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既是日用品,又是工艺品和美术品。

传统制瓷的成形方法都采用可塑法成形,既是将粘土等原料掺和一定量水分,制成可塑状态的泥团,然后用手工或者印膜塑制成所需要的形状和尺寸的塑坯体,待干燥、装饰等重重工序后,放进窑炉经过高温煅烧,便成了瓷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传统的陶瓷烧制工艺又分为釉上彩和釉下彩是两种不同的陶瓷装饰技术,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彩绘的时机和方法。两种技术各有特点,釉下彩因为其耐用性和色彩的持久性,在历史上被广泛使用,而釉上彩则因其丰富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在现代陶瓷艺术中也非常受欢迎。

常见的粉彩、珐琅彩等多为釉上彩。一般来说,釉上彩用手触摸彩饰表面有一定的凸起感,肉眼看上去色彩较为鲜艳、光亮。烧制工艺上来说,釉上彩是在已经烧成的瓷器釉面上进行彩绘,然后再经过低温烧制固定。所以釉上彩长时间使用或摩擦可能会导致彩饰磨损、脱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外从烧制工艺中的温度控制来说,烧制温度相对较低,一般在 600℃至 900℃左右。因为它是在已经烧制好的釉面上进行彩绘后再低温烧制固定彩料,温度过高可能会损坏瓷器的釉面和器型。比如粉彩的烧制温度通常在 700℃至 800℃。

典型的釉下彩有青花瓷、釉里红等。而釉下彩一般来说,表面较为平滑,彩饰在釉层之下。烧制过程方面,都是先在素坯上彩绘,然后施釉再高温烧制,彩饰被釉层覆盖保护。此外,釉下彩的色彩相对柔和、稳定,不易磨损掉色。

而釉下彩的烧制工艺方面,对烧制温度较高,通常在 1200℃以上,甚至可达 1300℃左右。它需要在高温烧制过程中使彩料与釉层充分融合并稳定发色。像青花瓷的烧制温度就常在 1300℃左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烧制温度也会因不同的陶瓷品种、彩料配方以及烧制工艺等因素而有所差异。例如一些特殊的釉上彩工艺可能会采用稍高一点的温度,而某些釉下彩在特定情况下烧制温度也可能略有波动。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釉上彩和釉下彩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例如,青花瓷在元明清时期广泛流行,不仅在中国备受推崇,还大量出口到国外,成为中国陶瓷的标志性品种之一;而釉上彩的粉彩等技法也在清代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展现了当时的审美风尚和工艺成就。

釉上彩具有丰富装饰技法,极大地丰富了陶瓷的装饰手法和艺术表现力,使陶瓷作品更加多姿多彩。不仅如此,如粉彩等釉上彩形式的出现,为陶瓷艺术的创新提供了新途径,促进了审美风格的多样化发展。同时,釉上彩还适应了不同时期社会各阶层对于陶瓷装饰的不同需求,在明清时期尤其繁荣,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釉下彩:则是中国陶瓷的典型代表之一,从很早时期就开始发展,见证了中国陶瓷的悠久历史。釉下彩作品常常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符号。此外,其独特的发色和表现形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风格,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影响,是中国陶瓷走向世界的重要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