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从古至今,民间一直在沿用老祖宗传下来的丧葬制度,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习俗在大城市中已经很难再见了,但部分乡村还在一直传承这些制度。

其中我们常见的棺材下葬便是丧葬制度的一种形式,在有人去世之后,故去之人的家人常常会大操大办,葬礼之后便会把装有亲人遗体的棺材埋葬到墓地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下葬用的棺材取材不同,有用楠木的,也有用普通的柏木与松木的,但无论是何种木料,棺材的形状都大同小异,基本上都是一头高一头矮,一头大一头小的。

下葬的棺材究竟为何是这种设计?这其中有什么说道?又有哪些相关的民间传说呢?

棺木的构造整体区别是不大的,从古至今一直遵循着一种打造规律,要么是以“七”作为结尾,要么就是以“三”作为结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简单来说,就是没有人会根据死者的身高与体重来定制棺材的具体尺寸,下葬的棺木是不分大小号的。

在影视剧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存放在义庄中的棺木,基本上都是同样的大小,除了取材与外观上装饰的部分细节不同外,从棺身到棺木都是一样的定制模板。

而棺木取材与外观装饰上的不同,则能反映出墓主人一定的身份信息,譬如,一般的棺材都是黑色,但如果有红色的棺材,那就说明墓主人已经活过了80岁,这是一场喜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黑色棺木外,最常见的当属白色的棺木,白棺就是没有上漆,直接将木材裸露在外面,那一般这种棺材都是给穷苦人家准备的。

穷苦人家的老百姓大部分连棺材都买不起的,更别提那种上了漆的高质量棺木,他们是承担不了的。

除此外,棺木的取材也是如此,一般富贵人家都会定制楠木棺材,而金丝楠木则是棺材中最贵的一种,穷苦人家都是选用最便宜的木材,大多是柏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部分棺材上会刻有字体“寿”或者是“福”,字样的不同通常用来区分男女,男性会在棺材上刻有“寿”字,女性则会刻有“福”字。

当然,这只是部分地区的习俗,并不是统一的思想观念,有的地区还会将福寿两个字都刻在棺木上,以示福寿双全。

在结构上呢,棺材是由4个部分构成的,分别是“盖”、“底”、“墙”,以及“回”,根据字面意义来看,是比较好理解的。

“盖”就是指的棺材的盖板,“底”则是棺材的底板,而“墙”则是棺材左右两边较长的木板,最后这个“回”,即是指得头和脚两边对应的木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4部分结构中,“回”有着不同的意义,其本身象征着“门”,即是亡灵通往人间的渠道,故去之人是以此为渠道返回家中看望亲人的。

棺木的结构从古至今没有太大的变化,包括一一头高一头矮,一头大一头小,这都是有原因和说法的。

一头大一头小,是因为棺木在取材时通常选用的是一整根木头,无论是柏木还是松木,其整根的形状,就是一头大一头小,即根粗干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有就是,人的肩膀通常是要比双腿更宽一些的,一头大一头小则是考虑到了尸身头重脚轻而做的设计。

最早时,百姓在定制棺材时,手法是比较粗糙的,没有所谓的“盖”与“底”,也就是拿一整根树干然后将芯掏空,最后将尸身放进去。

树的根部是粗的,人的上身也是最宽的,将尸身从粗的这部分,以从脚到头的顺序送进去,这样一来就能避免棺材宽度不够而将尸身卡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就是最原始的棺材的形状与打造方法,后来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时代的发展,棺材在取材以及上漆上会有不同的变化,但构造基本是没变的。

除此外,棺材一头高一头矮的这种设计,则是随着制度的流传而进行的改变,一般放置头的那一部分都是比较高的,而脚下的位置则是故意设计的矮了一些。

这其中寓意的是对逝去之人的尊重,尸身放进去头会向上扬,不仅更美观一些,也代表着人生前逝后都被肯定的意思。

另一方面,中国人比较注重风水,寻常人住的房子也是有高有矮,这在某种程度上象征着阴阳和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现代化的今天,即便大家都已经开始接受火葬的形式,但在部分乡村中,棺木下葬的习俗也一直存在的,而棺木的打造方式基本上都是遵循从古至今传下来的模板的。

有关于棺木的民间传说,流传最广的当属“梅山神”的故事。

相传在远古时期,某狩猎部落的首领为守护自己的子民,只身与一头凶狠壮硕的老虎进行搏斗。

这老虎体型庞大,力量惊人,首领不敌,拼尽了全力,也只是将老虎打下山崖,而最终他自己也是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首领与老虎一起摔下山崖,等到部落的居民找到他时,这位首领正以头朝下的姿势倒挂在树干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为了纪念首领,居民特意以其死前的最后一幕打造了一副棺材,即是头朝树根粗的那一面,双脚则向着树梢。

这则故事就是棺材的起源,不过民间传说也只是流传较广的故事而已,没有具有说服力的依据,且至今故事中那位首领的真实身份,也无人可以确定。

有人说那是后羿的子孙后代,还有不少人认为那位首领其实是“梅山神”张五郎,但无论此人是谁,民间传说能一直流传至今,都代表着世人对他的尊重与敬佩。

“宋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除了民间传说,我们在古诗句中也能看到各种各样的民风习俗的描写。

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民风民俗有很多,无论是避讳甚多的丧葬制度,还是喜迎佳节的礼炮齐鸣,这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

作为民族子孙后代的我们,不该将其遗忘,而是要将其一直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