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曾经的光伏第一股,隆基绿能身上的标签不少,争议亦颇多。

两年前,隆基光伏企业中最赚钱的上市公司,“光伏茅”享誉资本市场,但这一荣光在2023年出现了转折。继组件出货头把交椅被晶科超越之后,2024年一季度,隆基以23.5亿元亏损,成为当季亏损最大的光伏上市企业。在市值上,较2021年11月5287亿的市值高点,隆基已经蒸发了超过3000亿元,让出了光伏企业市值第一的位置。

事实上,关于隆基的争议,始于N型,彼时这家以技术标签见长的光伏龙头,迟迟未在下一代主流电池技术路线上做出抉择,行业热议频频。

为了打破争议、重塑市场地位,2023年隆基绿能重磅推出BC技术路线,董事长钟宝申对外表示,“BC电池将会是未来5-6年晶硅电池的绝对主流”。此后,隆基动作频频,从Hi-MO X6双玻耐湿热组件、到破局同质化的“泰睿”硅片、再到如今新的电池效率记录和Hi-MO 9,开始了隆基新一轮的市场发声。

然而业界真正关心的是,随着龙头排位更新、新旧产能更替,一场产业洗牌和格局的巨变也在酝酿之中。隆基能否复刻单晶Perc与金刚线的成功经验,再次精准押注未来?

减值库存压力大 长坡厚雪多起伏

4月29日晚间,隆基在发布年报的同时,罕见地发布了致股东信,这也是隆基上市12年首次发布股东信。其中第一句便是“长坡厚雪多起伏”,钟宝申表示2023年光伏行业产能快速释放、供需结构失衡、新技术快速迭代,导致产业链价格大幅下降。

事实也确实如此,据第三方机构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超400GW,较2022年大幅增长超70%。其中,我国光伏新增装机规模为216.88GW,较2022年同比增长148.1%,新增装机规模和增速均创历史新高。

在此过程中,行业供给过剩问题也日益突出。近年来,各地光伏新建扩建投资项目大干快上,上下游产能扩张,加之大量跨界者涌入,导致各环节产能短期内急剧增加,阶段性供需失衡矛盾突出。

根据市场调研公司InfoLink数据,2023年多晶致密料价格下降约70%、硅片价格下降约60%,组件价格下降约50%。组件价格自2023年四季度跌至1元/W以下后,目前招投标价格已跌至0.8元/W附近,产业链各环节经营压力巨大。

而隆基作为光伏产业一体化的龙头,亦不能幸免,其中连续九年保持全球出货量第一的单晶硅片业务,更是受到硅片价格暴跌的拖累。据5月16日硅业分会发布的跟踪数据,本周硅片市场最低报价已来到1.2万元/吨,其中P型M10硅片价格跌幅达20.38%,成为2024年跌幅之最。截至目前,硅片均价已全面跌破2元/片。

因为受产品价格下降与技术迭代的影响,2023年隆基计提存货和固定资产跌价准备共计67.57亿元,其中存货跌价准备为51.71亿,其中因美国政策影响,部分产品长期滞港导致新增存货跌价准备约 13.5 亿元。这一大额的减值准备直接导致了隆基从盈利转为亏损,具体表现为一季度净亏损23.5亿元。

这种财务状况的影响是显著的。从盈利能力来看,上市公司的经营效益出现了亏损,这表明公司在短期内面临较大的经营压力。尽管隆基不断的以技术创新来夯实公司的持续发展,但随着规模扩张速度的减缓,这可能会影响到公司未来的市场竞争力和行业地位。

五年之期 BC技术之争“火热”

抛开行业发展的周期风险,电池技术路线选型更是将隆基推上了风口浪尖。

在隆基看来,BC技术会和RCZ技术、金刚线切割技术一样,成为光伏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的技术方向和技术节点。“我相信BC技术会成为市场主流。再过4-5年,我们会发现市场上全部都是BC技术。”钟宝申在近期的一次访谈中表示。

事实上,对于隆基的观点,行业争论的点在于时间点的确认,“再过4-5年全部都是BC技术”那何时能够成为主流呢?“成为市场主流”到底是意味着市占率超过50%还是BC的市占率超其他技术路线?这对于迭代非常快速的光伏产业来说异常重要。

上海交通大学太阳能研究所所长沈文忠在此前接受采访时表示,“就未来技术路线而言,应该是2-3种差异化技术共存的场景,即BC技术和正常结构的技术长期平衡共存。BC技术占30-40%的市场份额,其他结构TOPCon、PERC、HJT共占60-70%。”

事实是,隆基曾在2019年关闭了TOPCon的研发,并认为大规模扩产TOPCon难以形成独特竞争力,但2023年隆基开始在鄂尔多斯启动了30GW TOPCon电池项目。而值得一提是,同属BC阵营的爱旭也在扩产TOPCon。

对此钟宝申表示,“毕竟TOPCon比PERC在性能上有一个明显的提升。客户有对更好、更高性能产品的这种需求,那我们也要去满足。虽然我们说有更好的,但是远水解不了近渴,所以近处的水也要能够供上。”

尽管如此,但现实却是赤裸裸的。从2023年报结果看,以晶科能源和天合光能为代表的TOPCon派取得了完胜,业绩大增。晶科能源全年出货N型TOPCon电池48.41GW,同比增长352%,占其总出货量的超过60%,为出货量反超隆基立下了汗马功劳。

关于TOPCon与BC的行业之争一直持续到了今年。在BC量产化进程中,低双面率是被行业最为诟病的一点。行业人士认为,解决双面率低的难题才是BC路线领域最重要的技术创新方向,是其能够对TOPCon等N型路线发起挑战的基础。目前,BC路线70%双面率只与PERC路线65%-70%持平,低于TOPCon的80%-85%及HJT的90%-95%。这也是隆基先试水的Hi-MO 6大面积应用于分布式光伏,而在集中式光伏应用较少的原因。

但隆基认为,虽然BC双面组件背面发电效率略低,但由于正面转换效率足够高,可完全抵消背面发电的劣势。以TOPCon(580W、85%双面率)和BC(600W、70%双面率)在地面反射率10%的计算下,BC双面组件的双面综合功率超出TOPCon双面组件12.7W,有明显的产品优势。

资料显示,此前隆基Hi-MO X6双玻耐湿热组件的双面率已经达到60%,而此次的Hi-MO 9 双面率达到了70%±5,这将加强新品在集中式市场的竞争力。在今年的下半年,Hi-MO 9会有600MW的产能,到明年将迎来大规模的量产。

选择此时发布Hi-MO 9,实际上显示了隆基迫切需要新品来提高市场信心和行业认可。就在隆基发布会的前一个月,通威推出了全新产品G12RN和G12N系列组件,爱旭也发布了“星云系列”ABC组件,剑指隆基BC组件的分布式市场基本盘。

在业绩说明会上,隆基披露,2023年HPBC产品共出货5.95GW,今年3月和4月的月度出货量均已超过2GW,开始放量。未来三年BC电池年产能将达到100GW,单晶组件年产能将达到150GW。在财报中,隆基也自信地称,“到2025年,我们的全线产品将处一个非常显著的领先地位”。

但是前有风头正盛的TOPCon,后有不断迭代的HJT、钙钛矿等产品,留给隆基的时间已经很紧张了。

直面挑战 尚未见分晓

面对行业当前惨烈的价格竞争与市场形势,隆基一直试图在通过财务优势来夯实其行业领头羊的地位。

在去年的上海SNEC光伏大会上,李振国直言,近几年内,有一半以上的光伏制造厂商将被迫退出市场,引起了行业的强烈反响。在过去的这一年时间里,隆基也一直在为应对这波行业周期而努力。

譬如,今年一季度,隆基依然是货币资金最多的企业,高达573亿元。从综合毛利率和投资回报率(ROE),隆基仍然显示出一定的健康水平。2022年的投资回报率为26.95%,2023年以来,ROE下滑至17%左右,但水平依然相对较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对比来看,隆基与追逐者的差距,已经在逐步缩小。2023年隆基实现营业收入1,294.98亿元,虽依然领先于晶科(1,186.82亿元)以及天合(1,133.92亿元),但差距已经不大。2024年一季度,隆基实现营业收入176.74亿元,已经落后于晶科能源同期的230.84亿元。

当然,隆基也在坦然直面问题,在2023年三季度业绩交流会上,隆基创始人、总裁李振国表示,公司存在策略失误,在其他企业以低价订单抢占市场时没有跟进,影响了组件销售和四季度交付。

面对2024年,隆基负责人表示,尽管当前面临挑战,但公司整体的出货增速不会低于行业平均增速,产品出货量也将保持增长。预计2024年实现硅片出货量目标135GW,电池加组件出货量目标90GW-100GW。

实际上,2024年仅仅是这一轮挑战的开端。一个多月前,钟宝申曾公开表示,2024年是隆基“近十年来最困难的一年”。在内部管理方面,隆基今年进行了组织优化,整体缩编了5%左右的岗位。4月30日隆基也发布公告,钟宝申和总裁李振国已决定,从第二季度起不再领取公司工资。

对于管理的问题,钟宝申表示,“我们过去两年在这方面走了弯路。因为需求增长超预期,我们容忍了‘萝卜快了不洗泥’,对于粗放管理带来的浪费缺乏警觉。管理层深刻检讨,把成本领先作为今年的必赢战役。”

据悉,随着光伏智能化、数字化智造技术持续发展,目前每1GW电池片生产需要200人-300人,每1GW组件生产从原来的1000人下降至不到200人,而每1GW硅片产线用工更是少于100人。

此前,隆基员工数量最多时高达8.4万人。根据最新年报统计,隆基的总员工数达到75066人,其中职能人员(财务+行政)为8888人,显著高于其他公司,这也是隆基强调“刀刃向内,提高组织效能”的原因。

去年11月,据凤凰网“风暴眼”报道,隆基在一封内部邮件中提到,对于校招生、应届生和未转正的新员工,要“快速识别,快速淘汰”,识别标准主要是这个人“成本高不高,值不值”。据推测,陕西产业集群下的西安高陵电池工厂和西咸电池厂两大基地收缩,是本次人员优化的直接原因。

事实上,隆基对于人员优化的决心也体现在管理层的变动上。今年一月,前麦肯锡资深合伙人张海濛加入隆基。按照过往大公司请麦肯锡高管的动作来看,往往是引入外部高管这一把“快刀”,来给自己公司动手术。这种做法,也回避了原管理层内部利益冲突。

这场“成本战”也体现在技术创新上。报告期内,隆基嘉兴基地已建设成为全球光伏行业唯一一家“灯塔工厂”,据了解,嘉兴基地已实现一年内单位制造成本降低28%、产品良率损失减少43%、生产交付周期缩短84%,以及单位能耗降低20%,以智能制造和数字化助力公司实现从“制造”向“智造”的跃迁。

单晶硅的推广到金钢线的应用,让光伏从补贴时代到平价时代,隆基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光伏行业的技术升级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站在光伏电池迭代的风口之上,BC路线的全行业普及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谁能真正穿越周期,还有待时间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