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鄱阳湖、平江、大都这三大战役的胜利,象征元末乱局的结束。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在这三大战役之外,其实还有个“第四大战役”。它就是有“守城奇迹”之称的洪都保卫战。

在这支守城队伍中,除普通军士的年龄稍长以外,参将、指挥副使的年龄刚超过30岁,而参政和都督以上军官的年龄大约在24到28岁之间。

虽然这支部队的指挥系统年龄不大,却比主力还能打。在洪都城下,别的部队避实就虚,洪都守军却避虚就实,打的就是精锐。3个月内,洪都守军连克陈友谅、李才以及张定边,部队人数虽越打越少,战斗力却越来越强。朱元璋抵达洪都时,这支守军的战斗意志,甚至超越了主力军。而洪都守军,也是第一支挡住60万大军的红巾军。

这支守军之中,战死率也高得惊人。洪都之战前,这支部队有4万多人马,陈友谅撤兵之后竟阵亡了半数以上,其中大将朱潜、程国胜、李继先、牛海龙以及赵国旺等全部为国尽忠。洪都守军的战斗力之所以如此之高,除了十数年战场经历的磨练以外,也离不开这支部队的灵魂,卫国公邓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少年英雄

邓愈是安徽泗县人,在14岁那年,他参加了邓顺兴、邓友隆组织的地方团练。在参军后不久,邓愈就参加了战斗,对手是元廷统治集团和游散山贼。有趣的是,比邓愈大9岁的朱元璋这时候还在为了能吃饱饭,四处云游化缘呢。

在这次战斗中,邓愈初显“少年英雄”的峥嵘。临战时,邓愈身先士卒,猛冲敌阵,带领部队大获全胜,将元军、山贼打得抱头鼠窜。

由于作战勇猛,邓愈极受友邻称赞。在当时的江淮流域,各县普遍受到山贼打劫,元兵清剿。因此他们抱团取暖,奉邓愈为主,以此获得他的庇护。因此在邓愈16岁时,他就成为了统兵万人的大将。

当时邓顺已被元兵诛杀,邓友隆也因病亡故。平时主要在江淮活动的邓愈自感实力不足,无以抵抗元军的进攻。故而在朱元璋攻略滁州后,邓愈率万人来投。不久之后,常遇春也加入了部队,和邓愈分属左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邓愈归降朱元璋时,年仅16岁,且是带兵来投,有雪中送炭之谊。而常遇春虽是打家劫舍的山贼,可他毕竟是光杆一个。朱元璋曾说:

“草创大业时,只有邓愈、沐英以少年之身统御诸将,功勋卓著,忠诚不二。”

可见,对于即将要南下应天的朱元璋来说,邓愈的到来更让他欣慰。

都说封侯拜将,成为一国柱石,光靠资历是不够的,更要靠功绩和能力。邓愈归降时,朱元璋的处境已经非常不容乐观。当时刘福通的红巾军早已离开了颍州,只留下少量部队在江苏、安徽交界处苦苦支撑,部队的人数也由几十万人锐减到不足万人。元顺帝志得意满,他命元军持续南下,在数月内扫清安徽地区的朱元璋、徐寿辉等人。

谁知朱元璋用兵灵活,使了一招金蚕脱壳,避开了元军锋芒。当年6月,邓愈指挥部队奇袭溧阳、溧水两城,歼敌无数,俘虏了元廷官员。而在朱元璋攻占应天后,邓愈又与徐达分别攻占金坛、广德以及镇江、丹阳四镇,扫清了应天周边的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