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博时空/文 文博时空 作者 翟德芳 章丘城子崖,这个地名,无论是对中国考古学,还是对每一个考古专业的人来说,都是一个神圣的存在。从规划山东之行的开始,对这个地方的礼拜就是规划之中的,所以从山东博物馆出来,我就直奔济南城东郊的龙山镇城子崖,开始了我的朝圣之行。

01

城子崖遗址的发现和发掘

城子崖遗址的发现,是同一位名叫吴金鼎的学者分不开的。吴金鼎(1901—1948),字禹铭,山东安丘人。1928 年 3 月 24 日,当时还是清华大学学生的吴金鼎在考察两汉时期济南国的国都——东平陵故城时,路过龙山,发现路旁深沟两壁的陶片。4 月 4 日,吴金鼎专程前往龙山,在村北的土丘向镇东远望,遥见一城垣状的台地。这台地就是城子崖,当地人称为鹅鸭城。

吴金鼎在《平陵访古记》有以下记录:“崖上之灰土包含层极为显著。中含陶片,石块及贝骨等物。颇与吾人所常见者不同。未几,掘获骨质之锥二枚。其制造之粗糙颇足代表其年代之久远。余心不禁狂喜。盖前次余所疑者,今日得其实据矣……”同年 7 月 31 日,他再次到城子崖发掘,发现 1 个完整的石斧。后来吴金鼎又数次来到龙山,并在遗址深处挖出了一种从没见过的漆黑发亮的陶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发现城子崖的吴金鼎先生

吴金鼎的发现引起李济等考古学家的重视。1930-1931 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与山东省教育厅联合成立 “山东古迹研究会”,由李济、梁思永等主持,对城子崖进行数次发掘,发现了一批以精美的磨光黑陶为显著特征的文化遗存。根据这些发现,考古学家把这种以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以城子崖所在的龙山镇命名为“龙山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城子崖发现的黑陶杯

城子崖遗址的发现,创造了中国考古学多重意义上的“第一”:它是第一个由中国国家学术机构独立发现和发掘的史前文化遗址;第一次运用了地层学考古原理,绘制了考古地层图;这是我国第一代考古学家独立自主、有目的发掘的第一座史前遗址,故此它称得上是中国考古学真正开端的地方;这次发掘是中国境内发现和发掘的第一个黑陶文化遗存;1934 年由傅斯年、李济、梁思永等人编著了中国第一部田野考古报告集《城子崖》。综上,龙山城子崖在中国考古学发展史上确实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被考古学界称为“考古圣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城子崖》发掘报告

上个世纪 30 年代的发掘固然意义重大,但当时中国考古学刚刚诞生,理论和技术都不成熟,难免存在不足。为深入了解遗址内涵,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 1990-1991 年再次发掘城子崖,发现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和周代三个时代的叠压城墙,辨明 20 世纪 30 年代发现“黑陶文化时期城”实际上是岳石文化时期的城,而龙山文化时期的城是这次的新发现。2013 年至今,由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持的城子崖遗址发掘还在进行中,并且在当地建立了考古遗址博物馆。这里的发掘已构成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意义更是重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子崖遗址

02

龙山文化的面貌

狭义的龙山文化,也就是山东的龙山文化,是由大汶口文化发展而来,因其以蛋壳黑陶最有特色,所以被称为“黑陶文化”,年代为公元前 4600~前 4000 年。城子崖出土的蛋壳黑陶一般器壁厚不到 5 毫米,口沿最薄处 0.3 毫米,是中国制陶史上的巅峰之作

制作如此之薄的陶器,要选择细腻的原料,反复沉淀淘洗,制作成坯料,之后采用快轮制陶技艺,利用陶胚旋转的离心力,将整个陶器拉起来;烧制工艺要求高,火候达到 900~1000℃,采用封闭陶窑,用水熄灭炉火,产生大量浓烟,起到渗炭作用。黑陶器形主要有高柄杯、碗、盆、罐、瓮、豆和鼎等。除了黑陶外,还有灰陶、白陶、红陶器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龙山文化的蛋壳陶黑陶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龙山文化鸟喙足黑陶鼎

龙山文化的典型遗址城子崖遗址分为周代城址、岳石文化古城、龙山文化古城 3 层。最早的龙山文化时期的城址平面近方形,东、南、西三面的城垣比较规整,北面城垣弯曲并向外凸,城垣拐角呈弧形,城内东西宽约 430 米,南北最长处 530 米,面积约 22 万平方米,城墙大部分挖有基槽,有的部位在沟壕淤土上夯筑起墙。城墙夯土结构有两种,一种用石块夯筑,一种用单棍夯筑。这种城址已经具有早期城市的雏形。

城址内文化层堆积丰富,有房基、水井、窑穴等遗迹,出土有陶器、石器、蚌器和少量铜器,包括鼎、鬲、豆、瓮、盆、杯等很多生活用品,有象征王权和军事最高指挥权权力的玉钺和石钺,也有很多占卜用的卜骨,说明当时它已经成为一个权力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古国的都城。从更广阔的视角看,山东地区龙山文化时期人口增长迅速,目前发现的大汶口文化遗址 547 个,而到龙山文化时期达到 1492 个。中心城址一般有城墙环绕,相互距离 30~50 公里。这种形态反映出存在战争和暴力现象,显示相互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龙山文化聚落的生活图景

龙山文化的丧葬形态上,贫富分化和等级差别显现,墓葬分大、中、小三个级别,大墓墓坑长 3 米,有木棺椁,有大量随葬品如蛋壳高柄杯、玉器、猪下颌骨和头骨等;小墓墓坑长 2 米,随葬品少或没有,一般没有棺椁,发现数量最多。

有考古资料显示,其丧葬活动存在进行祖先崇拜仪式的规律性模式,特定墓葬从下葬之日开始,就长期持续进行献祭。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在约公元前 2000 年开始衰落,人口开始下降,聚落数量的骤减,多处区域中心的消失,但仍然有区域中心在岳石文化中继续存在,如鲁北地区的城子崖,这种情况是否同夏代建立有关,还需进一步研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城子崖为中心的龙山文化遗址分布

龙山文化的居民以农业为主,兼营狩猎、打鱼,蓄养牲畜,已有骨卜的习惯,龙山文化晚期的时候,冶铜技术出现。夏商时期青铜器的造型,比如鼎、甗、鬲、豆等都沿用了龙山文化的陶质的鼎、甗、鬲、豆的造型,说明龙山文化的居民把青铜铸造技术同本土的生活型态达成了良好的结合。

龙山文化制玉水平有了很大的改进,出土的玉器种类丰富、琢磨精致、造型优美、晶莹圆润,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龙山文化玉器已具有明显的礼制功能,器物造型以玉斧、玉钺、玉琮、玉璇玑、玉圭、玉戈、牙璋及各式饰物为主。玉璇玑为环状,外缘多出三齿形,开商周时期璇玑之先河。此时还出现玉器镶嵌工艺,山东五莲丹土遗址所出玉钺上部的孔内嵌有绿松石。这种工艺开商代玉器镶嵌工艺之先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龙山文化玉璇玑

03

龙山时代的图景

随着考古工作的持续推进和深入,现在的龙山文化已不单指山东的龙山文化,而是泛指 4500 年前到 4000 年前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以黑陶文化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今天,在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安徽北部、江苏北部、河北都有龙山文化城址的存在和发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河中下游地区龙山文化遗址分布图

在如此广大的地区发现的龙山时期的文化遗存,文化面貌上有大的相同之点,但也有许多具体的不同,比如各地文化中的陶器群就各有自己的特色。考古专家根据各地区不同的文化面貌,分别给予了文化名称,加以区别。如山东龙山文化,或称为典型龙山文化,即最初由龙山镇命名的遗存,其分布以山东地区为主,上承大汶口文化、下续岳石文化,年代为公元前 2500 年至公元前 2000 年;河南龙山文化,主要分布在豫西、豫北和豫东一带,上承庙底沟二期文化或相当这个时期的遗存,发展为中原地区中国文明初期的青铜文化,年代为公元前 2600 年至公元前 2000 年,一般还分为王湾三期、后冈二期和造律台三个类型;陕西龙山文化,又称客省庄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陕西省泾河及渭河流域,年代为公元前 2300 年至公元前 2000 年;龙山文化陶寺类型,以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为代表,主要分布在晋西南地区,年代为公元前 2500 年至公元前 1900 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龙山文化白陶簋

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先生提出了“龙山时代”的概念,以指代大致年代为公元前 26—21 世纪的各地龙山文化遗存所处的时代,并指出龙山时代是中国的铜石并用时代。龙山时代是中国史前社会大变革的重大历史时期,也是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关键时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龙山文化的大陶甗

随着龙山时代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黄河中下游地区的聚落数量和聚落面积都急剧扩大,人口急剧增加,与此相对应的是各地普遍出现了区域性的中心聚落。在一些中心聚落,如山西襄汾陶寺、陕西神木石峁、河南登封王城岗、山东日照两城镇等地出现了高耸的城墙和宽阔的城壕所组成的防御设施,由此进一步发展出了早期的城市。这些城市内包含有相当数量的外来人口,而大范围的人口流动使得远程贸易有长足发展,比如山西陶寺、清凉寺等地的贵族墓葬中普遍出现了玉石礼器、铜器、漆木器等通过远距离交换和贸易而来的稀缺品,甘青地区齐家文化墓葬中常见产自印度洋和中国南海的海贝。海贝已逐步成为远距离贸易的一般等价物,具有了货币的职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石峁城址中的皇城台遗址

龙山时代已经有了文字的萌芽。在几处遗址中发现的陶器和骨器上刻有文字符号,其布局和结构有规律可循,这些符号都属于阴线刻,笔画婉转曲折,刻画纤细。这些图案符号比殷墟甲骨文更为原始,明显处于画(符号)与字的过渡状态。不过对于这些符号的性质和释读还存在不少争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龙山文化玉刀

中国历史上的三代,也就是夏、商、周的文化渊源都与龙山文化有联系。陶寺、石峁等地发现的龙山文化遗址祭坛、宫殿、宗庙遗存,说明当时已经有早期国家政权的存在。实际上,在龙山时代的文化里,已经包含了夏代文化的存在。正如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所说:“要是我们能把城子崖黑陶文化寻出他的演绎的顺序及所及的准确范围,中国黎明前的历史就可解决一大半了。”相信距离这一天的实现已经为时不远了!

离开城子崖遗址博物馆,我又赶往济南长清区的孝堂山郭氏墓石祠,打算再看一处汉代的石刻艺术遗迹,但到了孝堂山,发现这里不开放,只好作罢,所以此次的山东之行结尾仍属不大完美。大概这就是事物的规律吧,留下不完美,以后再寻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介绍

图片 | 翟德芳

排版 | 小谢

设计 | 尹莉莎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文博时空】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