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高校是越来越卷了,身处其中的每个人似乎都无法避免。

前一段时间,国内某985高校说是要搞职称降级聘任,另一所985高校说要淘汰多少比例的教师,引发学术圈广泛讨论。

国外呢,同样要卷起来了,有著名高校开始对延续了几十年的终身教授制度开刀。

据机器之心报道,近日,佐治亚理工学院副教授 Carl DiSalvo 的一条推文引起了美国学术圈的热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昨天,教务长办公室的人阐述了佐治亚理工学院新的任期后审查程序。我们所知道的任期制度,在佐治亚理工学院已经消失了。」

据称,佐治亚理工学院将使用李克特量表按照五个方面进行年度审查,如果任何方面有 1 分或 2 分的结果,教职员工就会进入「观察期」,面临着被解雇的风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佐治亚理工学院废除终身教职一事,也是有相应背景。

佐治亚州的「终身教职革命」

2021年10月,美国乔治亚州立董事会对高校终身教授评价系统进行了投票。

该投票中提到,可能赋予校方因终身教授工作表现不佳而将其解聘的权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若该系统生效,任职于佐治亚州公共机构的终身教职工如果连续两次在年度考核中不达标,且未能达到纠错标准,将可能被解聘。

此次受影响的高校包括佐治亚理工学院、佐治亚大学、奥古斯塔大学等 26 所公立高等教育机构。

据介绍,乔治亚州现有的终身教职制度只允许因同事确认的特定原因解雇终身教职员工。

委员会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这些变化将有助于“确保获终身教职后的问责制度和持续的优秀表现”。

该系统受到了学者的广泛抗议,有反对者担心终身教授可能未被指明原因即遭解雇。美国大学教授协会(AAUP)表示该系统将“对终身教职和学术自由造成广泛而深重的破坏”,呼吁反对该系统,对佐治亚州系统进行学术抵制。AAUP 发起的请愿书已获得了 1500 名支持者签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何为“非升即走”?

“非升即走”起源于美国的终身教职制度,原是为了保护学术自由和职业安全,其最终的落脚点在于筛选和吸引热爱学术的优秀人才进入学界,并赋予他们学术独立性以及不被随意解聘的职业保障。

我国引进该制度,本意也是在学界激浊扬清,优化教师队伍,清除之前存在的教师冗员、任人唯亲等现象。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率先实施“非升即走”制度,随后一批985、211高校相继改革原有的聘任制度,有效地激发了青年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新能力。

该制度的核心是“扶持和激励”,在要求教师完成相应科研目标的同时,给予相对应的学术资源和发展平台。

据新闻周刊报道,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郭小安告诉记者,预聘-长聘制是一种筛选机制而非淘汰机制,实施该制度的主要目的是要“保留大多数、分流极少数”,期望通过一定任务量的考核,给予有才识、有魄力、有能力的青年人才更多成长的机会和空间。

“非升即走”起到了提升学术产出、焕发学术生气的作用。据了解,伴随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水平、办学规模持续提升,高学历人才培养数量逐年上涨,高校在招聘教师时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权。

“这几年来我们学校应聘的青年人才,不论学历还是学术科研成果积累,都比过往十年甚至是二十年更强。高校在选择青年教师时拥有更多可参考、可比较的对象。”京津冀地区一位普通本科院校教师田丽萍说。

“非升即走”变味了吗?

遗憾的是,承载学术美好愿景的“非升即走”实行至今,争议也从未停止。

近年来我国高校产出的论文数量、获批的课题数量都迅猛增加,学校的综合排名、学科评估乃至财政拨款和招生吸引力等都很大程度上与论文课题相挂钩。预聘期教师身心压力过大、考核指标“重论文、轻教学”等情况浮出水面,“非升即走”开始遭遇质疑。

前段时间,有地方高校规定博士五年未升副教授需转岗后勤、保安,也曾引起社会关注和热议;有青年教师在论文已被接收、等待论文见刊的过程中,因论文见刊时间晚于任务书签订聘期时间被辞退。

以上种种,难免让人质疑“非升即走”是否变了味?

诚如网友所言:有些科研项目确实在短期内难以见成果,对教师的考察和评价不应该一刀切,更不应对“非升即走”制度进行曲解和滥用,把其当作追求学术成果、压榨青年教师的令牌。

高校青年教师培育培养机制、评聘体系建设事关教育事业发展。科学、合理的高校青年教师培育培养机制、评聘体系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助力。

非升即走”本意是一项有意激活、激发青年教师创造力的人事评聘考核制度,应依据院校特点、学科现实发展情状制定详尽方案,让青年教师能在象牙塔中潜心科研,让创新创造的源泉充分涌流。未来,仍需从设置更为多元、丰富、公平、合理的考评机制等方面入手破解。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郭小安也表示,青年教师初入职场,也面临身份的转变与心理的调适,要努力营造让青年教师更有归属感、安全感和融入度的职场环境,多关心、多爱护、多引导,要让考核成为激励他们不断进步的原动力,而不是悬在头顶的利剑。

编辑、审核:大可

版权声明:本文由“TOP大学来了”综合自“科研圈、瞭望、新闻周刊、机器之心等”,文章转载只为学术传播,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