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3月9日,延安中央党校。

这一天门口聚集了许多人,他们都是来参加一位同志的葬礼。

葬礼上,人头攒动,悲戚声阵阵传来。

毛主席唯一一次为人抬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天,他们失去了一位好同志、好战友。来为他送最后一程的战友们,在其遗体前纷纷敬礼、瞻仰仪容。

灵堂旁,有毛主席、朱老总、叶元帅等人轮番为他守灵。

追悼会后,依旧有上万人为他送行、参加出殡。是毛主席、朱老总等中央领导亲自将他的灵柩抬到桃花岭上,将之安葬。

这是毛主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为自己的战友抬棺、送葬。

最后,他亲自题写了墓碑——张浩同志之墓。

作为党内唯一享受这一殊荣的同志,张浩这个名字注定将名垂千史。但他能够让世人记住,并不是因为毛主席为他抬棺,而是因为他为国家、为人民所做的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张浩名字的由来

张浩并不是他的本名,原名林育英。毛主席曾对他说:

“如果林育南还在,干脆八路军三个师都由你们林家承包了。”

林家出豪杰,他是一位、林育南是一位,林彪也是一位。既然姓林,为什么还要用张浩这个名字?因为一个和尚。

走上革命道路之后,注定是一条荆棘之路。

很早就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他,最早从事着工人运动。曾领导过上海工人运动,那时候上海鱼龙混杂,工人运动时常遭到破坏。

有时候不免受伤、甚至被抓进监狱,他这位“工运”骨干,被警察用警棍打过、刺刀刺伤过,仍旧坚持革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革命的有多厉害,反动派的压迫就有多强。任凭他人强,我自抚山岗。大革命失败之后,他被组织派到了安源。

安源是个好地方,挨着井冈山。

井冈山搞革命,安源能够提供很大的助力。

井冈山上没有的物品、药品,基本都是通过安源这个渠道弄上山的。张浩的革命工作干得很不错,反动派肯定不高兴。

白色恐怖笼罩下,还敢在他们眼皮子底下运送物资、输送药品,反动派决定给安源共产党沉重的打击。

林育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胳膊拧不过大腿,本就是蓄意为之,即便安源共产党提前有准备,地下交通站依旧被摧毁的一干二净,作为主要负责人,张浩也上了通缉名单。想逃出安源是不太可能,紧急情况下他躲进了一家寺庙。

寺庙主持是个好心人,并没有暴露他共产党的身份。就这样他在寺庙里吃斋念佛,白天是僧人、晚上是共产党人。

反动派也没想到张浩会躲进寺庙中,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找到他的踪迹,直到叛徒告密,他的行踪才暴露。

当反动派上门要人,寺庙主持态度很坚决,声称寺庙里没有这个人。在他的掩护下,张浩逃过了一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反动派不是那么好糊弄的,他们残忍、狠厉。既然寺庙主持不愿意配合,他们也不会顾及出家人的身份,将寺庙主持押进大牢、酷刑伺候。

用鞭子抽、上老虎凳、烙铁,一应酷刑招呼在主持身上。

“说不说?”非人的折磨让人绝望,可寺庙主持从始至终都没有透露过一个字。张浩得以逃出生天,寺庙主持最终被残忍杀害。

听闻消息后,他悲痛莫名、愤怒不已。

是寺庙主持帮他逃过一劫,如今恩人身首异处,实在无以为报的他,决定改名为“张浩”,“张”是寺庙主持的俗名姓氏,“浩”代表着浩浩荡荡。

从此世上再无林育英,只有一心革命的张浩!

张浩这个名字始终跟随着他,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八路军师政委

1930年4月,张浩到满洲任职。

满洲虽然没有国民党反动派,但有更加残忍的日兵。

他们对共产党的行动打击更严厉,手段更残酷,无数中国同胞遭到他们的迫害。他来这里,就是为了中国革命。

也是在这里,为他的身体埋下了祸端。

地下工作不容易,除了要躲避敌人之外,还要防止叛徒的出卖。

人心难测,在安源工作的时候,他就因为叛徒出卖,差一点被国民党反动派抓住,是寺庙主持舍命救了他。

来到满洲之后,他行动更加小心。

可即便再小心,还是没能防住叛徒的出卖,最终被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被日军抓了去之后,张浩经受了非人的折磨。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他所遭受的苦难,我想用“惨不忍睹”二字。

侵华日军是没有人性的,皮鞭抽打只是最简单的刑罚,滴水刑、老虎凳等,真的能将人折磨的痛不欲生。

从1930年11月被捕,到1932年被营救出去,一年多时间里,他几乎每天都要遭受这样的酷刑,身上没有一寸皮肤是完好无损的,身体受到了严重迫害,以至于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让他的身体每况愈下。

但他有钢铁般的意志,硬是没有向敌人透露半个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几乎很难想象一个人经历如此长时间的折磨还能保持清醒,即便是早已没有人性的日军,也只以为他早就不正常了。

他正常的很,清醒的很,只是在等待时机。

终于,他等到了这一天。

在党组织的不懈营救下,张浩逃出了魔窟。

顾不上身体上的病痛,他被营救出来之后就立马投身于革命。因为国内革命形式发展不利,党组织决定派他去莫斯科。
当时中国革命需要苏联的帮助,张浩充当着媒介的作用。那一段时间,算是他革命生涯中难得的比较悠闲的时光。

可他并没有因此松懈,而是积极去了解苏联共产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莫斯科,张浩和斯大林有过多次接触。虽然少有斯大林对张浩的评价,但通过他被共产国际派回中国和中国中央联系这件事来看,他已经取得了共产国际的信任。

从莫斯科到中国,回去的路并不容易。

虽然没有爆发全面抗日战争,但中国东三省已经被日本侵占,他只能从外蒙古入境,几经辗转、风餐露宿,耗时一个多月才找到中共中央。

如果是以前的他,也就是没有被日军迫害之前的他,再远的路也能走。可自从被日军迫害一年多以后,他的身体早不如前。

一路上的颠簸,新伤加旧伤,几度晕倒。

可他真正找到党中央之后,发现局势比想象中的还严峻。

是他的出现,缓和了局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局势稳定下来之后,他的病情又一次恶化。本来应该休养,可党和人民需要他,他依旧强撑着工作。

这些年他一直是这样,只要组织需要,他就义不容辞。有太多共产党人跟他一样,从来不顾及自己的安危。

同志们劝他要注意休养,他总是说没事。

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八路军下辖三个师,其中张浩担任129师政委。当时林彪是115师师长。两个人是堂兄弟,再加上早年牺牲的林育南,这三个人组成了中共史上著名的“林家三兄弟”。

刚到129师工作的,张浩遇到了很多困难。

这最大的困难,还是思想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29师比较特殊,这支部队基本是由红四方面军改编而来,因为历史遗留问题,再加上国共两党由敌对关系变成合作关系,战士们心里一时间接受不了。

除此之外,就是喧嚣尘上的亡国论。

每个人心里都阴沉沉的,好在129师有张浩。

张浩是老共产党员,去过莫斯科,和日军有过正面接触,很理解战士们这种心理,他要做的就是让战士们的思想统一起来。

过去的问题不予追究,当下的事情要做好。

当下有什么事情要做呢?那就是抗日、保家卫国!

张浩用慷慨激昂的演讲,激发了战士们内心的热血。让原本一团散沙的129师将士们完全凝聚在一起,成了一支钢铁之师,在抗日战场上履历战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病逝延安,主席抬棺

1937年年底,张浩突然病倒。

这并不是他第一次倒在工作岗位上,实际自从来129师工作之前,他的病情就很严重。来129师之后,每天高强度工作,身体早就负荷。

有好几次,刘伯承都劝他,让他好好休息。

他总说:“小事,我挺得住。”

直到他第一次晕倒在工作岗位上,刘伯承真正意识到他这不是小问题。之后张浩多次晕倒,让同志们担心不已。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刘伯承决定向中央报告。

接到报告之后,毛主席特别关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是知道张浩的,两个人早在长沙闹革命时就已经认识,后来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张浩给他提供了很多帮助。

两人是患难与共的战友,这份情意永远被他记着。

更重要的是,张浩于中国共产党是有大功劳的。

不管是出于对同志的关心,还是保留革命的本钱,中央决定调张浩回延安休养。

回了延安之后,张浩还是闲不住。

组织让他休息,他偏偏要工作。可他的病情实在太严重,静养都不一定能好,何况一再折腾,最终越来越严重。十分关心张浩的毛主席,听闻这位同志如此不爱惜自己的身体,既心疼又无奈。

共产党人永远是这样,舍弃自我为大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让张浩养好病,组织决定把他送到苏联去治病。兴许在那里,能够治好他这些年身体存在的各种隐疾。

等他病好了,再继续回来工作。

让人没想到的是,张浩不去苏联!

他是知道自己的病情的,已经到了油尽灯枯的时候,治是治不好了,也不用如此大费周章。只想着在最后的时光,能为党组织多做一点事。

就这样,他继续留在了延安。

那一段时间,他的身影遍布延安的各个地方。

他就像一根蜡烛,即便光芒很微弱,依旧想尽量的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做到了,感染了无数人。可多年来身体埋下的隐疾,让他的身体一天比一天虚弱,这耀眼的光芒正在一点点熄灭。

1940年4月30日,延安举办五一劳动节大会。

身体虚弱不已的张浩强撑着参加,谁没想到这将是他最后一次在公众面前亮相。因为就在他上台演讲不到十分钟,就突发脑淤血。

抢救及时,命是保住了,但再也站不起来了。

这还不是最严重的,更严重的是发生于一年后的一次轰炸。

那一次轰炸,让他受到严重刺激,病情进一步加重。隐疾悉数爆发,差一点就吞噬了他。在医生的全力抢救下,病情才稍微稳定。

可此时的张浩,已迈入黄昏。

等待死亡降临的那段时间,他依旧想着为党和人民做一些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参加革命那一刻起,他早已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只是有些遗憾,终究没能见到革命胜利的那一天。

但他相信,一定会有这么一天。

他说,把他葬在桃花岭上。

那样他死后,也能在桃花岭上看到革命胜利的那一天。

声音微弱、意志坚定,浑浊的眼神中依旧能让人感觉到无与伦比的力量。

1942年3月7日,张浩的生命走到了终点。

这位为中国革命奉献一生的伟大共产主义战士的牺牲,对于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来说,都是莫大的损失。

无数人前来吊唁,站在他的灵前痛哭不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多么好的一位同志,就这样牺牲了,他们多么希望张浩同志能够活过来。

望着悲切的人民,毛主席脸上露出了动容的神色。他为张浩写了一副挽联:

“忠心为国,虽死犹荣!”

多么高的评价,却又是多么真实的评价。

正是因为他的伟大、牺牲之可惜,党中央领导决定实现他最后一个愿望——将他葬在桃花岭上。

下葬的那天,毛主席、朱老总等领导亲自为他抬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细雨纷纷、哭声悲戚,张浩承载着无数人的希望,最终归葬于一个能够看到延安、看到全中国的地方。

后来他看到了,看到了中国革命的成功,看到了新中国的成立,更看到了中国如今的繁荣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