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天高考,第一科是语文,不知道今年北京卷名著阅读部分会考《红楼梦》还是《论语》。

据了解,《红楼梦》作为北京高考名著阅读部分二选一的考查内容,是不少学生的“老大难”。由于篇目过长、人物众多、情节复杂,学生每每提到这部名著,常常会紧锁眉头。

值得关注的是,人大附中西山学校不少的学生都是“红楼迷”。学生们聊红楼、品红楼,这一切都得益于学校建立的《红楼梦》贯通课程。而这也仅是学校课程改革探索的一个部分,人大附中西山学校打破传统,以“融合”为核心,先后建立了“中国心”系列传统文化课程、“中外融合课程”、跨学科实践等校本课程,这些有趣的课程令学生们耳目一新。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人大附中西山学校,沉浸式体验一下学校趣味十足、花样不断的课堂生活!

没读过《红楼梦》 不敢进高考考场

北京市已经连续 6 年在高考中看到《红楼梦》的身影了,作为高考考查内容,与《红楼梦》有关的内容已经由6分增加到10分,加大了考查力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红楼梦》成为这几年的高考必考科目,几乎是没人能够绕开“高考红楼梗”,如果没有读过《红楼梦》,相关的题目基本只能交白卷。久而久之,便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没读过《红楼梦》,不敢进高考考场。

但真要读《红楼梦》,很多人会被开头劝退,把前几回读完都费劲,太多学生因为其人物众多、情节复杂而无法真正进入红楼世界;又或者因为时间有限,囫囵吞枣,没有深入理解。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人大附西山学校语文教研团队在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廖昌燕老师带领下,设计和实施了《红楼梦》课程,学校高中三个年级的语文教师共同参与教学设计的编写,配套学案的设计和课件制作,以及跨年级教学,目前已经形成覆盖高中三个年级的系统化课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红楼梦的故事,在老师们的演绎下变得生动、易懂、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因此喜欢上了红楼梦。

普高一1班的盛同学每周最期待的就是红楼梦读书活动,那是她单调的高中学习生活中珍贵的一课时。在那节课里,她可以在曹公笔墨绘成的世界中体验,当一回在旁观戏的看客,看着宝玉在姐妹间“厮混”,闻着冷香丸的异香,听着黛玉在某个不眠夜的辗转抽泣和花冢前的空悲凉……

能够让学生有如此强烈的代入感,西山学校的老师们背后下了很大的功夫,针对《红楼梦》文字量大、人物众多,情节繁复,文化内涵丰厚的特点,高中语文组设计、开发和实施了“基于结构性、层进式、多样化学习的路径”。

老师们依据学校学情,将《红楼梦》在高中三个年级整合贯通,统筹安排:高一进行基础性阅读,重在梳理故事情节与人物关系:高二进行专题式阅读,以专题阅读进行人物形象的感受、欣赏,全面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高三进行鉴赏式阅读,侧重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学生的阅读能力实现“层进式”提升。

老师们还依照不同年级的学习目标合理地采用多种学习方式,例如课上师生问答、小组合作探究,课下读写结合、读演结合、试题检测等,在课外,学校开展了《红楼梦》诗词大会、北京“大观园”研学、舞台剧表演等大型活动,帮助学生从多种维度来了解《红楼梦》,感受《红楼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学生海报

《红楼梦》课程开展以来,学生们通过专题讲座,全面提升了阅读能力;老师们在备课和授课中,专业能力也得到了大幅提升。在过去的五年中,高中教师集体备课、共同成长,积累了丰富的《红楼梦》教学经验,撰写了多篇相关论文,并在市级教育教学成果比赛中获奖。《基于结构性、层进式、多样化学习的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课程》被认定为北京市普高高中特色课程。人大附中西山学校也因人文类特色课程实践探索而入选北京首批高中人文特色协作体成员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学科产生兴趣的同时

又锻炼了团队协作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

《红楼梦》课程以多种教学手段融合的方式,破解了“红楼难题”。而融合理念带来的创新绝不如此,人大附中西山学校还将融合的理念不断扩展,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新样态。

2018年,在人大附中联合总校基础教育课程研究院的牵头下,人系国际项目多名教师和人大附西山学校的优秀教师将AP高中引进课程的优良元素与普高课程进行比照分析,开发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多门中外融合校本课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外融合的课程给西山学校的学生带来了很多不一样的感受,高一(1)班的代同学,仅仅两学期就对物理学科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她告诉我们,融合课上,老师通过将AP课程与实验结合的方式教会了她许多平常接触不到的知识细节,例如实验图像的规范画法、气垫导轨实验、圆周运动等,这些有趣的物理现象,让她对物理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有了更强的学习动力。

和物理学科一样,学校的化学融合课程、生物融合课程等都让很多学生对学科产生了浓厚兴趣的同时,又能够通过项目式学习的方式,锻炼了团队协作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学校在设计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时,会围绕生活实际问题及教学问题的探究与解决,让知识点与社会热点问题形成紧密联系,例如汽车尾气的处理问题,医药领域常见问题等;或者是学生自己感兴趣的实验探究与实施等;更可以是传统教学中有争议的理论问题的解决等。

在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与解决中,学生们以小组合作、课堂演讲、小组讨论的方式,在老师的引导下将‘线性思维’与‘发散思维’有机结合,针对每一个项目式学习主题,自己动手操作体验项目实施的过程,根据实施结果得出结论或者反思自己的实施路径,再对最初的实施路径进行改善。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科学家在解决真实问题时遇到的各种困难,帮助学生建立起解决问题的完整的,严谨的思维模式,为学生今后的科学素养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More

好的中外融合课程

应该是贯通中外 各取所长

人大附中西山学校在设计融合课程初,就关注到国内外课程的区别。他们发现,普通高中课程注重把握知识的宽度与深度,强调知识的构建和系统;国际课程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参与度,重视知识的发现和发散,鼓励学生探究、讨论、表达、分享。好的中外融合课应该是贯通中外,各取所长,能够激发学生内驱力的课程。

针对这样的课程目标,学校更关注过程性评价。西山学校借助PowerSchool家校平台,对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平时测验结果、研究性学习完成情况等进行持续记录。通过这个平台,老师、学生和家长可以实时查看各项相关记录,可以做到随时发现问题,随时沟通,随时解决。学校就是希望以多元化、过程性的评价体系,多维度地“描绘”出学生的个性化情况,帮助学生形成养成性习惯和成长性思维。

在融合课程的研究和授课中,受益的不仅是学生。学校通过针对融合课程的培训,逐步培养了一批中外课程融合领域及项目式学习领域的专家型教师。初步形成了一套“中外融合课程”校本课程教学专题讲义,为逐步形成规范的校本课程教材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融合课堂的建立与摸索中,西山学校的探索与开拓精神受到了多方的肯定,从2019至2024年间,学校先后获得市级、区级等多项课程建设大奖,多门课程被认定为海淀区普通高中特色课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在数理化生等多项竞赛中收获硕果:2019年共获奖21人;2020年共获奖40人;2021年共获奖45人;2022年共获奖46人;2023年共获奖50人;2024年共获奖56人。

随着融合课程的不断推出和完善,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上了融合课程,学生们普遍觉得上融合课程会比原先的分科上课轻松很多,因为课程经过重新整合,去除了各科目间重复的知识点,不仅提升了学习效率,还锻炼了自己的思维逻辑,有一种双倍的收获感。

编辑|京教君

内容来源|人大附中西山学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日推荐视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欢迎扫码加入

京教圈学习交流群

注意!微信算法改版了!

圈友们要是不给京城教育圈加星标,

可能就收不到京城教育圈的推文了,

所以,亲们一定一定一定要加星标!

重要的话说三遍!

然后,多点在看、多点赞、多分享,

不然我们就要失去彼此了……

亲们,快加星标,风里雨里,

京教君在这里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