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近几天,许多人的心绪被在月背采样的“嫦娥六号”所牵动着,为闪耀月背的“中国红”而自豪。我国航天事业大步前进的背后,是几代航天人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把中华民族的航天梦想变为了现实。

在我国航天发展史上,有这样一位科学家,归国50年间几乎参与了我国航天事业的每一个重大突破,在每一个关键时刻,他都会高瞻远瞩地及时提出重大建议。他就是空间自动控制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863计划”发起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嘉墀。18年前的今天(2006年6月11日),杨嘉墀与世长辞,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他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变卖家产购买设备回国

1919年7月16日,杨嘉墀出生于江苏吴江。1937年,他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随着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上海沦陷,这段惨痛的经历让他下定决心要更加努力地学习知识,希望以科技救国。

1946年,杨嘉墀前往美国芝加哥自动电话生产厂实习,翌年进入哈佛大学工程科学系与应用物理系学习。1949年获得博士学位。

读书期间,杨嘉墀积极参加“留美科协”的各种活动,他们经常聚在一起讨论国内局势的新进展。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时,杨嘉墀和大多数的爱国留学生一样,感到中国有了新的希望,迫不及待地想要回到祖国的怀抱,为国效力。但美国政府却以维护国家安全为借口禁止中国留学生回国。归国之路被阻断了,但杨嘉墀那颗炽热的爱国心始终坚定,当时有很多国际友人给他介绍前往其他国家工作的机会,对此,杨嘉墀总是坚定地回复:“我要回中国工作,那里是我的家。”

1950~1955年间,杨嘉墀成功研制出自动记录光谱仪,被专家定为“杨氏仪器”,结束了光谱仪手动的历史,并获得美国专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嘉墀与“杨氏仪器”合影

1956年,中国留学生经过不懈斗争,终于争取到回国的正常权利。杨嘉墀和夫人变卖家产,购买了振荡器、真空管等国内急需的设备毅然回国。在离境时,移民局工作人员询问其是否自愿,杨嘉墀理直气壮地大声回答:“是自愿的!”

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尖端技术

回国后,杨嘉墀作为专家参与筹建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和建立自动化技术工具研究室的工作,并担任室主任,率先开展火箭探空特殊仪表等探索性研究工作。

1963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在即,杨嘉墀又被紧急调入原子弹研制行列,成功研制了一系列的核爆测量仪,成为我国首次核试验的功臣之一。此后,他主持研制的光谱仪和测量仪又在我国首枚氢弹试验和首次地下核试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65年,我国重启人造卫星研制计划。为更好地制订发展规划,杨嘉墀通过实地调研和走访征询,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在全面分析了各类卫星亟须解决的关键技术等问题后,他提出以科学实验卫星为起点,以返回式卫星为重点,全面开展各领域卫星研制工作的发展设想。这一设想为之后中国航天事业的技术发展指明了方向。

“东方红一号”研制过程中,杨嘉墀参加了卫星发展规划、技术协调和系统的研制任务。为解决用来测定姿态的“红外地平仪”低温适应难题,杨嘉墀奔波于北京、上海、长春等地,协调各方力量,统筹攻关,成功攻克这一难关,确保该仪器可以在-100℃至50℃的环境中工作。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杨嘉墀领导研制的姿态控制系统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方红一号”卫星

1975年,当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太空游子”发射后成功返回,钱学森对身旁的杨嘉墀说了四个字:“控制有功。”因为正是杨嘉墀领导研制的卫星姿态控制系统让“太空游子”在3天后成功返回,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从此之后,中国航天事业的每一步发展几乎都与杨嘉墀息息相关。我国于1975年至1987年间成功发射的10颗返回式卫星上使用的都是杨嘉墀主持研制的三轴稳定姿态控制系统。1983年至1987年,杨嘉墀连任两届国际宇航联合会副主席,促进了卫星通信走向国际合作与应用。

高瞻远瞩提出“863计划”

提起杨嘉墀,就不能不提著名的“863计划”。几十年如一日的科研生涯中,杨嘉墀始终以满腔的热情站在航天技术和自动控制的最前沿,做一步想三步,把眼前的工作与国家长远发展结合起来。他积极参与各种国际科学论坛,紧跟科技发展趋势,站得高、看得远,不断提出具有战略意义的建议。

1986年3月,面对世界高技术蓬勃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挑战,杨嘉墀、王大珩、王淦昌、陈芳允四位科学家联名起草《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提出了“要抓住当前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时机,瞄准高技术的发展前沿、积极跟踪高技术”的倡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863计划”四位倡议者合影(左起:陈芳允、王大珩、杨嘉墀、王淦昌

这项计划在1986年3月提出,因此“863计划”应运而生。此计划意义深远,把中国一下推到了世界高科技竞争的起跑线上。多年来,计划所囊括的重点学科都收获了累累硕果,推动了高技术的高速发展。

杨嘉墀的创新胆识和前瞻性的战略眼光,都是基于他深厚的科学素养、跨学科理解能力和长期领导大兵团作战积累的经验。2005年,杨嘉墀在86岁高龄时,又带头提出《关于促进北斗导航系统应用的建议》,并得到了高度重视。这也是他失去知觉前提出的最后一个建议。

2006年6月11日,杨嘉墀与世长辞。直到去世前,他还在为祖国科技强国之梦出谋划策,他嘱咐了几件事:一是要坚持不懈地继续智能自主控制的研究工作,二是要大力发展重点实验室,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三是要抓紧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向杨嘉墀院士致敬!

参考资料:

1.“中国科协之声”公众号.【科学家日历】“两弹一星”元勋,“863”计划倡导者之一——杨嘉墀

2.《学习时报》.归国科学家丨杨嘉墀:将生命化为银河中的一颗星

3.“北京科协”公众号.大匠冰心 | 为国争名为民计利的“两弹一星”元勋——杨嘉墀

4.“CCTV国家记忆”公众号.从哲学到航天他全精通,生命最后时刻为“北斗”发声!

5.“科学家精神传播大会”公众号.“两弹一星”元勋杨嘉墀 | 一生为国,心系苍穹,将生命化为银河中的一颗星

制作:北京市科协融媒体中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