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首日高考结束,云南高考作文题目备受关注。春城晚报-开屏新闻特别邀请了6名昆明高二学生,试写高考作文。
若能抵达星的彼岸
学校:云大附中星耀学校 班级:高二理(1)班 姓名:丁元博 指导教师:王宏瑜
据说美国政府曾在阿波罗号登月前要求阿姆斯特朗在登月后发表月球属于美国的演讲,而当这位伟大的宇航员站在月球上,深情地回望那个孕育他的蓝色星球之后,他说:“月球属于全人类”。
这个传闻的真实性已不可考,但不可置否的是,在那一刻,人类自原始时代便抛出向天空的火把,终于飞向银河,照亮了宇宙。所有人都相信,人类已作为一个统一的共同体,携着探索精神共赴星的彼岸。
这闪烁却随即熄灭,一如既往。
目光回到那颗蓝色星球上,冷战的阴云仍旧稠密,贫穷和不公一次又一次地回荡,仿佛戏谑地告诉我们:“人类”从来只是一个伪命题。人从未作为一个整体性的、有共同利益和处境的“类存在”出现过。既无人类,何谈探索?
在这样一种关于人类的总体性幻想,也即托马斯·曼关于北方与南方联合的梦想破灭之后,每个个体随即陷入了缄默与迷思:我们还能拥有探索精神吗?有的人大呼“历史的终结”,宣称探索精神不复存在,在绝望中消寂。有的人转而拥抱一种漠不关己的个人主义,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中沉湎于“纯粹客观”的学术研究中以求慰藉。对这些人而言探索精神与社会整体无关,而只是个人天分和选择。在这样的思潮下,科学与探索逐渐与作为大多数的“大众”绝缘,有关的话语权被少数“有天赋”的学术精英所垄断。这种个人主义的探索精神最后阻碍了个人的探索,大众与精英之间出现了一条泾渭分明的界线,再一次阻隔了我们对探索的追求。
在这个群星与人们似乎遥不可及的时代,我想,比起束手无策的叹息或是冷漠无言的逃避,我们真正需要的是重拾对人类共同的热切理想。
科学与探索的燃料不该是欲望与理想,也不该是计算与取舍,科学是真切地看向每一个人。这并非是否认天才的灵光在历史上不曾闪烁,而是宣告了每个人应该享有对于探索的同等的机会,不论身份与地位。在阿姆斯特朗登月后的数十载后,嫦娥四号登上了月之暗面。这一开拓背后是无数科学家共同合作的成果,更是中国“人类命运共同体”精神的象征。
探索精神并不总是个人的好奇心,更同我们所有人的联系息息相关。正如马克思所说,一个人自由的前提是所有人的自由,人也只有在共同体中才能寻觅探索精神。唯有承认每个人均应享有探索的自由,并为此付出自己的不懈努力,彼时作为“自由人的联合”的我们,方能抵达星的彼岸。
雾霭间现下山夕阳,燃灯照见前路方向
学校:昆明市第一中学西山学校 班级:高二(1)班 姓名:孟知雨 指导教师:张维维
迷雾仿佛,若隐若现,漫无边际。置身其中,被未知包裹,我们躬行探索。依笔者刍荛之见,对未知的好奇和其他种种激发探索的欲望,逐渐形成我们向前的信念,正如当我们得知一直以来仰望的月亮竟然只是他一面之颜的时候,探月的脚步便注定要迈出,航天人精神注定不止在航天人身上。这种信念给我们以勇气和力量。
身后欲坠的夕阳,前方未知的空间,是人类的,也是其中每一个“我们”的。
从个人来说,人生旅途漫漫,我们一直在前往未知之境。那可能是一个新的学校,一个新的地方,一段新的生活。以此来说我们的探索是处于一个新的环境,是对我们个人而言的未知。而好奇心并不是进行如此探索的必要条件,想必古时候被发配到西北西南做劳役的罪犯们也并没有什么好奇的欲望,他们只是追随一个最朴素的信念,他们想活,他们的信念无非就是活下去。所以好奇心至少在这些人的探索上不是必要的,但信念是。而遨游星辰望眼欲穿的漫天繁星,毫无疑问是我们好奇并向往的。这更能激发我们探索的信念。此处的信念也很简单,我们只是想知道那到底是什么,未知里面还有什么。
信念能带给人无比的勇气。君可见苏轼怀着弄清石钟山名字来由的信念而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去探索;君可见司马迁怀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信念无畏宫刑和天下人的耻笑去探索历史的真正变迁;君可见明朝的万户信念探索未知的天际,而压下了危险用自制火箭送自己上天。怀揣着信念,勇气自然而至。
但同时没有信念或过分激进所表现的勇气也大多变成了莽撞,这在茫茫的未知中是危险的行为。探索过程不是东一下西一下地左右试探,像“在危险边缘反复跳跃”,而是要有一定的能力和目标去实现。
而这些都从身后的夕阳中来。笔者称之为夕阳,是因为对个人来说,到一个新的领域之前的生活经验,已经逐渐丧失其客观性和作用性,而同样人类科学来到一个新的领域之前的规律和经验亦易被打破,如微观粒子的运动基本不符合宏观世界的物理规律。但夕阳点亮了我们的青灯,让我们的信念在迷雾中熠熠生辉。我们在夕阳和青灯的光辉中一步步向前,我们有了探索的能力,我们不断地提升自己,我们尽可能地用我们所有的经验和知识去把未知变成已知。
人类的认知是有极限的,人类的想象也无法超脱认知。而宇宙无限,未知无限,信念亦无限。心中的信念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阻隔,打破歧视和限制,打破落后和贫穷。信念的青灯越来越亮,前方的道路便越来越明。
旭日初升,其道大光。鹰隼振翼,浴火锋芒。那落下去的夕阳是我,但它点亮的青灯不是我吗?怀揣着搏击风浪的信念,去做一个新时代的新青年;怀揣着向前的信念,去探索那茫茫的无边。那终不再是遥远的未知,那是我们触手可及的星辰大海。
驭骐骥以探未知,致良知以索诸己
学校:昆十中教育集团白塔校区 班级:高二(1)班 姓名:高亨迪 指导教师:郭玉婷
从先祖们第一次抬头仰望星空“江畔何人初见月”,到如今宇航员们漫步于太空“可上九天揽月”,纵览千年,人类纷繁复杂的历史,抽丝剥茧,不过就是部探与索的史诗。萨根说过,未知面前,人类不过是襁褓中的婴孺。未知永远存在,不难得出结论:人类永远如婴孺。因永远如婴孺,探与索的长征便永远不止。
探索,其实分为两层——探与索,相独立,也紧密统一。从人类,外为探,打破诞生时戴在人类身上的枷锁。从这里出发,才有了探月的嫦娥,探空的天问,驭科技之骐骥以求知;从个人,内为“索”,厘清心灵的脉络,生命的意义。这里,又有屈原的“上下求索”,致心内之良知,从而修齐治平。探索统一,才有了世代文明文化的萌芽,传承,发展升华。
怀敬畏,探未明,驭骐骥以求知,人类履未来。
探是炬火炎炎,光之灼灼。“假于物”则为骐骥,使探的炬火光焰万丈。袁隆平说过:“不尊重权威不读书,创新就失去了基础;迷信权威书本,创新就没有了空间。”正是有“探”这一火炬,“工具”这一骐骥,袁隆平锲而不舍,把杂交水稻从“不可能、没有人敢碰的”研究变成了中国人自己手里的饭碗。回顾人类的历史,从逼仄峡洞到广袤宇宙,在探这束火光的指引下,人类一次次打破生来的枷锁,走向未知。同样的,探也一次次地把人类的渺小照得无处遁形,告诫人们保持对未知的敬畏,从而不至囿于人类中心主义“亓才”的陷阱,人类才能不断抵达曾经的未知之境。
念物哀,求远方,致良知以修己,蜉蝣亦天地。
索,多起外物之哀,推及内心。“有杕之杜,生于道周”,唯索之得之的彼君子兮,才能觅心内良知的远方。一千年前苏东坡如此,黄惠儋就是他求索路上三个坐标。从乌台诗案时的“物哀”,到赤壁下“物与我皆无尽也”的豁达,再到儋州寄儿信的风趣洒脱,苏轼索到了他的远方,悟到了哪怕是朝生暮死的蜉蝣,也“物与我皆无尽也”。于是史书上有了豁达的苏轼。在不断的求索与抵达中,苏轼从人生的不得志突围,留给后人的,是动人心魄的求索故事。
探未明,索路漫,合探与索之力,文明起广厦。
“广阔天地,大有可为”。探与索,具象化,就像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关系,一外拓文明的长宽,一内掘文明的深,搭建起了人类社会。离了探,索难以独行千里索诸己;同样,离了索,探没法茕茕孑立探未知。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向内思就是索,向外学就是探,只探不索则罔,只索不探则殆,统合探与索的力量,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探侪奋进,梦逐沧海,索开天籁第一声!
跨星河,解迷梦
学校:昆十中教育集团求实校区 班级:高二(18)班 姓名:施雨彤 指导教师:朱云霞
“我要逆光而上,追溯无数光年。”
——题记
我曾经做过一个悠长的梦,我如今拥有的一切似乎都来源于此。现在,我想把它说与你听。
入梦
“地球是否真的会取代太阳而成为下一个恒星呢?”“黑洞的尽头是一片虚空,还是另一个不为人知的时空?”“如今探月工程才刚起步,月球的另一半也许真的有外星人呢?谁也不知道”……一个个激昂澎湃的发问涌入我的大脑,我一时间进入了一个幻境,从此再也醒不过来了。
可是我有些恼怒,什么“星球”“宇宙”,都是毫不相干的“假大空”。人类延续数千年,从农耕文明的漫山青绿,到工业文明的遍地金光,哪一段不值得永世流芳?探索宇宙又是为什么呢,难不成有朝一日还能飞上去了?于是,我试图挣扎着脱离这梦境,因为我想,未知总是充满着恐怖与黑暗的,而我所拥有的现在,已经使我满足了。
这时,我听到一个声音通过无线电波传来,他说:“报告北京,我现在的感觉非常好。”我心头的疑虑有了点答案,而好奇心却猛然加重了。
寻梦
“我今天要变成嫦娥,飞上月宫去!明天要当孙悟空,乘筋斗云翻到仙境去!”幼稚的我如是说道。而母亲和我说:“你知道吗?嫦娥和悟空真的去到太空了。”那一刻,我才终于开始意识到,原来“未知”真的能抵达。渐渐地长大了,也读了不少书,看了不少新闻,见证了一个又一个天马行空的猜想与不可思议的现实。“鹦鹉螺”号居然早于潜水艇的发明这么多年;六岁时在山坡上放牛放星的桂海潮,三十六岁时竟然真的去了太空;儿时关于月球背面的谜团如今竟真的被解开,只可惜,上面并未住着外星人。原来,未知被发觉之后,还会有无尽的探索事业随之发展……
很长一段时间,我认为未知总有定数和终点,直到那天看了有关叶叔华的故事。“宇宙到底是怎么起源和进化的?银河系结构到底什么样?”年近百岁的大科学家仍在追问。于是我又发现,其实对于未来,人类始终在一条“长征”路上。
启航
有一年的大年二十九深夜,我躺在飘窗上望着头顶的黑色幕布出神。我用手指将星星连成线,下一刻骤然惊觉,那是北斗七星;有一年我乘飞机过北极,偶然打开舷窗,眼前是绚烂极光……不知从何时起那个最初虚空的梦境已然照映成为了现实;那个最初对宇宙探索不屑一顾的家伙,决定要飞上去。
“024收到请回复。”
“024收到,我已抵达本次目的地,感觉良好。”
这已是百年前的事了。我这一生探索无数,望万千粒子碰撞而成星云,一切都如在虚幻,却又如同跨越了几亿光年。
下一站,仍在光年之外。
探寻未知之境,必当敢为人先
学校:昆明市实验中学 班级:高二(4)班 姓名:邵杨文锦 指导教师:孙然
未知之境是等待发现、等待探寻的领域,是《石钟山记》里苏轼夜游绝壁的追问,是袁隆平稻田里的探寻,是屠呦呦实验室里的忧思……未知之境,必当敢为人先者,方能领略其风采。
未知之境是完善自我认知的必经之路。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只有探索未知之境,才能最终挖掘自身无限的潜力。假如没有鲁迅的弃医从文,世界将多一个医者,却少一个文学大家,文豪鲁迅将无法展示其犀利的语言于世间,无法用笔墨呐喊出不屈的灵魂;假如没有苏炳添对短跑运动的坚持,亚洲将多一个体育教授,却少一位创造奇迹的“百米飞人”,苏炳添也将永远无法超越亚洲速度;假如没有达·芬奇对绘画领域的探索,世界亦将缺少一幅如《蒙娜丽莎的微笑》般令世人震撼的艺术巨作。就个人而言,探索未知,是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最有效的方法。
未知之境是社会进步,时代发展的推手。对未知之境的探索,也已然成为中国巍巍巨轮远航的澎湃动力。曾记否,对新能源、新领域的渴求,让我们看到了“新质生产力”“新三样”;对新型技术、新兴科学领域的探索,让我们打造了未来新兴产业;对数字产业集群的需求量,使人工智能技术蓬勃发展;对宇宙的向往,使北斗卫星照亮苍穹,“神舟家族”接力太空,“天宫”会师,“嫦娥”遨游天际。未知之境使世界日新月异,文明推陈出新,星空更加闪烁,阳光更加明媚。
未知之境是国家欣欣向荣,不断前进的动力。你看,秦国的岌岌可危,在商鞅的探索中,傲然挺立,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灭六国而威震四海;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探寻国家富强之境,一步步探索出中国建设的未知之境,也一步步引领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探索未知之境让中国腾飞,让世界叹服。
吾辈青年,当突破自我,寻找未知,勇涉无人荒漠,发现碧水清泉。星空辽阔,迷人深邃;大海宽广,幽远神秘;高山屹立,巍峨险峻。世界待我们去发现,去探寻。未知之境,是脚步永不停息的追求之境。
持已知之钥,开未知之门
学校: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官渡实验学校 班级:高二(1)班 姓名:金梦宇 指导教师:廖瑞
火箭呼啸而去、飞船摇曳而落,瑰丽地球和深邃太空的一去一回,月球背面的秘密由无数次幻想的未知如今终成已知,勾勒出一幕人类探索宇宙的壮阔图景,也书写着中国不断前进的航天时代。苏格拉底曾浩叹:认识你自己吧!由已知向未知前进,人生亦是如此,只有不断认识自己,发掘自己的潜力,才可以抵达自己生命中的未知之境。
抵达未知之境,需不忘初心,守住内心的志向。若是心志不坚,便会迷失在汪洋大海中;志坚者,功名之柱也。滕王阁外,王勃纵然面对“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的惋叹,也有“穷且坚毅,不坠青云之志”的初心;行路之人,李白纵有“欲渡黄河冰塞川”之逆境,亦有“直挂云帆济沧海”之志。可见,明白自己内心的志向,才能在前往未知的路途中,如狮子一般步步雄健。前进道路上有荆棘载途,守住内心以达未知之境。不忘初心,也需有着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抵达未知之境,需拥有好奇心,敢为人之所不敢为。伊凡·彼德罗维奇·巴甫洛夫说过这样一句话:无论什么时候,永远不要以为自己已经知道了一切。
探索未知时,怎么可以只局限于现在已知,好奇心才是动力。工业革命,正是对机械动力物理蒸汽的好奇,才推动了蒸汽机的出现、动力的进步;呦呦鹿鸣,尽管青蒿之功效对疫病的作用一切是未知,正是人类的好奇心,才成就了辉煌。对未知的好奇心驱使着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犹如一潭池水,只有不断注入对未知的好奇心才能焕发生机。回到我们自身,好奇心让我们有决心,在通往未知的路途中坚毅摆渡。
抵达未知之境,需拥有决心,成为伟大的胜利者。面对无数困难险关,有了与未知对抗的决心,才能迈出步伐。霍诺德在成功攀上酋长岩,完成这项超越人类极限的“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时,在我看来他何尝不是抵达了自己的未知之境。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经历了人生大起大落仍然有着决心面对自己生命之悲。唯有把决心放在探索未知之路的轨迹上,才能真正了解决心对探索人生未知的影响是如此深远。
大道之行,广阔无垠。走过千山万水仍需坚持初心;越过雄关大道,也需要好奇心;跨过万丈深渊,亦需拥有决心。回首来路,正是在抵达未知的路途中我们才不断认识自己,达到已知,再从已知向未知正如普利策对媒体人的叮嘱,成为自己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突破前行困境,不断抵达自己生命中的未知之境。
语文名师点评高考作文试题
昆十中教育集团语文高级教师:李正兵、陈立红
新课标Ⅱ卷作文试题基于“太空探索·嫦娥奔月”,旨在号召学生“不断抵达未知之境”,符合时代语境。这道试题可供学生选择的切入角度和表达空间都很丰富,学生既可以基于宏阔的语境书写时代使命和家国情怀,也可以结合个人的成长表达人生感悟和青春担当。具体写作时,学生既可以基于时代对于拔尖创新人才的迫切要求,辩证表达既要有深度好奇与高远梦想的驱动,又要有扎实本领和不懈行动的加持,方可“行稳致远”地实现“遥远的抵达”。当然,学生如果能通过从具体的科技事件拓展到人生领域,渐次呈现出“未来之境”的召唤、“抵达之路”的艰辛等内容,则更能彰显学生的创新力度和思维深度。
本组稿件由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 李思家 张清 颜瀛 组稿
一审 李思家
责任编辑 吕世成 陈洁
责任校对 罗秋旭
主编 严云
终审 编委 李荣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