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角风谈《走向共和》第35期:

1894年,随着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寿到来,日本人也送上了“贺礼”。那就是突然发动了进攻,炸沉了清军用来运兵,且是借来的英国商轮“高升”号,甲午战争就此爆发。

由于慈禧太后过生日,又是六十大寿,自然是高兴,高兴之余给众臣放了三天假,不用理朝政,这三天的任务就是陪同她一起看戏。

也就在这个时候,光绪帝接到了袁世凯的来电,日军军舰已经开进大清水域。于是光绪帝离开戏场去跟大臣商议,慈禧太后不高兴了,派李莲英找回大家。也就在此时,光绪帝突然登台开始打鼓,却没想打着打着,竟痛苦地哭了起来。

本身打鼓是为了哄慈禧太后高兴,光绪帝此举岂不是更加给慈禧太后添堵,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

光绪帝,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傀儡皇帝,从小就活在了慈禧太后的阴影之下,并无主见!

在《走向共和》这部剧中,从一开始他写“颐和园”这三个字时,慈禧太后就给他下了定义,不要觉得这个评价是指他写的字哦,更是说他这个人:

可以简单地理解成,光绪帝这个人,对于道德和文化水平,或者是对于做皇帝的大框架是没问题的。但就是能力不足,也硬气不起来,撑不起他所处的皇帝位置。

由于这时候的光绪帝已经亲政,所以,名义上,朝廷中大大小小的事务都由光绪帝亲自管理。事后只需要把处理的结果报给慈禧太后便可,正常情况下,慈禧太后是不会干预的,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之所以这样做,其实也是有慈禧太后自己,以及对这个国家的未来考虑的。毕竟光绪帝年少气盛,大清国又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有了慈禧太后最后的把关,不至于让光绪帝做出太多激进,或者太过愚蠢的决定,这也属于对光绪帝进一步的亲政培养。

有人讲慈禧太后跟光绪帝是政敌,水火不容的,有这种想法也不能说错,但在戊戌变法之前,他们俩的关系绝对是亲密的。慈禧太后呕心沥血为了大清,又是光绪帝的“亲爸爸”,又是他的亲“大姨”,他们本身并没有矛盾点。

而且,在光绪帝大婚之后,也确实是还政给他了,给了他自由发挥的空间,虽对他也有限制,但主观上并无恶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

慈禧太后辛劳了大半辈子,如今光绪帝也已经成才,自己的想法很单纯,就是想退居二线,能有个地方安心养老。

当然,也不能把朝政全部给光绪帝,以光绪帝的能力,以及对他身边人的了解,慈禧太后还是有点不放心。所以,仍然是要求处理比较大的政事,是要去颐和园汇报她一下的。

不然,哪个大臣一糊涂,上了一封弹劾太后的奏折,不要以为不可能,当初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时,就有很多大臣反对。同治帝去世,慈禧要立载湉为皇帝时,更是有大批官员反对,比如内阁侍读学士广安:

后来,慈禧太后还政给光绪帝,绝大部分官员是赞同的,也有个别人出来拍马屁,却拍到了马蹄子上,比如御史屠仁守。

他提出来两点请求,一是继续请求慈禧太后“训政”,二是建议慈禧太后不要去颐和园,继续在慈宁宫,以便干涉朝政。

慈禧太后看到这份奏疏,大怒,不仅将这份奏折原封不动打回,还把这个御史屠仁守革职,永不叙用。

由此可见,当时朝廷大臣们的态度,已经影响到了慈禧太后,继续“训政”名不正言不顺,即使权势如慈禧太后,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

理解了此时慈禧太后的想法,以及她跟光绪帝的关系后,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这段剧情了:

先说明一点啊,甲午战争打起来的时候,距离慈禧太后的生日还有好几个月呢。事实上,也因为这场战争,慈禧太后准备了一年多的六十大寿庆典从简了,最终在宁寿宫“孤独”地过了六十岁生日。

毫无疑问,慈禧太后特别爱看戏,尤其是京剧,当然这种东西并非是慈禧首创,清朝的皇帝都爱看戏。不仅爱看,有时候还会亲自上台演出,比如乾隆帝,据史料记载,每年的腊月底,皇宫祭灶时,乾隆帝都要坐在坤宁宫的大土炕上亲自打鼓清唱《访贤》。除了乾隆帝,道光帝也曾经在给母亲祝寿时,亲自登台献唱,表演的曲目是八仙上寿,道光帝演麻姑。

看现在留下的画像也好,照片也好,雍正帝和慈禧太后都是Cosplay的热衷者,有扮演张三丰的,有扮演观音菩萨的。

在《走向共和》中,慈禧太后酷爱看戏,也爱唱戏,开篇就是她亲自登台唱了两嗓子。

所以,在慈禧太后六十大寿上,明明已经讲了,这三天大家放假,尽情看戏欢笑。但光绪帝还是跟几位大臣,在戏曲开始之后,偷偷溜出去商议国家大事去了。

这自然让慈禧太后很不满,于是派李莲英叫他们回来,可以看得出,慈禧太后的眼神都是冒着“杀机”的。当然,慈禧太后也不至于这么凶,虽然当初她也冲顶撞她的原户部尚书闫敬铭发狠:

这其实是气话,是一下子不知道该怎么回答闫敬铭,又被他呛的厉害,随口一说的气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

光绪帝当然知道慈禧太后的脾气,一听太后发怒了,他没有直接归位,而是偷偷去了台上,拿起了鼓槌,打起鼓来。

这段剧情并非完全杜撰,光绪帝确实懂音律,懂喜剧,有时候也会自己登台敲锣或者打鼓。

也正是因为宫廷中皇上,太后都热衷于看戏,甚至还把戏班子搬进宫里,人们看在眼中,痛在心中。

在狄楚青的《庚子即事》中有这么一段记载:

据传说,之前打鼓的都是坐着打的,就因为光绪帝突然登台站着敲锣,皇上都站着了,庶民哪敢坐着?导致坐着打鼓的乐手不敢再坐着,从此以后,打鼓就只能站着打了。

我们前面已经分析了,慈禧太后和光绪帝都爱看戏,慈禧太后跟光绪帝的关系还是比较融洽的,光绪帝也是以孝治天下的。这几条原因结合在一起,就有了光绪帝登台打鼓祝寿的场景。

皇上亲自登台打鼓祝寿,不能说他不孝,而且用心良苦,投慈禧之所好,且技艺还算高超,没有掉链子。

不得不说,此举确实让慈禧太后很感动,双眼中也流露出对这个“儿子”行为的满意,但很快她就发现不对劲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五、

光绪帝打着打着鼓,却大汗淋漓,同时痛苦不已,泪流满面,大喜的日子,他这不是故意恶心慈禧太后吗,他为什么会这样?

光绪帝的哭,其实夹杂着很多情感在里面,既包括对自己的,又包括对国家的,还包括对太后的:

对自己来讲,当了这么多年傀儡皇帝,好不容易亲政了,想大展宏图了,结果还是处处被慈禧太后制约,处处让“亲爸爸”圣裁。连日本人都打进来了的军国大事,却还得放一边,先得去去讨好太后,所以,他很委屈。

其次呢,光绪帝比较软弱无能,这是他性格也是他能力的弱点,遇到问题,并没有就事论事去想法解决,而是先表现出了无助。他的哭,即是哭自己软弱,也是哭自己想不出更好的办法去应对,同时也是对已经到来的战争的迷茫。

再有,光绪帝性子很急,打仗这种事虽然先机很重要,但之前他们也分析过了,他们最好的战术就是拖延战术,拖得越久对大清越有利。但光绪帝很急,急于开战,正赶上这次戏台上演的也是打戏,随着节奏越来越快,光绪帝急于打仗的心态也暴露无遗。他的哭,也夹杂着不能快速找日本军队决战的苦恼,拖一天,他就急一天。

最后,就是憋屈,对内憋屈,对外也憋屈,一个皇帝做到这个份上,确实惨了点。别说他了,即使放在现在,我们一个普通老百姓,遇到国家被入侵的事情,想必也会义愤填膺。一方面战争已经起来了,一方面这边还在歌舞升平,也会流下眼泪,哀国之不幸。

当然,光绪帝的哭,更有可能就是哭给慈禧太后看,用无声的哭,来表达自己的诉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以说,这段剧情是整部剧的一个小高潮,配合鼓点,让人们感受到危机的逼近,又无可奈何的挣扎,很痛苦,但就是无法放声大哭,只能默默流泪。

事实上,慈禧太后确实被光绪帝感动了,感动之余更多的是震撼,她也没想到光绪帝会哭出来。虽然她曾经讲过无论如何也不能碍着办寿,但还是暂停了六十大寿的举办,并且放权给了光绪帝,让他去组织这场甲午战争了。甚至于关心光绪帝,亲自到军机处查看,又怕给光绪帝看出自己在关心。面对光绪帝让她圣裁,她马上说一句没事,没事,就是来看看,同时给皇帝收拾收拾衣服以示关心,至于军国大事,这种事皇上你自己做主,随后就走了,足可见慈禧太后的转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慈禧太后这种铁石心肠的人,哭,有时候确实能融化她内心的一丝软弱。

我叫杨角风,我们讲的并非《走向共和》,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第35期到此结束,下期更精彩,喜欢就请关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