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6日,时值韩国“三一抗日独立运动”纪念日。
韩国总统尹锡悦声称日本已经从“侵略者”转为了“合作伙伴”关系,忘却了日韩两国之间的国仇家恨,不顾反对推动日韩双边关系。
韩国总统尹锡悦向日本国旗鞠躬引民愤
此举一出,全国哗然,人们纷纷指责韩国总统数典忘祖、卖国求荣。
面对美帝国主义的压力,作为日本侵略受害者之一的韩国不得不与昔日的血仇敌人携手合作。
韩国总统面对美国卑躬屈膝、尊严扫地,而二战期间的日本天皇裕仁战败后却可以罔顾累累罪行,逃脱制裁,寿终正寝。
同为东亚地区的“一国之君”,为什么差别这么大?
面对累累恶行,罪魁裕仁天皇凭什么能够逃脱审判?
晚年的裕仁
事件始末
公元1937年,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正式拉开侵华战争的序幕,至此之后,中国历经十四年抗战终于在1945年等到了日本的投降。
1945年8月1日,日本裕仁天皇向全国市民广播,宣布投降,接受《波茨坦公告》,不久后在密苏里号签署投降书。
日本向中国投降
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九月九日九时的三九良辰在曾经饱经风霜、遭受屠杀的南京城内由冈村宁次在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大礼堂签署投降书。
此前,以裕仁天皇、意大利的墨索里尼、纳粹德国的希特勒为首的轴心国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了对世界各国的侵略。
战争结束之后,墨索里尼被处决吊死在广场之上,悬尸示众;希特勒也饮弹而亡,消失在尘烟当中。
而同为罪魁的天皇裕仁却可以逍遥法外,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裕仁的家室
美国麦克阿瑟曾经质问裕仁:“日本被打败了,阁下为什么不遵循贵国传统切腹自尽呢?”
言语之间,麦克阿瑟对日本以及面前这位天皇的鄙夷展露无遗,谁知他却得到了一个更加厚颜无耻的回答。
“战争事宜,在议会上全部由内阁把控,我完全没有话语权,面对侵略战争我想要阻止也无能为力。”
言下之意,战争不仅与我无关,我还曾经出言阻止,你应该给我颁发一个诺贝尔和平奖。
裕仁的这一番言论,将所有责任推向了日本内阁,自己仿佛是受害者一样无辜且纯良。
这让什么大风大浪都见过的麦克阿瑟都感到汗颜。
美军悍将 麦克阿瑟
实际上,自从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天皇威望大幅提升,天皇一改往日被架空的形象,成为举国上下信仰崇拜的对象,同时也有对军队的指挥权。
也就是说此时的裕仁天皇是拥有实权的,而日本的对外侵略,也是在他的默许下展开的。
在审判法庭上,自知无法生还的战犯东条英机曾经说过:“天皇的旨意是没有人可以抗拒的,军队中的任何人都要遵从天皇的意志,胆敢出现违抗天皇的想法都是大逆不道的。”
此言一出,裕仁的谎言不攻自破。
日本天皇裕仁
天皇裕仁何许人也
裕仁天皇是日本昭和时期的第一位天皇,他的生平经历与日本现代化历程、战争战后重建密切相关。
所谓“昭和”,取自《诗经·大雅·荡》中的一句话。
“於岸谷之中,有橘其实,维藐昭之,我实既嘉。”意为光明与美好的年代。
联想至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不禁让人感觉讽刺与反感。
军国主义主题浮世绘插画
要理解裕仁天皇之所以在二战之后免于处决,我们需要深入了解他的生平。
据史料记载,裕仁天皇自幼尚武。
也许是受到近亲结婚的影响,裕仁天皇的父亲大正自幼体弱多病,很早就无法把持朝政,退居养病。
而年幼的裕仁在6岁时也被发现手指活动不便,眼睛也遗传近视,也许这也使得他的内心埋下了自卑的种子。
为了让裕仁可以健康的长大,其父亲委任深受器重的乃木希典作为他的老师。
乃木希典
希望将他培养得“质实刚健”,因此自幼裕仁便崇尚武力,深受“军国主义”思想影响。
为了摆脱自父辈以来“天皇病弱”的形象,裕仁长期坚持锻炼,一刻不敢松懈,梦想向其祖父明治天皇看齐。
裕仁天皇的家庭背景和教育经历对他的个人发展和社会角色有着深刻影响。
他是日本天皇家族的一员,出生于明治时代,接受了传统的宫廷教育和仪式,同时也受到了现代化的影响。
他曾在英国留学,并在日本大学学习了哲学和政治学。这些教育经历让他具备了开放、现代和文化多元的视野,同时也让他深刻理解了日本的传统和现代的复杂性。
天皇在日本受到民众欢迎
1921年,时年20岁的裕仁在皇室的授意下前往欧洲游历,访问了英、法、荷兰等五个国家。
3月3日,裕仁一行搭乘“香取号”军舰出发。途经香港、新加坡、科伦坡、雅典、地中海,5月7日抵达英国普利茅斯。
此时的欧洲,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百废待兴,裕仁将工业水平位列前茅的君主立宪制国家英国作为首个拜访目标。
途径巴黎,裕仁仿佛是第一次进入大城市的乡下人,深深地被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所震撼。
他穿着便服独自搭乘巴黎地铁,有生以来第一次自己付钱买车票。
巴黎地铁
他曾回忆道:“我第一次搭乘地铁,什么手续也不知道,手紧紧地握住车票,手心已经溢出了汗珠,我太紧张了,入闸的时候验票员示意要在票上打孔,我却生怕票被他夺取,结果惹得验票员大怒…”
面对西方列强国家的一座座钢铁森林,裕仁自卑的心理再次萌发,他感受到自己的国家与西方还有很大的差距。
地铁上的场景就像年幼时病弱的自己在其他健全的人身边一样,旁人的目光仿佛一根根刺,扎在他的心上,隐隐作痛。
裕仁青年时期相片
年幼时和游历西方的经历使得裕仁的心性更加成熟,也更加扭曲,他渴望变得强大、渴望获得认同。
在此之后,他苦心培养自己的势力,执掌了军权,逐渐开始显露出野心。
1921年11月25日,在巡视欧洲两个月后,大正天皇重病,时年20岁的裕仁于开始摄政,真正掌权。
可以确定的是,裕仁并非自己所说的是没有实权的君主,实际上裕仁自由尚武,眼界开阔,野心勃勃,后续发动的诸多战争和他脱不开关系。
执政之后,裕仁开始迎来了人生更大的挑战,此时的日本政坛并非死水一潭。
1930年代,极端民族主义甚嚣尘上,产生了一系列政治暗杀事件。
1932年5月15日首相犬养毅遭到暗杀,军队控制的官僚内阁的开始掌权。
此时的军国主义内阁要求学校讲授爱国主义,强迫大学开除具有民主思想的教授。为日后残忍的对外侵略埋下伏笔。
1936年2月26日,主张反抗苏联的“皇道派”的多为年轻军官突然发动“二二六兵变”。
即便在裕仁的严令下很快被镇压,但是通过兵变最终军部开始控制中央政府及日本军队。
至此日本的军国主义体制终于形成。
日本军国主义 战争主题 绘画
面对经济形势严峻、各派组织纷争不断, “二二六事变”之后法西斯主义抬头的国内状况。
为了稳定社会、发展国力,年轻的裕仁天皇别无选择,被裹挟着推动日本走向军国主义道路。
也许此时的他又会回忆起那天在法国巴黎的地铁上窘迫的情景和手心不断冒出的汗水。
一种力不从心的感觉再次席卷而来。
晚年的裕仁
神道教——日本畸形产物
近年来我们时常听闻日本不顾阻挠奉拜安置在“靖国神社”的侵华战犯,我国对这种行为反复谴责,却屡禁不止。
“靖国神社”属于日本神道教信仰。
日本神道教的神社
神道教是一种多神信仰,主张日本皇室以及有一定影响力的的先人甚至是一些飞禽走兽、魑魅魍魉皆供为神明。
其中最为崇高的则是传说中日本人的先祖“天照大神”,传说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子孙,上下一脉,因此时代天皇皆为神祇。
在佛教从百济朝鲜传入日本岛之前,神道教并没有完整的体系,直至佛教在短时间内以风卷残云一般广受信赖,对日本本土的神道教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为了与佛教分庭抗礼,日本皇室开始了对神道教的彻底改革,他们赋予天皇以神性。
昭示历代天皇、幕府将军以及伟人、民族英雄都可以成为神祇,受到供奉。
神道教 祭祀
德川幕府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掌权者将神道教与中国的儒家程朱理学以及佛家的诸多思想进行整合,推崇忠君爱国的思想。
使得神道教彻底成为政治工具,日本的“政教融合”也初见端倪。
明治维新先后,日本开始了“废佛毁释”行动,大幅打击本土的佛教信仰,将神道教正式尊为国教。
自此之后,皇家逐渐重新掌权,他们既是人们心中的神祇,又是一个国家的实际统治者,日本一度成为一个类似伊斯兰国家的“政教合一”政权。
随着许多巩固王权的政策实施以及忠君爱国思想普及,短时间内日本国人狂热迷信天皇权威。
在二战时期的日本“神风敢死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们笃信自己的牺牲是为了天皇的神谕,死后自己也能进入神社,贵为神明。
二战时期日本“神风敢死队”
当我们再次回忆起日本近乎狂热、病态的“神道教”信仰时,除了愤慨以外,也会感受到一种深深的荒谬感。
在“神道教”信仰的影响下,天皇的身份使得战胜国不敢轻易处决裕仁天皇。
裕仁天皇的家室
投降之后,在1946年的元旦,裕仁天皇发布了《人间宣言》。
宣布从此以后,日本的天皇不再是神祇,而是和普罗大众一样的普通人,自然也不会再有掌权治理国家、发动战争的机会了。
我们无法真正对裕仁的心理感同身受,也许在他发布《人间宣言》时,他才真正对自己侵略中国、东亚共荣的 “黄粱一梦”死心吧。
冷战前奏
1941年12月7日的清晨,日本海军毫无征兆地突袭美国驻夏威夷珍珠港军事基地,将原本置身事外的美国强行拉进二战。
日本此举原本是想获得军事补给、获得战争资源来缓解自己在世界各地多线作战的局促场面。
偷袭珍珠港
但是令人没想到的是,美国雷厉风行,以最快速度展开回击行动,使用b-29轰炸机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发原子弹,造成空前绝后的巨大伤害,
两个城市的温度一度达到了5000万摄氏度,所到之处,寸草不生,人畜皆亡。
1945年8月6日凌晨,广岛遭到原子弹轰炸。
广岛顷刻间沦为人间地狱,一举造成7.4万人死亡,实在是骇人听闻。
为了避免亡国灭种,日本无奈选择投降。
毕竟在原子弹面前,毁灭地球也只是弹指间的事,巨大的威力对于一个城市甚至是一个国家是压倒性、毁灭性的。
因此,投降之后的日本,理应接受战胜国的审判,尤其是美国的意见尤为重要。
那么为什么美国愿意放过罪魁祸首裕仁天皇?
偷袭珍珠港
上文提及,神道教作为日本国畸形的国教,天皇上下一脉,血统高贵,君权神授,具有无上的威严。
日本开创了一个一定程度类似于政教合一的国家制度,尤其是二战时期,天皇十分具有号召力。
因此如果盲目处决天皇,很有可能导致日本的绝地反扑。
日本的混乱对于刚刚结束的战争百害而无一利。
此外,美国之所以留存天皇,也与美国和苏联之间的暗自较劲有关。这也就是美苏冷战的序幕。
在日本投降之前,纳粹德国随着希特勒的全面溃败最终被占领。
德国也被美苏瓜分,分为了资本主义阵营的西德和社会主义阵营的东德。
柏林墙
对于德国民众而言,被分而治之,民族分裂,社会意识形态不再同步,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迷茫与屈辱。
对于超级大国美国与苏联而言,将战败国瓜分并不是一个最优解。
因为一旦像德国一样将日本彻底清算,相互瓜分,只会造成两个阵营之间相互掣肘,无法彻底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东德在西欧有着极强的影响力,使得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更加壮大,这显然不符合美国的利益。
虽然英国、法国已经成为了美国的“小弟”,但是东德的现状使得美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感。
因此美国在处理日本的问题上要小心谨慎、处心积虑,不能让东德的窘迫状况被复制。
在日本投降之前,美军就已经和日本天皇裕仁进行书信往来,并向其承诺保证其生命安全无恙。
承诺是一码事,明晃晃的利益则是另一码事。
出于利益着想,善待日本,使其成为自己的傀儡,在与苏联的拮抗当中有着巨大的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在日本战败之后,日本的左翼力量并没有气馁,他们还在伺机反攻,妄想大日本帝国再复荣光。
战败之后日本的政治体制已经完全被战争所摧毁,战后日本政府进行了大规模的重建和改革。
在1947年,日本颁布了新宪法,实行民主化改革,社会陷入变革与动乱当中。
日本战后陷入社会混乱
同时日本社会经历大起大落之后,经济更加低迷,社会不安定力量此起彼伏,长此以往会严重影响美国在日本的统治。
此时贸然处死在人们心中犹如神祇一般的天皇,恐怕会造成无法挽回的巨大危害。
从诸多方面考量,对美国而言处死裕仁天皇都是不明智的。
同样作为战胜国,苏联的意见也十分关键。
而对于苏联来说,如何处理日本并没有区别。
斯大林领导的苏联
虽然日本也曾经攻击过苏联,但是在诺门罕战役中苏联并没有大的损失,因此日苏之间的仇恨不深。
在德国建议日本联合夹击苏联时,日本并没有答应,同时日本司令部一直保持与苏联的书信往来。
在1945年之际,苏联管控中国东北,获得了大量的军需资源,于情于理,苏联没有理由在这时逼迫日本。
虽然对于中国人民实在是不公平,但是事实就是:苏联没有在日本横插一腿的想法。
而这时距离苏联建立苏联、华沙条约组织与美国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展开冷战的1947年仅仅有两年之隔。
冷战的铁幕近在咫尺。
丘吉尔 “铁幕演说”
由于意识形态的矛盾冲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一直将十月革命以来兴起的钢铁洪流大国——苏联看作假想敌。
由于二战德国汹涌的侵略,美苏阵营暂时达成一致,放下干戈。
但是随着德国的全线溃败,两大阵营之间的矛盾终于图穷匕见、昭然若揭,一场新的战争也在悄悄酝酿。
第二次世界大战尘埃落定,美国在日本驻军,几乎全面接收了日本的战后重建事宜,旨在将日本培养成为自己牵制社会主义阵营的鹰犬。
日本就像一根钉子被钉在了东亚地区,时至今日日本仍旧是美国在东亚辐射影响力的重要据点。
美国所谓“亚太战略”
综上所述,由于多方面考量,为了日本政治的支持,为了获得日本的合作推进“亚太战略”以及天皇裕仁“被裹挟”、“迫不得已”等诸多原因。
因此美国放弃了处死裕仁天皇。
二战之后,世界上对于裕仁也争议颇多,有人认为他放纵军国主义势力入侵华北、朝鲜,罪行累累、昭然若揭,不处死不足以平民愤。
也有人认为他虽然身有元帅之名,但是士兵对他的尊敬更多是一种宗教崇拜的敬仰,而并没有真正的战场指挥权,许多恶劣的战争也并不是他亲自指挥的,
作为一个虚有其名的天皇,为了日本的稳定,美国将其释放也是符合其自身利益。
但是对于中国人而言,国仇家恨无论历经多少年也不能忘记,虽然现在是和平年代,但是我们也应该牢记老一辈人的血泪。
我们始终以有好的态度对待他人,但是面对凌辱和践踏,我们不能视若无睹,要维护国家尊严、要捍卫民族血性。
韩国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我们需要铭记坚决不能“数典忘祖”。我们仍旧要记住勿忘国耻,警钟长鸣。
举报/反馈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