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决定甲午战争打与不打,并非光绪帝说的算,也不是慈禧太后或者李鸿章,甚至整个大清朝的人说的算,而是日本人说的算。

自从1887年,日本人小川又次大佐写了《征讨清国之策略》之后,日本的“大陆政策”就已经开始了,而且是百年大计。

这个“百年大计”是这样计划的,先占领朝鲜,再侵占满蒙,随后征服中国,再后来征服亚洲,最终统治全世界。

要想实现最终目标,他们就必须把朝鲜从清朝的控制下解脱出来,并取而代之。所以,甲午战争,不管清朝愿不愿意,日本这边是一定要打的!

面对日本人的来势汹汹,慈禧太后和李鸿章都不赞同出兵,而寻求避战求和,但光绪帝为什么还执意打甲午战争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

首先,请大家记住一句话,和平并非是单方面退让寻求来的,即使明知不敌,也要勇于亮剑。也只有亮了剑,才有可能换来暂时的和平,对于很多人讲,不去惹人家人家干嘛打你?

一百年前的甲午战争,就是一个活生生,血淋淋的例子!

用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晚清好不容易通过“洋务运动”和平发展几十年,使得国力提升了一些。这时候更应该闷着头,猥琐发育,待国力再强盛一些,从而实现,不战而退敌之兵!

但,世界历史上发生的种种战争,国力大小从来就没有被放到第一要素上。不然,宋朝不会南渡,蒙古也不会纵横欧亚大陆,罗马帝国也不会土崩瓦解,抗美援朝更不会打成平手。

总而言之,清政府不希望打仗,但也不能惧怕打仗,毕竟这几十年,几次局部战争,都打赢了!

六十年代,清军一举占领天京,平了太平天国,兵广将精;七十年代,左宗棠率领清军打败了沙俄,及阿古柏,收回了伊犁,收回了新疆;八十年代,清军又在南边跟法国干了一架,硬是把法国内阁给打瘫了。

现在九十年代了,东亚的一个弹丸小国,日本跳着脚在朝鲜骂街。而大清,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几次对外战争都胜了,且重金打造的北洋水师,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五,你说打还是不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

在《走向共和》中,慈禧太后是不愿意打的,毕竟这一年她刚好要过六十大寿,没有比战争更让她糟心的了。

她自己也说了,逢十周岁就是一坎儿,四十寿辰亲儿子死了,五十寿辰又跟法国人干仗,现在六十了,日本人又来了。

所以,她的心思并不在这上面,而是一心要过寿,顺便庆祝自己退休:

由于慈禧太后给了这么一个模棱两可的态度,导致李鸿章在备战上面,畏手畏脚,一心求和。

李鸿章避战求和也是有道理的,毕竟他当时也算类似于大清的外交官了,光绪帝深居皇宫大院,并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变化特别大。但李鸿章知道啊,虽然他也宣传北洋水师亚洲第一,北洋水师阅兵也搞得浩浩荡荡,但那就是骗骗鬼的,骗不了自己。

直到被光绪帝逼得没法了,他才上书讲了实情:

对手日本可是全国动员,光野战军就得十万以上,而且日本舰队不管是数量,还是吨位,还是航速,等等等等,都超过了北洋水师。

换句大家能理解的话讲,就是,人家都已经点了第三级的科技树,你这里还都是第一级的装备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

所以,在朝堂之上,当光绪帝问李鸿章到底能不能一战的时候,李鸿章说出了实情:

一是北洋水师能战的军舰只有八艘,而日本却有二十一艘;船速上,北洋水师平均时速也就15海里到18海里之间,而日本舰队却在20海里到23海里之间;在射速上,北洋水师是五分钟射一炮,而日本是一分钟射五炮。

实际上,李鸿章是有点夸大了,以大东沟海战为例子,双方参战的舰队均为12艘;航速上,北洋水师大约是10节,日本舰队是14.5节;射速上,北洋水师的炮弹也没那么慢,大约是射一发,日本射十发;大口径主炮对比,北洋水师28门,日本舰队38门,但准确率上面,北洋水师要高得多。

但不管怎么说,单从数据上讲,北洋水师确实打不过日本联合舰队,所以面对光绪帝的询问,李鸿章给了一个解决方案:

所谓的保船制敌,其实就是龟缩战术,不主动迎战敌舰,窝在军港,主要用于防御。

此话一出,第一个蹦出来反对的却是张謇:

实际上,当时的清流派均斗志昂扬,挖苦李鸿章那叫一个狠,敢情不是你们自己上战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

比如户部主事裕绂上奏:

御史叶应增上奏:

在《走向共和》中,当李鸿章批评张謇就是纸上谈兵,根本不懂战争时,张謇反驳:

但不管怎么说,光绪帝是认可了北洋水师不如日本舰队的现实,并针对炮弹供应不足问题批评了翁同龢,同时表态,后面李鸿章要买什么,马上批:

当然,历史上的光绪帝可没有这么大方哦,还不至于到卖宝座的地步。而且李鸿章提到的没有炮弹,其实指的是进口大口径炮弹,实际上,大清可以自制的,即使人们常讲的开花弹,也是由天津军械局提供。1894年共给北洋水师出库342枚开花弹,但实际到账182枚,中间少了的,就是被类似剧中黄瑞兰这样的人吃掉了,这样的人当然是李鸿章亲信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五、

回到题目,抛去日本人故意挑逗的前提条件,光绪帝为什么也一心要打甲午战争呢?

任何事情,必须放到当时的背景条件里面,毕竟之前的几次战争都胜了。光绪帝作为儿皇帝这么久,又刚刚亲政,这正是一次证明自己的最佳时机。

而且通过这场战争,恰恰可以压一压后党的人,抬一抬帝党的人。战争是最好的洗牌机会,通过此战,建立自己的班底,消除慈禧太后的影响,全面亲政。

三,则是翁同龢的影响,毕竟翁同龢跟李鸿章不合,光绪帝跟翁同龢同属帝党,李鸿章是太后的人。在他们的眼中,北洋水师就是李鸿章的私人部队,打仗消耗的是李鸿章的个人势力。打赢了,主战派的帝党就是首功,借此掌握更大的权力,打输了,把责任推到李鸿章头上,旱涝保收:

四是跟朝鲜的关系,自从1884年甲申政变之后,清政府就派袁世凯彻底控制了朝鲜。在朝鲜的这十年,也是签订了很多不那么平等的条约,也是挤走了日本在朝鲜的特权,比如内河航运权、修筑铁路权、开矿权、电报权等等。

这极大的影响到了日本的利益,而清政府拖得越久,越舍不得这块肥肉,自然就得打了。

最后,光绪帝也清楚,躲避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不然的话看看以后的几十年。日俄战争、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珍珠港事件,哪一件事不是《征讨清国之策略》早就制定好的了?

你李鸿章经营北洋水师这么多年,还有淮军的支援,要钱给钱,要人给人,要设备给买设备。当年你开着舰队访问日本,还吓得他们屁滚尿流呢。就连开战的前两个月,你还举行了一场浩浩荡荡的大阅兵,外国媒体都讲大清必胜。

到这节骨眼上了,你却突然告诉朕,那都是假的,不能打,你让朕怎么想?

你是想保存实力?还是想通倭?还是不想让朕亲政?

什么外国人调停,什么各退一步,什么照会日本,根本不管用。如果谴责管用的话,那各国不用准备军队了,所以,必须得打,只有打痛他,才能换来和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光绪帝希望看到的结局,直到五十年后,两颗原子弹袭击了日本长崎、广岛,这才打烂了《征讨清国之策略》。

我叫杨角风,我们讲的并非《走向共和》,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第33期到此结束,下期更精彩,喜欢就请关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