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世说新语》的全书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篇,共一千一百三十则。在上一篇小作文里提到的“荀巨伯探病”等4个小故事,都是出自“德行”篇。

德行是指人的道德品行。对中国传统文化而言,其内容也就是儒家思想所提倡的忠孝节义、仁信智礼等道德规范,比如“荀巨伯探病”讲的就是义,“陈遗贮焦饭”讲的就是孝,“顾荣施炙”和“阮裕焚车”讲的都是品行高尚。

这些故事生动有趣,有的还感人,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处于乱世,但人们依然高度重视人的德行。

本篇小作文继续摘录、整理《世说新语-言语篇》里的几个小故事,分享给大家。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字文举,山东曲阜人。东汉末年的名士、文学家,能诗善文,“建安七子”之一。

孔融十岁时,跟随父亲去到洛阳。当时任职洛阳司隶校尉(一种监察百官的官职)的李膺(字元礼)享有很高的名望,凡是登门拜访的,必须得是有杰出贡献或者高雅声望的人,或者是李家亲戚,才能被通报进门。

孔融到了李府门前,对守门人员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通报进门后,孔融坐到了前面。

李膺问孔融:“您和我是什么亲戚?”

孔融回道:“过去我的祖先仲尼与您的先人伯阳有师生之谊,所以我与您世代为通家之好。”

李膺及宾客听了之后,虽然感到很惊奇,但也没有太在意。

太中大夫(一种主管议论政事的官职)陈韪也来拜访李膺,不过他来得较晚。到了之后,有人把孔融刚才的话告诉了他。

陈韪瞄了一眼孔融,随口说到:“小的时候聪明伶俐,长大后不见得就很好。”

孔融马上就怼他:“想必您小的时候,肯定是很聪明伶俐的啦!”

陈韪听到后,立马就脸红了,非常尴尬。

【原文】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躇。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孔融为人恃才傲气,喜欢抨议时政,说过很多与传统儒家观点相左的话,并且言辞激烈。他不仅屡次反对曹操的决定,而且还经常在公开场合使其难堪。用现在的话来说,孔融是个典型的愤青、喷子、键盘侠。

这样的人,是注定不会有好果子吃的。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指使他人罗织孔融的罪名,说他“见汉室不宁,召集徒众,图谋不轨”,还动不动就“谤讪朝廷”“跌荡放言”“不遵朝仪”等等,可谓大逆不道,应该逮捕拘禁并处以极刑。

孔融要被逮捕的消息传出后,朝廷内外的人都很惶恐惧怕。

当时,孔融的大儿子九岁,小儿子八岁,他们还照样在家里玩“琢钉”游戏,完全没有一点惊慌的神色。

孔融对派来逮捕他的人说:“希望罪过只在我一人身上,两个儿子能否保全性命?”

结果,两个儿子从容走向前,对孔融说:“父亲大人,您难道见过倾覆的鸟窝下,还有完好的鸟蛋吗?”

之后不久,这俩儿子果然也被逮捕了。

【原文】

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

战战兢兢,汗不敢出

著名的书法家钟繇,出自东汉末年颇具影响的世家大族“颍川钟氏”,他不仅字写得好,官也做得很大,曾经协助汉献帝东归洛阳,被封为东武亭侯。后来又得到丞相曹操的信任,出任司隶校尉,镇守关中,功勋卓著,被比为萧何。

钟繇的两个儿子,大的叫钟毓,小的叫钟会,小时候都有很好的口碑和声誉。

钟毓十三岁时,有一天,魏文帝曹丕听说了这俩兄弟的事,就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听说你的两个儿子很不错,什么时候让他们来见见我。”于是下令诏见。

来到朝廷上,见到曹丕时,钟毓的脸上有汗,钟会的脸上没有汗。

曹丕就问钟毓:“你的脸上为什么出汗?”

钟毓回到:“我胆战心惊,恐慌不安,所以汗出如水浆。”

曹丕又问钟会:“那你为什么又不出汗?”

钟会回到:“我心惊肉跳,颤抖恐惧,连汗也不敢出了。”

【原文】

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问:“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

蔡洪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吴郡(今天的江苏、浙江一带)人,最开始在吴国做官。吴国灭亡后,蔡洪被荐举为秀才,去到魏国京城洛阳。

洛阳人问他:“现在衙署刚刚设立,各位大臣受命选拔人才,在出身卑微的人中求取英俊杰出之士,从隐居山林的人中吸纳贤德能干之人。你是吴地南方人,不过是个亡国遗民,有什么杰出才能,来参加这次荐举贤才的盛事?”

蔡洪回答说:“夜光珠不一定产于孟津河水中,握在手上满满一把的大玉璧,也不一定就出自昆仑山上。大禹出生在东夷,文王出生在西羌,圣贤诞生的地方,不必有固定的场所。古时候武王讨伐纣王,把殷商顽劣的遗民迁到了洛阳,莫非你们就是他们的后代吗?”

【原文】

蔡洪赴洛,洛中人问曰:“幕府初开,群公辟命,求英奇于仄陋,采贤俊于岩穴。君吴楚之士,亡国之余,有何异才而应斯举?”蔡答曰:“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握之璧,不必采于昆仑之山。大禹生于东夷,文王生于西羌。圣贤所出,何必常处。昔武王伐纣,迁顽民于洛邑,得无诸君是其苗裔乎?”

(未完,待续)

(晓崇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部分内容参考网络资料,如涉侵权,烦请联系晓崇删除,谢谢。2024年6月于广州)

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