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期,皇帝认为自己统治下的国家已经足够强大,同时又疑心下属对自己的忠诚度不够,所以制定了并且实行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正是这一政策的实行,让国力强盛的清朝,没有抓住睁眼看世界的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一些有识之士想要改变国家的这种情况,他们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对西方的文化保持接纳的状态。

正是这样的有识之士,为新中国的建立引领了方向。

四川“睁眼看世界”第一人是历史上的宋育仁,作为有识之士的他看到了国家的现状,看到了国外的优势,明白想要改变就必须打破思维的框架,师夷长技以制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这个想法能走进现实,那么或许清朝的结局就会发生变化,或许中国的历史就会发生变化。

宋育仁从小在吃什么都不能没有辣的四川野蛮生长,骨子里的"辣",在长大后体现得淋漓尽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翰林院毫不夸张地说聚集了天下英才,是未来宰辅的诞生之地。

在清政府派公使出使欧洲时,宋育仁毛遂自荐。

面对复杂的国情,他在不断思考:是什么导致了中西方的差距?有没有办法能让差距缩小甚至消失?

宋育仁随后作为参赞出使欧洲,这趟欧洲之行彻底打开了他的眼界和思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过与西方上层人士的交流之后,宋育仁越发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只有制度的彻底改革,才有可能挽救国家的颓势;才有可能挽救清政府在国际中的劣势;才有可能实现持续的发展。

宋育仁归国后,第一时间参加了维新组织,倡导国家要想强大就必须有自强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洋务运动开始后,清政府开始注重实业的发展,煤矿,玻璃等对民生有益的公司不断创立,宋育仁被派到重庆主抓商业这一板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育仁高树维兴主义的旗帜,引领了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思想的解放进一步促进了实业运动的蓬勃发展。

在上任参赞回国后,在伦敦的宋育仁暂代上任公使任四国公使参赞。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宋育仁充分考虑了日本的国情,认为清政府胜利的可能性很大。

宋育仁认为日本和清朝比起来不过是弹丸之地,当时的日本的经济和人口远远比不上清朝。只要打持久战,清朝就有赢得胜利的可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朝虽然人多,但是没有好的装备,战斗力就不可能得到很好的体现。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清军的失败是必然的结果。

黄海海战的失败让宋育仁十分痛心,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改变清政府在战争中劣势的状态,获得胜利。

奇袭日本的计划,就是在这个时候想出来的,倘若能够实现,就能给日本造成沉重的打击。

他的想法具有很强的可落地性。

购买兵舰和快艇,招募澳大利亚水兵,组成一个水师编制,直攻日本本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研究过这个想法的可操作性之后,宋育仁一方面积极联系当时的总督,希望得到他们的支持;另一方面给朝廷上奏,希望能够得到清政府的首肯。

多年公使生涯,宋育仁积累了很多人脉。人脉就是钱脉,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英国的银行同意借款来支撑这次作战的落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洋水师提督琅威里是最适合海军将领的人。

想要拥有,就必须先学会失去。

万事就绪,只欠东风的状态下,上一任参赞重新返回任职了。上一任参赞电告朝廷:宋育仁任性生事。

甲午之战中北洋舰队的失败,给予了清政府惨痛的一击。清政府考虑到和日本打仗难以获胜和政府内部的腐败,决定求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关条约是清政府签订的第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加强了清朝半殖民化的程度。马关条约的签订意味着奇袭日本的计划彻底破产,也意味着洋务运动走向了流产。

宋育仁回国后被慈禧降职,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他看不出自己能为国家做些什么。国家的风雨飘摇和壮志难酬,都促使他决定退出仕途。

如果能选择和平,没有人会选择战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宋育仁的计划得以实施,日本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必定会返回支援本国。宋育人组建的海上水师在半路设伏,痛打落水狗,清政府就会获得胜利。

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无所得。

最好的情况是清政府获得胜利,最坏的结果也不过是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个没有血性的国家,最终一定会走向灭亡;一个不敢战斗的国家,结局一定不会好;一个得过且过的国家,一定没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