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亨利八世的离婚案确确实实推动了英国历史的进步,但它也仅仅算得上是一根“导火索”,单单凭借国王一个人的力量,还不足以撼动天主教的根深蒂固,更主要的原因是英国与天主教的矛盾由来已久: 13世纪初教皇英诺森三世时,英格兰政教冲突达到顶峰,他发展了教会法学家的“两把刀”理论:国王不能和教皇相比,教皇犹如太阳,世俗君主犹如月亮,月亮之所以明亮,是借助于照耀人间的太阳。英王约翰签署《大宪章》,也象征着世俗权力向教会的妥协。 这个时候的王权、贵族、市民还没有拧成一股绳来对抗天主教会。 13世纪,英格兰教会反对罗马教廷搜刮钱财以及英格兰主教争取任命牧师权的活动此起彼伏,这是英格兰民族意识形成的开始。但是任何活动都要有科学理论的指导,英国著名的神学家威克里夫就曾提出过“神恩统治论”,认为“上帝将恩宠赐给所喜爱者,并在人出生前就预定存在永生,每个人会失之永生,或因得救而得永生”。他的主张可以概括为“取消修士、取消高级教士、取消罗马教廷,一言以蔽之,就是教会中一切糟蹋钱的事情”。这种观点极其符合当时市民和王室的心理,受到了广泛欢迎。再加之罗拉德派教徒在社会下层不懈的努力,更加深了英格兰的民族意识。

宗教改革另一成功的社会因素自然就是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开始融合,贵族们“圈地养羊”,手工工场开始兴起,经过中世纪黑暗的部分农奴重新获得自由,他们要么在大农场做工,要么给小手工业主打工,乡绅的数量也大大增加。 这群依靠手工业、商业而富裕起来的市民阶层,为了自己的利益,毫不犹豫地选择和国王站在同一条反对教会的道路上。 欧洲大陆上的国家,国与国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君主们没有所谓大一统的观念,民族意识并不强烈。 而英国,独特的海岛地貌造就了它比欧洲大陆更强的国家意识,在经过红白玫瑰战争、百合狮子的百年战争之后,英国的民族意识越来越强,反对天主教压迫的力量更是壮大了起来。 英国这场宗教改革自亨利八世开始,经爱德华六世、玛丽一世、伊丽莎白一世这曲折而漫长的过程,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打下来坚实的基础,这是英格兰民族意识的觉醒。 策划:鱼羊史记 监制:鱼公子 撰文:澈冬澈 制作:吃硬盘吧、发达蚊 本作品版权归「鱼羊史记」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欢迎转发朋友圈。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