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想得多”却不落实于行动,到头来只是徒增烦恼,反之,与其担心这儿怕那儿,把心之所想落实于行动,“干就完了”,你会发现,无论什么问题,只有“干”,才能有结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段时间网上流行一句话:“只要干不死就往死里干。”

这句话虽然听起来很残酷,但也向我们透露出一个信号——想全是问题,干才有出路。

《晏子春秋》中有这么一句话“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认真做事的人,才能够成功;经常走路的人,才能够达到目的。

舞台再大你不上场,你永远只是观众;平台再好你不参与,你永远都是外人;能力再大你不行动,你只能看到别人在舞台上闪亮的模样。

人生,只有你拼搏、努力、参与、实干,你才会有所收获。你永远都要相信,干才能解决问题,干才会有结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干,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内耗。

我们经常会陷入自我怀疑中,不断自我内耗。

对于这件事我深有体会。

刚开始写作的时候,我不是去研究写作技巧,也不是去拆解爆款,而是不断的怀疑自己能不能写?编辑会不会录用我的稿子?读者会不会喜欢我的文章?我把这我的生活分享出去会不会遭到熟人的嘲笑?

后来,我看到一篇文章上面的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写作的重点是写,其次都是其次。”

后来,我开始码字,才发现写作100步,开始占了50步。

马云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会很美好,但大部分人会是死在明天晚上。”

普通人和成功人士的区别,往往不在于智商、情商,而是在于行动力。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记载过苏轼一段至暗的人生经历。

那个时候,苏轼死里逃生,被贬斥到了黄州,身心俱疲。更为可怕的是,他陷入了对自己深深的怀疑之中,几次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让苏轼看到“干”的好处——他专注于读书。他不再为生计发愁,也不为性命担忧,彻底摒弃无用的内耗,开始自己全新的人生。

后来,苏轼又接连被贬到惠州、儋州。即使环境一次比一次恶劣,形势一次比一次严峻,但是苏轼却因为“有事可干”,而从容不迫、淡定自若。

干,把苏轼从惶惶不可终日的状态解救了出来,而且在“干”的指引下,他打开新的世界的大门。

据记载,在黄州的四年时间里,苏轼不断读书、写作,创作的作品多达700余篇。另外,他的书法、绘画、词作都在此时达到了巅峰;甚至在农学,医学方面,也有涉猎。

降低内耗最好的办法,也是唯一的办法,就是立即行动。与其纠结“能不能做好”,倒不如先做起来,然后去想想“如何做好”。

就像余世存在《时间之书》中写的那句话:“年轻人,你的职责是平整土地,而非焦虑时光,你三四月做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

干该做的事,走该走的路,不动摇、不退缩,其余的事情交给时间,相信老天自由安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干,最靠近成功。

我们总是想着等准备好了,在开始行动,觉得这样容易成功。但其实生活中充满变数,对于生活不能像炒菜那样,把所有的主菜、配料全部都备齐以后再开始行动。

那样不仅会错失良机,更会消减意志。

知名自媒体作者洞见君,在他的新书《洞见写作》卷首语里面介绍到。

他接触自媒体纯属偶然,当时因为传统媒体的效益不好,公司大幅度裁员,他在朋友的建议下,开始进军这个行业。后来他边学边写,才遇见了现在的自己,才有了“洞见”、“每晚一卷书”等大号的出现。

在那篇卷首语中,洞见君还坦言到他现在还在不断的学习新知识。因为未来未来,一切都是未知的,我们没有参考、所以我们只有不断的“干”,才能过好自己唯一的一生。

知乎上这么一个问题:“狼,为什么总是能很快捕获猎物?”

下面有个高赞回答:“那是因为,狼在捕猎的时候,一直都遵循一个原则——走直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点之间,直线最短”,这个我们小学就学过的知识,被狼玩的明明白白。

和狼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们不仅没有把这个知识点用于生活,而且还有让它淡出我们生活的趋势。

如果梦想是我们追逐的终点,而“干”就是实现梦想的直线距离。

著名药学家屠呦呦,用自己整整46年的年华,只专注于做一件事——研究青蒿素。

在青蒿素的实验中,一共失败了400多次,屠呦呦甚至不惜以身试毒。因为他坚信“干”才能出真知,“干”才能见成效。

后来,终于屠呦呦成功了。

青蒿素的成功研究,让全球千万甚至数千万人免受疟疾侵害的痛苦,让数百万人没有因为疟疾而死亡。

干就有失败的可能,但是干却最接近成功。

想,容易;干,难。但我们只有坚持干,才能迎来最终的胜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干,可以解决你人生中80%的问题。

一位副业做得非常成功的博主,谈及自己成功的经历说了这么一段话:“我的第一条视频,就是某天突然想到,然后就去拍了。一开始存在很多困惑,视频内容有很多不足。但正是‘开始’的这个行为,让我有了继续下去的动力。 ”

深以为然。

“开始”才是行动,“开始”才能成功,“开始”能解决人生80%的烦恼。凡事,“干”就完了,“干”能解你所有的困惑,解答你所有的问题。

《阿甘正传》中,“阿甘”就是那个不会多想,只听从指挥的“傻子”,却一次次迎来他的高光时刻。

后来,人们总结阿甘成功的规律,发现这些都得益于他不多想,只照做。

世上的事情都是在“想”中烦恼,在“干”中解决的。

人生不要困于想,而要破于行,与其一直纠结未发生的事情,不如现在踏踏实实的解决遇到的问题。

做好能做的事情,解决遇到的问题,你的人生80%难题就被解决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认知觉醒》里面作者周岭将大脑,在学习时分为三个区域,分别是舒适区、拉伸区和困难区。

我们要做是让自己离开舒适区,蹦跶到拉伸区;然后在拉伸区里面尽可能的突破,不断接近困难区。

人其实是一个很奇怪的动物,你想的时候发现全是问题,而在干的过程中你会主动寻找解决办法。

只想不干看似避免了“厄运”的降临,但是可怕的内耗却在加倍刁难你。选择逃避的次数多了,你只会越来越胆小、越来越畏惧,最后一无所有,一事无成。

只想不干,本质上是害怕失败,但更是拒绝成功。

你仔细想想,即使你设想的事情全部发生又如何?大不了回到起点,继续这现在的生活。但是万一你成功了,你就将站上新的赛道、领略另一番风景。

人生没有预演、没有重来,我们只有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积极主动、迎难而上,才能过上与众不同的人生。

End。

花影故事原创作品,专注情感心理领域,以走心的文字,书写有态度、接地气、有力量的观点与故事。

本文话题讨论:你是一个“想得多”的人,还是一个“干得多”的人?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