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的重大问题并非通过演说和多数派决议就能解决的,而是要用铁和血来解决。

这是1862年俾斯麦担任普鲁士首相之初,在普鲁士议会发表的讲话。此后他也被人们称为“铁血宰相”,并且在以后的岁月中,带领普鲁士走向了铁血之路。普鲁士先后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分别击败了丹麦、奥地利和法国,统一了民族国家德意志。纵观俾斯麦的一生,就像外界的评价一样,是铁血的一生,整个欧洲都在普鲁士军队的威慑中颤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1887年,已经72岁的俾斯麦却对德皇威廉二世有这样一段警告:

俄罗斯民族组成的坚不可摧的帝国,因其恶劣气候、大片荒原和不高的需求而变得强大,如同他仅需要一条保护性的象征边境就可以形成优势一样,一旦落败则有可能永远成为对我们有复仇需求的天敌。

这句话的大部分内容,在后来的历史中都得到了实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在国内经济已经崩溃,三个士兵扛一条枪的情况下,依然不断的在德国东线发起进攻,给德国造成了巨大的麻烦。虽然苏俄成立之后,与德国签署了《布列斯特协议》,退出一次大战,并且割出了大片土地。但是就像俄国伟人所说的:今天大幅度的后退,是为了将来大幅度的前进。不久之后的二战,俄国又让德国失去了一切。

但是俾斯麦这段今天看来非常精准的警告和预言当中,不仅显现出了他的铁血背后的忧虑,还有一点他对俄国的认识,是非常独特的,即:

俄国的边境是防御性、象征性的。

他为什么这么说呢?要知道,俄国是世界上领土最大的国家,如果边境是防御性的,那么为什么会扩张到今天的规模?另一点就更令人不解了,难道有哪个国家的边界是象征性的吗?

其实,我们看一下俄国的历史,不难发现,他们在处理边界问题上,确实与其他国家有所不同。

1853年,俄国和英法土耳其之间发生克里米亚战争,担心英国从加拿大方向夺走阿拉斯加,俄国提议将阿拉斯加卖给美国,借助美国的力量保护自己的东海岸和北极沿海,1867年4月双方以720万美元成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17年,新生的苏俄为了保护国内的胜利果实,以退出帝国主义战争为由与德国媾和,放弃对波兰、立陶宛、库尔兰、利夫兰和爱斯特兰的管辖与主权,承认乌克兰、芬兰独立。

从中我们不难发现,虽然俄国的扩张非常凶猛,但当危险来临时,他们并不像世界大多数国家一样,将既得国土视为尊严和生命,俄国的领土在特殊情况下是可以轻易放弃的。

从后来的苏德战争前两国瓜分乌克兰也可以看到,俄国更在意的是保护自己的核心区域,而周边区域实质上更多的是一个缓冲作用。

从这方面看,俄国的边境确实是防御性和象征性的。当然,这只是比较片面的理解,毕竟俾斯麦说这句话时,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问题的。此外,如果从俾斯麦的角度看,边境“防御、象征”的说法还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与德国相比,俄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俾斯麦的眼里,只有德意志人生活的区域才算是自己的国境。这与英国人的思维很像-------如果领土上生活的不是本民族的人,则被视为殖民地,而不是领土。在英国历史上,甚至苏格兰和威尔士也长期被视为殖民地,不被当成自己国家的核心区域。当然,虽然会让当地人不满,却也有一些好处,比如在政策上可以更加倾斜于自己的本族,让小民族概念更加团结。

而俄国有200个民族左右,核心却是俄罗斯族,而俄罗斯族有属于斯拉夫族。因此在历史上,俄国人对民族为题处理的也很复杂。国内斯拉夫系就有很多民族,而俄罗斯民族本身就是一个诞生较晚的民族,概念模糊,只有大斯拉夫主义而很少有俄罗斯民族主义,这让他们很多时候将乌克兰和白俄看成自己人,有时候却又看成外人。南斯拉夫地区,虽然不属于俄国,却一直被俄国人当成核心地区。这样一栏,边境问题在他们内心就变得模糊。

二、与德国相比,俄国的边境非常不稳定。德国统一后,具有非常强大的凝聚力,单一民族国家非常团结。但是俄国却完全不同,占据了庞大的领土,周边的立陶宛、波兰、乌克兰、车臣人、、鞑靼人等等,无时无刻不思索如何脱离。比较著名的历史,我们所熟知的乾隆年间土尔扈特族在其领袖渥巴锡的带领下回到祖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在俾斯麦的眼里,俄国确实没有明确的边境。因为很多边境地区的人始终认为自己迟早会脱离,甚至连俄国人自己都不敢确定,自己能够保留这些地方多久。

三、俾斯麦说这句话归根结底还是警示作用,即俄国的边境是象征性的,如果得罪了他们,未来说不定扩展到莱茵河也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