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德大战是德国在二战之中的转折点,德国元气大伤,从战略进攻到战略防守。知道了结果的我们当然会开马后炮,对希特勒发动苏德战役十分不解。其实当年斯大林提前收到多方线报的时候也十分镇静以为是个假消息,不相信德国会这么快打到自己家门口来,一点准备都没有。其实元首是有着自己的考量的,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对苏联作战也是势在必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英国成为鸡肋

德国登录英国的海狮计划行不通,脾斯麦号等战舰的损失让德国进退两难。加上他们始终没有掌握英国的制空权,空军的损失巨大,鹰计划也无法得逞。退一万步说,如果当时德军真的孤注一掷登录英国,苏联不会放任德国一家独大,美国也会宣战对付德国。最后相对于缺油的德国来说,英国的资源并没有那么诱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石油,石油,还是石油!

石油是他们的硬伤,从对英美的战略轰炸开始德国已经开始严重缺油,单纯的靠煤炼油还有罗马尼亚的油田根本无法支撑德国的运转,况且苏联还和罗马尼亚的油田非常之近。

从古到金,战争的本质就是抢夺资源,所谓的宗教信仰、意识形态……只是上层领导们用来洗脑的工具罢了。打赢苏联,巴库的油田,乌克兰的粮食等等让德国垂涎的资源的都会到手,可以极大缓解德国内部的供给压力。供得起几百万的大军,才有力气和英美对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德注定要有一战,只是早晚问题

德国此刻不打苏联,苏联也早晚会打进来。

实际上苏联早就意识到来自于德国的威胁,并且早早以守护西部边界安全为目的,在东欧建立了战略防线。这道防线被称为东方战线,也是一道防备缓冲带。当时国际局势如此紧张,两个大国接壤怎么可能不发生冲突。苏联的存在严重影响到欧洲大陆,虽然希特勒口口声声说痛恨共产主义痛恨苏联,但是本质上还是“抢资源、先下手为强”的心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希特勒对苏联的误判

苏联的环境:淤泥,沼泽,冻雨,寒冬……被希特勒选择性忽视了。他当时而到了情报是苏联的军队其实都是农民和工人组成的,前者无知后者对共产主义头脑狂热,这么看起来确实比打英国容易。希特勒曾经说过,只要踢开苏联的门,里面的腐烂的结构都会垮掉。没想到踢了一脚的他被房梁给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