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党的早期历史上,有两个名字经常被提及,一个是“博古”,一个是“罗甫”,分别指秦邦宪和张闻天。他们两人都是历史上一段时期我党的主要领导人。两人有过合作,也有过分歧。当然,今天我们主要讲的是博古,也就是秦邦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07年,秦邦宪出生于江苏无锡一个望族,先祖是北宋文学家秦观,秦邦宪的父亲是清末举人,家境总体还算殷实,但秦邦宪的父亲去世较早,导致秦家逐渐没落。

在母亲的辛勤培养下,秦邦宪接受了系统的文化教育,就读于苏州工业学校。1925年,他考入上海大学,成为当时的高级知识分子。在校期间,秦邦宪积极参加五卅运动等爱国学生运动,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6年底,秦邦宪被推荐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当时的秦邦宪虽然只有20多岁,但却以出色的口才闻名于世,得到了米夫等中山大学领导的赏识。

1929年夏,中山会议召开“十日会议”,一批人被称为“二十八名半布尔什维克”,秦邦宪、王明、张闻天、王稼祥等人都是“二十八名半布尔什维克”的重要成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0年5月,秦邦宪回国,被分配到中华全国总工会宣传部、上海市总工会宣传部工作。在随后的反对“李立三路线”的斗争中,秦邦宪和王明站在一起,得到了共产国际的支持。

1931年上半年,随着国民党白色恐怖政策的加深,我党干部大批被捕,一些意志薄弱的人如顾顺章、向忠发等背叛了革命。

在此情况下,共产国际决定派王明作为共产国际代表前往莫斯科,派周恩来到中央苏区工作。1931年9月,临时中央政治局在上海成立,博古(秦邦宪)、张闻天、陆福坦为常委,博古(秦邦宪)主持工作。需要注意的是,当时秦邦宪年仅24岁。

1933年1月,秦邦宪、张闻天等临时中央领导人进入中央苏区,继续推行“左”倾错误路线,排斥、攻击毛主席。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形势的发展,张闻天逐渐认识到“左”倾错误路线的危险性,逐渐脱离了“苏区派”,王稼祥也与其脱离了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5年1月,中央红军攻占了贵州北部重镇遵义。在张闻天、王稼祥等人的建议下,在这里召开了具有转折意义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会上,张闻天对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期间红军的错误领导作了全面系统的批判。王稼祥也赞同张闻天和毛主席的讲话。

会议决定,选举毛主席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张闻天接替秦邦宪担任党的主要领导人。

秦邦宪虽然被免去最高领导职务,但他仍然是中央政治局常委,是我们党最高领导机构的重要成员。

1937年,秦邦宪任中央组织部部长,后任中央长江局组织部部长、南方局组织部部长。1945年在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6年2月,秦邦宪作为中共代表到重庆出席政治协商会议和宪法草案审查委员会会议。岂料在回国途中,在山西兴县不幸遭遇飞机失事身亡,年仅39岁。

值得一提的是,秦邦宪的二女儿秦新华嫁给了李维汉的儿子李铁映。李维汉也是我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建国后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李铁映则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父子二人都是国家副领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