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唐僧师徒一路西行,经过了很多国家,如宝象国、乌鸡国、车迟国、比丘国等。每到一国,唐僧一行都要换取通关文牒,办理出入境手续,唐僧一路上也不断展现自身作为东土大唐高僧的风采,也算是传播了唐朝的软实力。从这个角度来看,《西游记》的内容确实涉及国与国之间的关系问题。同时,政治学和国际关系的一些理论对于《西游记》中的现象也具有较强的解释力,《西游记》构造的宏大体系和魔幻世界中体现了许多国际关系的基本原理。本文重点分析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所涉及的几个核心概念和思想,如联盟、制衡、追随、安全困境等在《西游记》中的体现。由于《西游记》构造的是一个特殊的世界,这些思想和逻辑在其中的体现方式也有其自身的特点。
花果山的安全困境
花果山在发展实力的过程中经历了安全困境的困扰,难得的是,孙悟空对于安全困境的逻辑有很强的观念上的认识与觉悟。
孙悟空在菩提祖师处学成本领回到花果山,却发现在他学艺期间,花果山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花果山猴群遭受到一个自称混世魔王的妖怪欺压,境地颇为凄惨。这惹得悟空大怒,他一路筋斗向北而去,找到妖怪,三两下就把他打死了。
剿灭混世魔王对悟空可谓不费吹灰之力,但花果山的这一遭遇对悟空产生了比较大的心理冲击,使他对花果山面临的安全形势进行现实主义的思考。花果山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世外桃源,因为良好的自然资源条件,它已经被一些势力觊觎。为了避免众猴再被他人所欺,花果山还需拥有一定的武力手段,至少是能够保护自己的防御手段,于是悟空教小猴“砍竹为标,削木为刀,治旗幡,打哨子,一进一退,安营下寨”,热热闹闹地操练起来。
一旦花果山猴群开始操练武艺,事情就变得有些复杂,防御现实主义关注的核心问题即安全困境也由此产生,而且,孙悟空很快就对此形成颇为深刻的认识。悟空一日静坐忽然思想道:“我等在此,恐作耍成真,或惊动人王,或有禽王、兽王认此犯头,说我们操兵造反,兴师来相杀,汝等都是竹竿木刀,如何对敌?须得锋利剑戟方可。如今奈何?”(《西游记》第三回)
这件事比较讽刺的地方在于,花果山猴群在此生活了数百年,以前不觉得需要武器,更不存在武器质量好坏的问题。现在有了木刀竹枪,反而意识到能力不足。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花果山猴群开展军事训练,可能激发外部力量的联想,引发外部对花果山猴群意图的揣测,认为他们可能有了更多的想法与追求。也就是说,在花果山猴群安全能力提升的同时,其他行为体可能觉得自身的安全受到了外溢性的影响,甚至不排除其对花果山猴群采取先下手为强的做法。
这里存在的是非常典型的安全困境问题。本来,花果山猴群增强军事实力只是出于保护自身的防御性目的,但由于其采取了颇为正规的训练方式,并且建立起可观的建制,从而容易引起其他相关行为体的猜疑。这种猜疑很难通过语言上的一般性解释消除。其结果就是,通过加强训练,虽然猴群的安全感提升了,但其他行为体却觉得不太安全了。这样在猴群与其他行为体之间就产生了复杂的相互作用,这也体现了行为体之间的安全相互依赖的性质。
《西游记》成书时间是16世纪中期,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提出安全困境的思想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这样看来,悟空对安全困境的清晰认知比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早了约400年。当然,悟空的思维主要是一种感性的认识,并未对此形成理论化的看法。
面对这一情况,悟空的思路是进一步提升花果山猴群的武力,其具体做法是使狂风从傲来国的武器库搬来大量兵器。有了真刀真枪的兵器后,悟空索性大干起来。他把猴子的数量统计了一下,共有四万七千多口,并将他们分好队伍,安排编制,加大训练力度。由此,花果山猴群的战斗力得到了质的提升。
花果山猴群实力提升的结果是猴群与其他动物的实力对比出现显著失衡。孙悟空带领猴群操练的行为早已惊动满山怪兽,狼虫虎豹之类的各样妖王共有七十二洞都来参拜。它们还“每年献贡,四时点卯。也有随班操演的,也有随节征粮的”,都被纳入花果山的治理体系。七十二洞妖王的反应说明,猴群武力的大幅度提升确实对其他动物构成了十分现实的威胁,至少在他们的认知中是如此,虽然花果山猴群的目的很可能只是防御性的。
七十二洞妖王与强者结盟的后果
从国际关系理论的角度来看,在花果山猴群的实力突然变得强大后,七十二洞妖王对猴群可以采取三种主要的策略。
第一种策略是他们之间进行联合,对猴群进行制衡。这非常符合国际关系的制衡理论,即次等行为体联合起来对付实力最强大的行为体,以免实力最强大的行为体威胁次等行为体的根本安全。但花果山的情况是,由于孙悟空的存在,其他动物群体的实力与猴群的实力差距太大,而且猴群实力崛起的速度太快,使得联合制衡不具有现实可行性。
第二种策略是观望,等待形势的变化。从国际关系史的角度来看,国家实力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国际形势也是风云变幻,常常发生意想不到的情况。由此,如果没有好的办法,耐心等待也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从《西游记》中的情况看,如果七十二洞妖王具有更大的战略耐心,其实要不了两年,悟空就上天去做弼马温和齐天大圣,之后还被压在了五行山下。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还是可以想办法与剩下的猴群相周旋。但悟空后来的发展显然是七十二洞妖王想象不到的。
第三种策略是追随强者,投靠悟空领导下的花果山猴群。通过加入其中的方式避免受到猴群有意无意的伤害,不仅如此,甚至还可以由此获得猴群的保护,提升自身的安全系数。由于七十二洞妖王与猴群的实力差距巨大,双方实际上是结成不对称的同盟关系,他们甚至成为了猴群的下属。
由此产生一个问题,七十二洞妖王与猴王结盟,真的为他们带来安全了吗?从后面事态的发展看,并没有。国际关系的同盟理论认为,同盟关系管理的主要难题在于,如何在同盟关系中常常存在的“被牵连”和“被抛弃”的风险之间进行有效的权衡。一般来说,同盟中强势的一方更担心受牵连,弱势的一方更担心被抛弃。在《西游记》中,七十二洞妖王与猴王结盟的后果,是给其带来了灭顶之灾,这应该是其当初未能想到的。
此后,悟空自封齐天大圣,并在天庭举办蟠桃会时,偷尝蟠桃、仙酒、仙丹,使蟠桃会无法如期举行。悟空逃回花果山后,托塔李天王率十万天兵前来讨伐,由此开始了花果山命运的大决战,“被牵连”的问题由此产生。由于悟空的冒险行为,七十二洞妖王不得不卷入花果山与天庭的大争斗,并为此承受巨大的损失。
不仅如此,在战斗过程中,七十二洞妖王与猴群还受到不同的待遇。大敌当前,悟空是怎么做的呢?他“即命独角鬼王,领帅七十二洞妖王出阵”,结果一仗下来,两个独角鬼王和七十二洞妖王都被捉去,而猴王手下的四健将和群猴却都安然无恙。然而,悟空对这场败仗的反应是,“胜负乃兵家之常。古人云:杀人一万,自损三千。况捉了去的头目乃是虎豹、狼虫、獾獐、狐狢之类,我同类者未伤一个,何须烦恼?”(《西游记》第五回)显然,悟空更在意的是猴群的安全,对于七十二洞妖王被捉根本没往心里去。生死相搏之际,猴王首先把依附于他的外围力量推上了前线,此时七十二洞妖王连后悔的机会都没有了。看来,在形势风云变幻之际,对于是否要结盟以及应与谁结盟,在作选择时需三思而行、慎重行事,否则可能产生十分严重的后果。
作者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责任编辑:吕佳
新媒体编辑:宗敏
如需交流可联系我们
点个“在看”不失联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