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者,诡道也”,这句古语用在武器装备的获取上,似乎也颇为贴切。毕竟,在国际风云变幻的舞台上,想要获得先进的武器,可不是光靠砸钱就能解决的。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中国那些年通过特殊途径获得的武器装备,看看咱们国家是如何“化不可能为可能”,一步步走向强大的。

咱们先说说米格-23战机的故事。时间回到上世纪70年代,中苏关系紧张,苏联可是把咱们当做“头号假想敌”,更别提什么武器装备的引进了。可咱们国家当时急需提升空军实力,尤其是面对苏联强大的米格-25战机,更是压力山大。就在这时,埃及向中国抛来了橄榄枝。

埃及?没错,就是埃及。当时埃及和苏联的关系也闹得很僵,手里正好有一些从苏联进口的米格-23战机。这米格-23在当时可是妥妥的先进战机,不仅能以2倍音速飞行,还能发射当时十分先进的R-23/24系列空空导弹,这要是能弄到手,那对咱们国家的空军来说,绝对是如虎添翼啊!

于是,一场国际谍战大戏悄然上演。经过一番秘密协商,中国决定从埃及“借”一架米格-23战机回来研究,当然,这“借”可不是白借的,咱们国家可是付出了不少代价的。为了保证万无一失,整个行动都是在高度保密的情况下进行的,从埃及把飞机拆解、运输到国内,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风险和挑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终,这架米格-23战机安全抵达中国,并在我国技术人员的努力下,很快就被组装了起来。可别小看了这架飞机,它对于当时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可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米格-23采用的可变后掠翼技术,就让咱们国家的技术人员眼前一亮。要知道,这种技术在当时可是相当先进的,能够根据不同的飞行状态调整机翼的角度,从而获得更好的飞行性能。

除此之外,米格-23搭载的R29-300发动机也引起了中国科研人员的极大兴趣。这款发动机推力强劲,结构也比较简单,非常适合中国当时的技术水平进行仿制。经过刻苦攻关,中国成功仿制出了这款发动机,并将其命名为涡扇-10发动机,也就是我们后来常说的“太行”发动机。这款发动机的研制成功,不仅填补了我国航空发动机领域的空白,也为后来歼-10、歼-11等国产战机的研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米格-23战机的到来,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中国航空工业快速发展的大门。通过对这款战机的研究和仿制,中国不仅学习和掌握了大量先进技术,还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航空人才,为后来中国航空工业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除了米格-23战机,中国还通过各种“特殊途径”获得了其他一些重要的武器装备,比如“捕获”美军战机残骸、“沙滩捡漏”等等。这些故事同样精彩纷呈,咱们下次再聊!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咱们的技术水平跟西方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怎么办呢?那就只能“师夷长技以制夷”了!而“反向工程”,就是咱们学习先进技术的重要手段之一。

前面咱们提到,中国通过特殊途径获得了米格-23战机,这可是个宝贝疙瘩,它身上可有不少值得咱们学习的地方。比如,米格-23搭载的R29-300发动机,就成了中国科研人员重点“研究”的对象。

这R29-300发动机,推力强劲,性能先进,要是能把它“消化吸收”了,那对咱们国家航空发动机的发展可是意义重大啊!于是,一场“反向工程”的大戏,就在中国悄然上演了。

所谓“反向工程”,简单来说就是“拆解学习”,把别人的东西拆开,仔细研究它的结构、原理,然后自己再尝试着做出来。当然,这可不是简单的“抄袭”,更不是“山寨”,而是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科研人员把R29-300发动机拆解成几千个零件,对每个零件的材质、尺寸、加工工艺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他们就像一群勤奋好学的学生,对着“老师傅”的作品,一笔一划地临摹,一点一滴地揣摩。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科研人员终于成功掌握了R29-300发动机的核心技术,并在其基础上研制出了自己的涡扇-10发动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太行”发动机。这“太行”发动机,不仅性能比R29-300更上一层楼,而且还融入了咱们自己的一些创新技术,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太行”发动机的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国航空发动机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也为后来歼-10、歼-11等国产战机的研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反向工程”的功劳。

当然,除了航空发动机,中国在其他领域也广泛应用了“反向工程”的方法,学习先进技术,比如雷达、导弹、电子设备等等,都取得了不小的成果。

“反向工程”就像一座桥梁,帮助中国跨越了技术上的鸿沟,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的转变。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反向工程”只是一种学习手段,最终目的还是要实现自主创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8年,南海的碧波之上,一艘中国渔船正在撒网捕鱼。突然,渔民们感觉到渔网变得异常沉重,好像网住了什么庞然大物。大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这个“大家伙”拖上了甲板。

“这是什么东西啊?”渔民们面面相觑,谁也没见过这玩意儿。它长约6米,直径约半米,通体银白色,头部呈半圆形,尾部装有螺旋桨,一看就不是什么“善茬”。

渔民们虽然不知道这是什么,但凭着多年的经验,他们隐约觉得这东西不简单,于是赶紧上报给了国家。后来经过专家鉴定,这“大家伙”竟然是美国海军的MK46型鱼雷!

这MK46型鱼雷,在当时可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轻型鱼雷之一,它采用了先进的声自导技术,能够自动追踪和攻击目标,威力巨大,是各国海军梦寐以求的“大杀器”。

那么,这枚美军鱼雷怎么会出现在中国渔民的渔网里呢?原来,当时美军一艘军舰正在南海海域进行训练,结果这枚鱼雷不知怎么就“走丢”了。美军找了半天也没找到,估计这会儿已经在海底“睡大觉”了吧。没想到,却被中国渔民给“捞”了上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这枚“意外收获”的MK46型鱼雷,对于当时中国海军来说,可谓是雪中送炭。要知道,当时中国的鱼雷技术还比较落后,跟世界先进水平有着不小的差距。

中国海军如获至宝,立刻组织专家对这枚MK46型鱼雷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他们拆解了鱼雷的每一个部件,分析了它的工作原理,学习了它的先进技术。

经过几年的努力,中国成功仿制出了自己的鱼-7型鱼雷。这款鱼雷,不仅性能与MK46型鱼雷相当,而且还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一些改进,更加适合中国海军的作战需求。

MK46型鱼雷的“意外收获”,不仅加速了中国鱼雷技术的研发和制造,也让中国海军在水下武器技术领域的地位和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