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初,刘德华主演的系列电影《五亿探长雷洛》上映,让吕乐这个曾经纵横香港的枭雄,再次进入到了公众的视野中。

电影的情节必然有一定艺术创作的成分,但是该故事的整体脉络和重点情节,基本上和吕乐的个人经历相互吻合。

能够在港英时期和黑帮合作大肆敛财,最终还能“功成身退”,吕乐必然有其独到之处。从他的一生经历中,我们也可以窥见香港回归前的社会真实状态。

然而,电影无法完整演绎一个人的真实经历,正如真实的吕乐,远远比电影的雷洛更传奇。

那么,历史上的吕乐,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究竟是如何统御“地下香港”的?他的晚年又是如何度过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

【一】

从小巡警到“华人总探长”

从小巡警到“华人总探长”

吕乐祖籍广东,因为上世纪30年代大陆局势动荡,为了躲避战乱,吕乐和家人偷渡到香港地区谋生,这种情况在当时的港岛地区非常普遍。

起初,吕家在香港无依无靠,在海边打渔为生。但吕乐从小就和别人不同,他不想像家人那样一辈子当一个渔民,所以决定要到城里闯一闯。

那个年代,他这样没有背景、没有技能的穷小子,自然也做不了太好的工作。最初他只能靠在街边擦鞋维持生计,后来在机缘巧合之下,他进入了警队成为了一名巡警。

当时港英政府的巡警和现在的香港警队完全是两个概念,前者的性质更加接近于旧社会的官府差役,不但对外形象差,收入也并不高。

但这份工作的优点在于收入稳定,对于当时的吕乐来说,这就是一个来之不易的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吕乐肯努力,又擅长人际交往,很快就在警局里面站稳了脚跟,从巡警升职为文职警员。当时一位叫陈立的探长非常欣赏他的能力,提拔他做了警长,吕乐的仕途就此拉开了帷幕。

吕乐在任期间最大的功绩,就是对香港黑社会的打击——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是香港黑社会最为猖獗,社会秩序最为混乱的时候。

港英政府虽然有心要肃清香港的治安,但是他们的主管官员和手下的买办顾着自己敛财,根本就没有这个能力。

而真正在一线和黑社会短兵相接的巡警,工资只够糊口,大多数时候出工不出力。毕竟就挣那几个钱,也不值得把命搭上,这就导致当时的香港出现了社会管理方面的真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黑帮的诞生,多数都和混乱的局势以及管理措施的失效有关,香港黑帮也不例外。

吕乐知道,黑帮就是港英政府心头上的一根刺,他只有让港英政府看到他拥有拔刺的能力,才能够得到重用。

1955年,吕乐成功打击了香港著名黑帮组织14K,并因此名声大噪,这个大功让他坐稳了新界区总探长的宝座。

三年之后的1958年,港英政府设立的华人总探长的职务,全香港只有两个人有资格担任这个职务,吕乐就是其中之一。

这意味着他已经站到了香港警界的顶点,港英政府对他也算是“寄予厚望”。

不过,英国人原本预想的应该是让吕乐成为他们打压黑帮的利刃,帮助他们维持住香港的繁荣,以便他们能够从香港掠夺更多的财富。

但是吕乐的想法却是打着港英政府的大旗,带领着香港所有警员一起“捞油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港英政府一直被蒙在鼓里,就连他们亲自选任的港督葛柏也被吕乐拉下了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

【二】

虚假的扫黑先锋,真实的警界败类

虚假的扫黑先锋,真实的警界败类

吕乐是从底层巡警一步步走上来的,他可能不知道所谓的社会学原理,但是他明白在殖民制度不改变的情况下,黑帮是无法被彻底消灭的。

既然打不过,那就选择加入他们、领导他们。

彼时,吕乐和香港很多黑帮大佬关系紧密,甚至他姑姑的丈夫就是新义安的“龙头”向华炎。有黑道人脉,就有了挣钱的路子,即便是从现在的角度看,吕乐当时的做法也非常大胆。

利用自己的身份,他代表警局和香港的各大黑帮合作,为每个黑帮划定地盘,规定他们的经营内容。这样做既稳定了秩序,同时也避免了黑帮之间的恶性竞争和矛盾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