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的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认为:当一个大国崛起以后,必然会对现存大国的权威进行挑战,而现存大国也会回应这种危险,这样下去,战争可能就无法避免,这就是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但今天我们并不是讲“修昔底德陷阱”,而是聊聊这种所谓的“陷阱”在威廉二世时期的德国是怎样产生的,又为何造成了一些“不解”的现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威廉二世战略选择所造成的困境

1888年威廉二世继位以后,德国从原有的封建社会开始逐步进入帝国主义社会,铁血宰相俾斯麦打下的良好基础让德国具备了西欧一流强国的工业和军事实力,贵族和资产阶级的野心也开始逐步膨胀,眼前的一切已经无法满足国内政客和野心家的需求了,一种呼之欲出的感觉总是在朦胧之间跳跃。

威廉二世此时面临着在战略上的重大选择,也就是说德国需要决定到底是重海军还是重陆军,但为了同时获得海陆两条战略上的优势,威廉二世决定将所有的资源同时倾注在海陆两条线上,这就意味着德国不仅要和传统海军强国--英国竞争,也要同法国和俄国竞争陆地上的优势。从此,海陆并重的战略不仅使德国陷入了一场高昂的马拉松军备竞赛,也引发了原本可以不会出现的协约国联盟。此话何解?

其实这个时候的德国应该完全没有意识到,这种战略选择对原有的霸权国家和周边地区产生了巨大的威胁,它在追求陆地和海洋两大地缘空间上优势的时候,已经激活了原有地缘体系中的权力均衡机制;而且德国也没有意识到产生这种制衡和结盟是源于德国在四处树敌以后周边国家的正常反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何会产生这种国际围堵的困境?

为何俾斯麦执政时期德意志的崛起不会面临周边的安全压力,而威廉二世执政以后德国所面临的周边地缘压力却成倍增加?看起来好像是地缘结构的原因所造成的双重压力,但实际上和德国在崛起过程中所面临的战略决策有关。

第一,在威廉二世时期的德国,它对自我地位的认知和国际社会给予的地位认知是完全不同的,而这中间就会产生一种微妙的“地位差异感”,当德国在急于通过获得国际声望和大国认同感来弥补这种“地位差异”之时,很容易忽略掉在崛起过程中应具备的谨慎和耐心。就好比一个班上的同学,一个差生突然总是考全班第一,而且你还非常骄傲的四处宣传,你让其他同学会怎么想呢?大家还能处朋友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威廉二世自幼的高傲所致,作为德意志领袖的他在国际社会上总是出现很多激烈的政治言行,如克鲁格电报事件,并且这种激烈的政治言辞在极大的刺激了民众政治胃口的同时,也很容易给他自己在决策层面造成被动,为了取得民众的支持和维护自己作为崛起大国的强硬态度,他不得不一次次履行自己的政治表态。这就像是谎言一样,你说了一个,为了弥补前面的谎言,你需要编造无数个后续故事。所以当威廉二世激烈的言行遭到其他国家的警惕和防范之时,他还需要编造更多的理由来解释别的国家为何对德国产生敌视和防范并让德国陷入其他国家围堵的困境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当时的德国内部不仅利益集团交错复杂,还缺乏一个能够协调不同利益的决策中枢。不同的利益团体在争夺资源的过程中,正常来讲应该逐渐形成互相妥协和支持的联盟,而利益集团扩张的成本和诉求往往可以通过很多其他方式来实现,比如增加国家的税收,或者提高消费品价格等方式辐射到整个社会,简单点说,只要我们把利益分配问题谈好,其他的事会有人来买单。

另外,在国内的不同利益部门只要在战略上达成共识,也可以通过国家宣传部门将集团利益塑造成国家利益。而在一战之前,德国军队内部的利益团体分割成几个不同的权力部门,而原本可以成为仲裁者的威廉二世,却无法将他们扭成一股绳,因为威廉本身的野心和想让德国快速崛起的目的让他总是无法忽视每一个部门所带来的作用,决策中的摇摆和利益团体的梳理无法做到清晰有序就加剧了整个决策体制的混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威廉二世时期在战略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同时追求海军和陆军的双重优势,当然,如果真要说起来,也各有各的理由。比如陆军元帅毛奇和他背后的利益团体就宣称因为德国处于欧洲中部,左边是法国,右边是俄国,而且都是传统的陆上强国,所以增强陆军实力是理所当然的事,尤其是在1892年法俄结盟以后,这种压力和舆论则更加的明显。而海军元帅提尔皮茨所代表的利益团体则认为只有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才能够得到英国在政策上的妥协和退让。

但德英两国已经白热化的海军竞赛被英国的“无畏”号打破了沉默,这艘划时代的海军巨舰,直接将所有国家的战列舰全部区分为“无畏级”和“前无畏级”,当然,不甘落后的德国也迅速通过了建造“无畏级”级战列舰的计划。随着海军竞赛的越发激烈,也预示着德国推行十年的海陆并重的战略出现了不可逆转的恶化。

从相关数据上可以看到,截止到一战前,德国的海军军费上升到全球第二,但也仅仅只是英国的一半,而陆军之前所拥有的巨大优势也因为在费用上向海军逐步倾斜而不在具备。很明显,和英国开展的恶性海军军备竞争,让德国的战略政策失衡了。同时这种战略的追求也让原本在海外殖民地有诸多矛盾的英法俄三国构建起共同威胁下的安全利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中国有句古话叫做: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国家战略和利益的覆盖也同样如此。一个国家所拥有的国际战略和军事优势总会有强弱之分,这种对战略上的慎重选择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例子。比如英法之所以在克里米亚战争赢得了胜利,就是因为英国将战争限定在了克里米亚半岛,并且在战争胜利以后迅速和俄国签订了和平条约,因为他们非常清楚自身的短板,如果英法两国继续向俄国腹地深入,那么俄国作为陆军大国的优势就会显示出来。同样,时空拉到当时的中日甲午战争,虽然当时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但清政府在辽东、朝鲜等和山东等地陆战失败才是导致清政府输掉这场战争的决定性因素。

对于德国本身,我们可以看到,德国作为一个陆地区域优势的大国,却一直痴迷于建设强大的海洋性国家,他们认为强大的海军是保障国家海外利益和经济生命线以及安全提升的重要基础,更令人奇怪的是,在德国的战略预想战争中,始终是为了谋求英国中立以方便对法俄开战,而不是谋求法俄中立而对英国开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四,威廉二世时期的德意志帝国对于国家战略选择的整体时机还不够好。在19世纪,德国和法国以及美国都在不同程度上实施海权战略,但只有德国遭到了英国的遏制,而法国和美国却得到了英国绥靖政策和鼓励,这又是为何呢?原因就在于对于当时也在推行海权战略的法国来讲,德国所推行的海权战略更加广泛,而相对于美国后面所推行的海权战略来讲,德国开展的时间又过早。所以对于英国来说,德国当时对全球海权战略的追求产生的威胁要远远大于仅仅追求中海区域海权的法国和当时远在北美的美国。

其实道理也很简单,德国当时陆军和海军实力已经超越了除英国之外的欧洲其他国家,作为全球海权的霸主英国,在当时德国开始崛起并发现其有染指英国地位的野心以后,为了对德国进行有效的遏制,英国肯定会对德国进行战略围堵,并且鼓励其他国家发展区域海权,以便对德国进行更好的制衡。其实这种思路也解释了俄国沙皇在取得了拿破仑战争的胜利以后,再想谋取黑海区域海权以及达达尼尔海峡控制权时,英国也将其视为对自己的最大挑战者的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何化解威廉二世的困局?

其实如何化解威廉二世时期德国所面临的困局,答案并不在其他人身上,从前任宰相俾斯麦的高明政治手段我们就能找到答案。在俾斯麦的执政时期,由于经济和军事实力的逐步强大,国内关于扩张海军和占领海外殖民地的呼声日渐高涨,而俾斯麦最为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能成功引导并且压制住这种对外扩张的主张和冲动的行为,并且通过引导,使其处以可以控制的状态。

在俾斯麦主政的20年里,德国奉行的是典型的大陆区域战略,并且俾斯麦在追求和发展国家利益的同时会认真的考虑国际社会的整体反应而进行必要的自我克制,如普鲁士在三次统一战争时期,俾斯麦都获得了除了交战国以外其他欧洲国家的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德国统一以后,德国拥有了世界排名第一的陆军,但为了成为欧洲其他国家制衡的对象,俾斯麦曾经多次宣称:德国的利益已经饱和,不会在侵占其他更多的土地,这不仅向俄国表明了他对巴尔干地区毫无兴趣,也向英国表明了德国队海外殖民没有野心。而对比同时期的拿破仑,显然拿破仑的贪婪和俾斯麦的克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样让法国成为了挡在德国前面的最佳推责挡箭牌。

通过对俾斯麦的战略选择可以看出,他非常清楚的认识到德国如果仅仅将自己的权力范围限定在陆地之上,并不会受到周边国家和海权霸主的围追堵截。在欧洲海权和陆权国家的两大地缘体系中,俾斯麦通过卓越的个人才能,很好的缓解了德国崛起时所面对的冲击和压迫,这也为德国在进行持续区域陆地战略的政策赢得了很好的外部环境。

当然,这一切的成功也源自于俾斯麦个人对于国际局势的谨慎和耐心,另一方面也是源于他有着充分的政治才能,能够平衡国内不同的激进利益团体的野心和诉求。但可能是压迫有多大,反弹就有多大吧,当俾斯麦下台以后,德国船舶的“舵手”和”压舱石”消失了,而留下了一个体制充满问题而军事和经济飞速发展的强大国家,试问,这样的德国,能不让人引起担忧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威廉二世困局下的思考

其实,我们在说德国在威廉二世时期所面临的困局等一些列问题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到看一些有意思的现象,比如在英国对德国崛起的遏制其实可以看成是英国势均主义政策的延申。英国在经历了英法百年战争以后,国内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受到了极大的摧残,国内面临着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转型。

在进入都铎王朝以后,英国的国家战略从原来的陆地逐步开始转移到海洋,为了积累国家实力,都铎王朝的历代国君们都奉行势均主义政策,也就是说他们不轻易的参与到欧洲国家的战争,但也不允许欧洲任何一个国家拥有远超于其他国家的实力,所有的国家政策都强调于国家于国家之间的制衡,比如亨利七世时期为了和西班牙结盟采取了联姻政策,而伊丽莎白一世更是将势均政策用到了极致,甚至拿上自己婚姻问题作为引导法国皇室的砝码。所以,英国对德国的崛起保持了警惕并采取了相应手段就不足为奇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全球海洋贸易下发展的四百多年的国际关系史中我们还以发现,自1580年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派遣阿尔瓦公爵率军强行兼并海权国葡萄牙以外,在国际体系中就再也没有出现过拥有海权和陆权这两种地缘优势的国家了,而西班牙帝国之所以昙花一现,也源于在海权和陆权两大战略上的摇摆不定和空间牵扯,并最终支离破碎。

在看看远东的清朝,当时也面临着海防和塞防两个选择,对比德国,只不过一个是对外发展,一个是基于防守为主。巧合的是清朝在大陆面临沙俄侵略的压力以及列强在海上压迫的困局之下,同样也选择了“海塞并重”的战略,这一方面源自于清朝也属于大陆型国家,而列强船坚炮利之痛也让清朝对发展海军同样渴望,所以在万般无奈之下清朝将宝贵的国家资源同时注入到了两条线上,可结局却并不美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束语

所以,我们从德国威廉二世的困局中应该深刻的意识到,大国崛起所面临的环境是复杂的,所经历的时间是长久的,甚至是需要几代人、几辈人在同一策略上的共同努力才得以实现。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国家实力的发展中容不得半点急躁的心态,过早催熟崛起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行为,而威廉二世治下的德国正是犯了这种毛病,并最终在一战中失败,最后黯然下台,最为可惜的是这种血的教训并没有被德国后人所吸取,反而再一次在二战时期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