方便运维工作的“小设计”,都凝结了工程建设方和变电运维人员的共同智慧。沟通、合作,成为各单位参建人员的最大感受。“大家的目的都是一样的,就是把这个工程干漂亮!”武小贝自豪地说。

与武小贝有着相同感受的还有内蒙古电力航检公司的直升机航检团队与内蒙古电力科学研究院的调试团队。直升机航检团队依托直升机高效灵活的优势,在长达200余公里的输电线路上通过激光雷达扫描技术配合输电线路进行验收,大大提高了验收效率。电科院的调试团队接到任务后迅速反应,组织技术骨干成立了工程调试项目部。据工作负责人介绍,开林河500千伏变电站由于自身设计和建设特点,其调试工作异于其他常规的500千伏变电站,加之设备多、线路长,使得此次调试项目工期紧、任务重。面对困难和挑战,在各参建单位的倾力配合下,调试团队开展了大量的仿真和计算,并通过多次的试验和测试,为投产启动提供了扎实的理论依据,并为下一步运行方式的确定提供了实践基础,有力保障了工程竣工投产和后续安全稳定运行。

为了更好地实现工程高质量建设和高标准投产,各建设单位充分参考伊和乌素、乌审、浩雅等工程的成功经验,在华北网调和集团公司的指导下,各兄弟单位多方联动、精诚合作。据闫立凯介绍,自从年前提前介入工程建设以来,他的团队就与工程建设团队、调试团队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合作关系,大家都致力于把自身专业融入到工程建设管理中来。“我们留下的是一个经典的工程,更是蒙电人之间深厚的情谊。”闫立凯动情地说。

号角嘹亮,战鼓催征。眼下,浩雅500千伏变电站网内首台调相机已经“入列”,耳字壕、长城等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正酣,一份份亮眼的成绩单彰显着蒙电人的责任与担当。展望未来,我们相信更多优质工程将拔地而起,期待更多绿色电能奔腾涌动去往负荷中心,更畅想着蒙电人用勤劳和汗水在北疆大地继续书写用“心”筑网、向绿而行的精彩答卷。(段乐祺 龚晨尧 高泽浩)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