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印度尼西亚籍留学生蒂莫西(右)在指导下包粽子。新华社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6月6日,印度尼西亚籍留学生蒂莫西(右)在指导下包粽子。新华社发

新华社天津6月8日电(记者宋瑞)将粽叶卷成漏斗形状,填入糯米,根据个人口味放入红枣等馅料,轻轻压实后把粽叶合拢,最后用绳子绑紧。在中国老师的指导下,印度尼西亚籍留学生蒂莫西包出的粽子有模有样。“这是我第一次包粽子,比包饺子难一些,不过亲手包的粽子更美味。”

端午节来临之际,天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举办了一场包粽子活动。来自印度尼西亚、俄罗斯、巴基斯坦、尼日利亚、蒙古国等国家和地区的60多名外国教师和留学生围坐一起,感受中国传统文化魅力。

活动现场,糯米红枣、红豆、粽叶等食材一字排开摆在桌上。此次活动的指导教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孙烁一边展示粽子的包法,一边向外国师生介绍端午节小知识。

“传说粽子源起于追念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直至今日,人们依然沿袭这一传统习俗,表达吉祥安康的美好祝愿。”孙烁说,近年来,人们也在不断尝试新花样,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口味喜好。

“我这个好像糯米放得有点少”“绳子绑紧,不然会漏”“看起来简单,包起来挺难”……外国师生边包边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在欢声笑语中“手动”了解这一中国传统美食。

  6月6日,天津大学的留学生展示粽子香包。新华社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6月6日,天津大学的留学生展示粽子香包。新华社发

“中国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很多传统节日都有对应的食物,它们也被赋予了美好的寓意。”天津大学药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教师施什尔·沙玛说。

沙玛来自尼泊尔,在中国生活近10年,很喜欢吃粽子。“我在粽香糯米中品尝到丰富的中国味道、对先贤的纪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情感在世界各地都是相通的。”

制作好粽子后,外国师生可以“以生换熟”,兑换熟粽子。“包完粽子再吃粽子,感觉特别香甜。”来自科摩罗的留学生齐琪格说。

外国师生认为,通过包粽子等活动,更加了解中国端午节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也加深了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和喜爱。

除了包粽子,制作香囊、编织彩绳等活动也让大家体验感满满。他们拿起五颜六色的布料,亲手缝制端午香囊;或编织一条寓意美好的五彩绳,戴在手上祈求幸福好运。

  6月6日,天津大学留学生在指导下编织彩绳。新华社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6月6日,天津大学留学生在指导下编织彩绳。新华社发

“我喜欢中国端午节传承千年的习俗,是一种‘中国式浪漫’!”俄罗斯姑娘米拉说。

天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李锵表示,端午节是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中国节日。希望通过此次活动,为外国师生提供一个沉浸式体验中国民俗之美的机会,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和民心相交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