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这个血糖检验结果怎么不准?临床上的小问题也不可忽视~

目前,大多数快速血糖仪的检测上限设定为33.3mmol/L,一旦血糖值超出此范围,仪器通常会显示“HI”(High的缩写),提示血糖水平异常升高。今天就有一个显示“HI”值后进行紧急血糖检测的案例,结果却与实际大不相同,这是发生了什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案例经过

4月25日,内分泌科收入一个患者,该患者快速血糖仪的检测结果为“HI”(检测值超出测量范围),因此立即进行了血糖紧急检测。

20分钟后,检验科检测结果显示血糖水平高达39.27mmol/L,远超正常范围,达到了危急值。但是仪器的后台监测界面有一个LRO报警信号(LRO:表示计算修正后的结果超出了浓度范围上限,建议通过减少或稀释样本量后重新进行测试)。

本实验室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进行葡萄糖检测,这是一种终点法。在正常情况下,反应曲线应呈现稳定平缓的状态,一旦反应达到终点,反应混合物的吸光度将不再变化。

然而,该血糖反应曲线出现了异常下降后再次上升。这种血糖结果是不准确的,这可能是由于底物耗尽所致,必须对样本进行稀释后重新测定。

血糖反应异常曲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血糖反应异常曲线

尽管当前的血糖检测结果可能存在误差,但鉴于其已高达39.27mmol/L,笔者还是立即与临床部门进行了沟通。随后,笔者将标本进行了稀释处理,重新进行检测。

最终,经过稀释后的血糖检测结果为52.45mmol/L,反应曲线见下图,患者实际的血糖水平确实更高。笔者发送危急值弹窗,并再次电话通知临床。

样本稀释后血糖反应曲线(正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样本稀释后血糖反应曲线(正常)

患者就诊情况:

向上滑动查看

4月25日:患者黄某某,男,67岁。7年前在外院体检时发现血糖升高,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并接受口服降糖药物治疗。患者平时服药不规律,饮食不控制,且未进行血糖监测。1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麻木和视物模糊,曾在某卫生院就诊并接受对症治疗(具体治疗不详),但症状未缓解。为进一步诊疗,患者今日来我院就诊。

接检验科报危急值:随机血糖(GLU)52.45mmol/L↑↑;目前患者神清,精神可,无深大呼吸,无恶心呕吐,目前维持人胰岛素持续泵入降糖,血糖呈下降趋势,续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血糖结果

4月26日:患者接受人胰岛素组液降糖治疗,血糖水平逐渐稳定,血糖测量值8.45mmol/L↑。治疗方案调整为甘精胰岛素联合盐酸二甲双胍片、阿卡波糖片、沙格列汀片以控制血糖。目前监测到的血糖水平略高,因此调整了胰岛素剂量,并密切监测血糖变化,根据血糖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加强了对患者的糖尿病教育,指导合理饮食和适当运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案例分析

底物耗尽现象通常与速率法检测相关,例如在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的测定中。 尽管我们通常认为终点法检测如总蛋白、甘油三酯和葡萄糖的测量,能够提供更稳定的结果,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也发现了葡萄糖测定中底物耗尽的实例。

所谓葡萄糖底物耗尽,是指在生化分析过程中,样本内葡萄糖浓度异常高,导致测定反应中所用的葡萄糖底物迅速用尽,无法持续进行正常的酶促反应,从而无法准确测量血糖值。这种情况多出现在血糖水平急剧升高的患者身上,如未经治疗的糖尿病患者或在某些特定情况下。

在本次案例中,患者的血糖浓度极高,初次测定时发生了底物耗尽,这不仅扭曲了吸光度曲线的正常走势,还导致了测得的血糖值低于实际水平。为了获得准确的血糖测量结果,我们对样本进行了稀释处理,降低底物的浓度,避免了短时间内的耗尽问题。经过稀释和重新测定,我们得到了52.45mmol/L的血糖值,这才是患者真实的血糖水平。

结语

在本案例中,尽管底物耗尽现象导致了血糖水平的偏低,但稀释前的血糖值已处于危险水平,易引起警觉。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底物耗尽的情况下,初次血糖测量值可能正常。然而,通过进一步的样本稀释和测定,血糖的真实值可能超高,这种情况虽不常见,但在医学文献中确有报道。 因此,我们呼吁医疗界的同事们对血糖底物耗尽现象保持高度警觉,在生化检验结果的审核过程中,重视查看反应曲线,避免出现底物耗尽而造成的误差。

练一练:

患者女,49岁

临床诊断:2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处方:甘精胰岛素注射液 12U 每日1次 皮下注射

这个处方错哪儿了?怎么改?

扫描下方二维码或者点击文末阅读原文链接无需下载APP,即可学习更多内容~

参考文献:

[1]高小文,王志宏,李玲贤,等.终点法底物耗尽现象的自动识别[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8,(22):1386-1387.
[2]刘成,刘爱华.生化分析仪检测酶活性过程中底物耗尽的监测和处理[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04):484-485.

本文来源丨检验医学网 责任编辑丨冯梓莹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