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全国的逐渐解放,中央开始着手调整军队的体制问题。

在1952年的时候,新中国正式确定了军队干部级别,这让解放军内部的管理更加的明确。

在这个基础上,1955年的时候开始了全军大授衔,共有1038位功勋卓著的将领被评为将军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大野战军当中,上将及以上军衔的授予人数,华东野战军竟然排名倒数第一,这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

不但如此,按照当时的授衔标准,华野有一个人是完全够资格被授予大将军衔的。

可是这个人的名字最终却没有出现在这一次的授衔名单上。

有人说这是因为他曾经当众给过粟裕难堪,才让他的名字消失的。

那这个人到底是谁,他和粟裕之间真的发生过不愉快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事不对人的批评

1947年,解放战争进入了第二个年头,人民解放军在前一年重创国民党的基础上,47年上半年华东野战军再一次给了国民党军队当头一棒。

当时的山东战场上,国民党集结了45万人准备要将整个山东解放区全部都占领。

面对来势汹汹的国民党军队,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谭震林等人的指挥下发动了孟良崮战役。

粟裕指挥军队利用巧妙的战术,不但全歼敌74师,还让国民党在山东的战略意图完全失败。

一时间华东野战军的军事负责人——常胜将军粟裕,成了最耀眼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华野的司令员陈毅元帅称赞他这一次的指挥就是“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

孟良崮战役结束后,中央军委以及毛主席在纵观全局之后,下达了战略反攻的命令,解放军正式从积极防御状态改变为主动反攻状态。

1947年5月,毛主任做了重要的调整,要求华野配合刘邓大军南渡黄河,进入中原地区作战。

6月底,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成功,战略反攻正式拉开序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配合刘邓大军的行动,华野坚决执行毛主席的战略方针,于同年7月分兵鲁西,鲁南地区展开对国民党的进攻。

当时的华野上下士气正盛,军事主官粟裕更是志得意满,所有人都认为华野将再一次打了个漂亮仗。

可结果华野分兵之后,在南麻、临朐遭遇了一场败仗,伤亡两万余人。

当时的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虽然是陈毅,可所有的军事行动基本上都是粟裕在负责。

战后粟裕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决定给中央发电报详细阐述一下这次战败的原因。

可这份电报却给粟裕引来了一次狠狠地批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任华东野战军副政委的是谭震林,他从井冈山开始就一直跟着毛主席,在红军当中是元老级的人物。

谭震林性格直爽,不喜欢拐弯抹角,作为华野的第三号人物,他在看到粟裕起草的电报之后,瞬间就火了。

因为粟裕的电报中指出这一次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分兵导致的。

谭震林认为分兵的指导思想是中央决定的,华野内部当时既然认同中央的决定,那现在战败了又将责任推给分兵,这是典型的甩锅行为。

脾气直眼睛里面揉不进沙子的谭震林当着粟裕的面批评他这么做是错误的,是没有担当的推卸责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批评不可谓不重,让粟裕当场下不来台,还是司令员陈毅出面才将这一风波平息了下去。

事情并没有就这么结束,被批评的粟裕给中央重新又发了一封电报,着重阐述这一次的失败全是因为他的指挥失误所导致的,让中央下命令罢免他的指挥权。

最终还是毛主席给粟裕亲自发电报劝说,才将这件事情按了下去。

尽管谭震林的做法让粟裕十分难堪,但他并不是针对粟裕,他的话完全地对事不对人。

熟悉谭震林的人都知道,他就是个炮筒子,原则问题上是不会给任何人留面子的。就连陈毅元帅都说过:

谭大炮的脾气上来,谁都管不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炮筒子”的另一面

脾气火爆,说话耿直的谭震林在面对普通战士的时候,又像换了另外一个人,不但很少发脾气,还特别愿意倾听战士们的声音。

他自己曾经说过:

要能担得起上级的批评,听得进下面的心声。

昌维战役中,华野政治部当时签发的一份针对国民党俘虏的政策性文件,因为措辞不当被中央严厉批评。

中央的批评让当时华野政治部上下都慌了神,一时间大家都在猜测可能会受到的处分。

这个时候谭震林站了出来将所有的责任揽在了自己身上,并亲自给中央发了检讨电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毅元帅虽然名义上是华野的总政委,其实华野所有政委的工作都是由谭震林来负责的。

这让谭震林平时和战士们接触的时间很多,每一次他都会深入到战士当中去,了解战士们的心理并认真听取战士们的意见和建议。

这让谭震林在战士们当中的威信十分高,大家都喜欢这个正直敢说真话的“谭老板”。

新中国成立之后,谭震林出任了第一届浙江省委书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地方工作的时候,谭震林铁面无私,从来不给任何人留面子,不管是谁来了都必须照章办事。

就算是20多年没见的亲弟弟,都被谭震林安排去了工厂做工人,这让很多想要走关系的人都望而却步。

1978年,谭震林在淮海纪念馆参观的时候,看到很多报道都是错误的,甚至有些记录还扭曲了淮海战役的真相,抹杀了粟裕的功劳。

当时谭震林就生气了,非常不客气的说这是无耻的行为。

谭震林的表态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抹杀粟裕功劳的不忿,要知道粟裕才是真正的淮海战役指挥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没有参加授衔的原因

时间回到1955年,当时的谭震林之所以没有参加授衔,并不是因为和粟裕的矛盾,而是他个人的原因。

在55年授衔之前,毛主席就已经定下了规章制度,已经转到地方上去工作的,和离开了部队没有负责军队工作的人是不能参加授衔的。

谭震林在建国初就到浙江去主持工作了,他早就已经离开了部队。

就算战功卓著,资历很老,但按照当时的规定,谭震林是不能够参加授衔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和他一样遭遇的人其实不少,比如当时已经担任驻外大使的耿飚将军,和任山西省委书记的程子华将军,都没有参加1955年的授衔仪式。

再说回谭震林和粟裕的关系,其实两人并没有什么太大的矛盾,相反两个人的私交一直都很不错。

在华野的时候两个人配合的十分默契,粟裕能够心无旁骛的指挥部队打胜仗,和谭震林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况且两人作为朝夕相处的生死战友,粟裕对谭震林特别的了解,是不可能因为谭震林的一席话就和他产生隔阂的。陈毅说过:

谭震林是当面骂人,背地里夸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之所以发脾气是因为坚持原则,从来都不会因为个人原因去发脾气。

当时他批评粟裕,是作为华野副政委的职责,完全是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做出的反应,没有一丝一毫是针对粟裕个人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记:

粟裕和谭震林都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他们的一生都在为了中国的崛起而奋斗。

在他们的人生信条里面,个人的得失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他们之间发生的争执,都是为了革命胜利,才会出现的。

处在和平岁月的我们,要时刻铭记先辈们的付出,要学习他们高尚的品格。

正是因为他们的负重前行,才有了我们的岁月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