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蓝字,关注慧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80岁的奶奶在24分钟内跑完5公里,你相信吗?

的确有这么一个传奇故事。

在马萨诸塞州的 Great Bear Run 5km比赛(该跑道也是新英格兰公路赛大奖赛系列的官方跑道),一位刚过完80岁生日的美国奶奶简·霍尔姆奎斯特(Jan Holmquist),在孙女陪伴下以24分08秒的成绩跑完5KM(平均配速4分49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Jan Holmquist 将80岁的年龄组纪录提高了一分钟多,该成绩甚至超过了近一半的选手(在854跑者中排名第425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位80岁的奶奶在年龄段创造的历史数不胜数,我们接着看她的运动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Jan Holmquist的传奇运动史

Jan Holmquist 在38岁的时候开启了跑步,距今已有 40 多年。

当时她和儿子一起参加活动,另一个孩子的父亲让她在附近的户外跑道上用 10 分钟跑完一英里,她轻松轻松了,在这之后她对跑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几乎每天都在家附近跑步。

第一次比賽是在她将近50岁的时候,女儿希望她能够陪同波士顿5公里项目, 跑完后Jan Holmquist 在40-49年龄組中排第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多年来,Jan Holmquist创造的纪录数不胜数,但这里只列举几个重要的纪录:

她在50多岁时创造了大部分人生个人最好成绩——50 岁时,一英里跑 6:01,50 岁时,五公里跑 19:54,59 岁时,十公里跑 41:18。

61岁时,她在半程马拉松中跑出了 1:33:48;71 岁时,在一英里跑中创下了年龄组世界纪录(6:37.21);75-79 岁打破了 8 公里年龄组世界纪录,跑出了 39 分 37 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Jan Holmquist 乐此不疲,一次次挑战着自己的纪录,曾有记者问Jan Holmquist,你从30多岁一直热衷于跑步,现在的年纪还在参加路跑活动,是不是太老了?

Holmquist笑了笑,她说:"我并不在意变老,也不会感觉到苍老,我一直都在破纪录,我和我的朋友都享受把跑步视为终生乐趣的生活,年龄、衰老对我来说不足为奇,我会因为变老而跑慢,但 10 年后我依然可以快乐奔跑并在年龄段取得成绩。"

及时行乐,享受跑步!这是Jan Holmquist一直信奉的跑步哲学,并且她认为只要有目标,运动何时都不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内高龄运动代表

也有很多

除了国外80岁的 Jan Holmquist的励志故事,国内高龄运动人物也有很多案例,他们通过对运动的热爱与积极的生活方式和理念,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运动中来。

1、钟南山院士

运动就像吃饭一样,是生活的一部分

众所周知,钟南山院士是一名运动发烧友,如今已经87岁,但他的身材高大健硕,精力充沛,完全不像是80多的老者,这源自于他常年坚持和参与运动赋予钟院士远超实际年龄的年轻状态和旺盛活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钟南山院士在日常繁忙工作之余,每周都要抽出三四天进行锻炼,每一次的时间都会保持在40分钟到50分钟。

钟南山表示自己会先跑步25分钟左右,锻炼下肢和内脏;然后做双杠臂屈伸撑,一口气20个,还有一口气10个引体向上以及仰卧起坐,锻炼上肢力量。

强壮的胳膊显示了他长期坚持运动的痕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按照钟南山院士的说法,锻炼就像吃饭一样,是生活的一部分。

2、励建安院士

以自己为实验,探索运动极限

励建安是我国康复医学顶尖权威、美国国家医学院国际院士,博士生导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中心主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早些年由于工作繁忙,身体状态一直不是很好,饱受带状疱疹折磨,64岁他开始跑步,通过常年的坚持,运动让他焕发新生,并且逐渐突破自身极限;

2020年的国庆假期,他实现了7天7个半马的年龄段壮举,时隔一年的国庆假期,在他70岁他完成了7天7个全程马拉松的挑战。

励教授7天7个半马华为运动手表数据截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励教授7天7个全马华为运动手表数据截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人认为7天7个全马可能属于过量运动,精神值得鼓励,但做法不值得效仿,励教授给出了自己对于这个问题的见解。

励教授认为:人类总是在挑战不可能,其实整个人类发展历史都是这样的,如果我们自己都不亲身经历,那么你就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有可能。

客观地说,在没有经历之前,我们不要轻易断言不可能,如果轻易断言,那么我们就不可能有进步空间。

这就好比,有人说跑马拉松就是极限运动,就是伤身体,不要说六个七个马拉松,跑一个马拉松也不行啊,但无数跑者用事实证明,经过训练,马拉松是完全可能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励建安教授最为津津乐道的案例就是他在2016年9月发生的一次骨折。

他在晨跑时不慎摔倒,右脚外侧着地,当经诊断为右脚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搞了一辈子康复,都是教别人,指导患者,这一次励教授决定拿自己做实验。

骨折后第5天,他在无拐杖的情况下步行半小时,走了近6000步;

第11天尝试慢跑

第12天,登上了南京的紫金山;

第18天,徐州出差跑了10公里;

第70天,参加了南京半程马拉松;

骨折后第80天,励教授广州马拉松完成了第一个全马。

励教授每次谈及他的跑步经历,他都喜欢用这个案例告诉大家,知行合一,行动大于口号的重要性。

励教授作为科学家,展现了他不断探索的姿态,他说探索不可能这本身是一种科学精神。

每个科学实验都是挑战未知和不可能,他就是用他自己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具备一定的探索精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励教授通过自身的运动经历,他实现了从“教人运动的口号派”到“主动运动的行动派”,从“教人康复的理念传播者”到“自己主动康复的践行者”的巨大转变。

他用自己的故事展示了科学的重要性、人体耐力的潜能与适应强大性,当然也包括是他本人的勇气、坚持、毅力。

励教授说:如果我能活到100岁,我就能跑到100岁!向这位医学泰斗致以崇高敬意!

励教授即将迎接他的72岁生日,他再次挑战自己,他将参加2024贵阳马拉松赛马拉松项目,同时完成龙年“人生100”挑战赛,期待他的完胜并取得不错的成绩。

总结

通过以上3位跑者的故事证明了两个道理:

一、运动是一种延缓生命最有效的方式, 运动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只要你有一颗更加勇敢更加坚定的心;

二、跑步这项运动最典型特征就是只要你努力,它带给你的收获就会远远超乎你的想象!

只要你愿意,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或许运动不能马上让你看到效果,但是十年、二十年之后的你,身体状态一定是优于同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能不能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能不能把健康摆在首位,决定一个人能走多远。

只要你想改变并且付出行动,开始运动,生命的质量和力量决定权都会在你的掌握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