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笼罩在沥青地面上,透过树叶的间隙,照亮了王清珍弯曲的脊柱、苍老的脸庞和花白的头发。

很难想象,这位慈祥和蔼、眼神清亮的八旬老妪,曾经是上甘岭战役的一名卫生员,是从抗美援朝中坚挺下来的幸存者。

她现在缝新衣的手,曾经缝过无数伤员撕裂的伤口,也缝合过人民英雄黄继光被机枪子弹炸开的胸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隔半个多世纪,再度回忆起黄继光牺牲时的场景,王清珍依然眼泛泪花:

“当年,我们把他的遗体带回来,可惜忘了一件事……”

伴随着她的一字一句,人们仿佛能够听到机枪在头顶扫射发出的声音,能感受到黑夜中火光冲天的骇人场面。

一封决心书

1952年10月,轰炸机飞过朝鲜半岛五圣山的要塞。一枚枚炮弹、汽油弹倾泻而下,将整个阵地点燃成血肉交织的熊熊火海。

黑夜里,那火焰照亮了漫山遍野的鲜血与尸骸,也照亮了坑洞里六连战士凝重的脸庞。

这场异常惨烈的战役,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上甘岭战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战中,敌人投放了比第二次世界大战还多的炮弹。那震天动地的架势,给兵力不足、武器装备落后的志愿军造成重创,被迫退守坑道。

但无论伤亡有多么惨重,志愿军战士始终未退一步。他们紧咬牙关,不惜一切代价,也要誓死坚守阵地。

因为上甘岭是五圣山的前沿阵地,而五圣山则是整个朝鲜中部战场的制高点,战略意义举足轻重。

一旦五圣山失守,敌人便能轻而易举将战线推动两百公里,直取朝鲜首都平壤,后果不堪设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守住阵地,志愿军十五军军长秦基伟调集了44门重炮和一个火箭炮团的兵力,日夜不休朝着敌人发动反攻。

战士们前赴后继、浴血冲锋。团长下到营,营长下到连,层层下到基层,和战士们一起作战。

历经6个昼夜的激烈战斗,负责一线防御任务的15军,成功收复了五圣山大部分失地。唯独最重要的0号高地却久攻不下。

0号高地即597.9高地,其与537.7高地位于上甘岭最前沿左右两侧,构筑起第一道,也是最核心的防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尽快抢占高地,切实守卫五圣山,10月19日深夜,秦基伟下达最后指令:

“务必要在天亮前,夺回零号高地!”

然而,当时任志愿军第15军135团2营6连通讯员的黄继光,将首长的命令带回部队时,却惊愕的发现,原本100多号人的6连,现在竟然只剩下16个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继光

看着精疲力竭、伤痕累累的战士,连长万福来面色凝重而苍白。但一想到距离天亮仅剩下4个小时,他还是咬牙下达命令:三人一组,誓死突破敌人防线!

面对敌人压倒性的火力优势,置身于枪林弹雨下的3名战士,无异于活靶子。没能坚持多久,便倒在血泊之中。

连长又接连派出两支小队,一共6人,也全部壮烈牺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剩下的人脸色愈发难看,连长攥紧手,决定亲自上阵。他对身边的战士喊:

“你们谁跟我上去!”

这时候,人群里响起一个声音:

“我去!您还要指挥战斗,让我去吧!”。

这个人正是年仅21岁的黄继光。他将母亲的家书,和一封早就写好的决心书交给连长,便毅然决然上了战场。

在此之前,谁都不知道,黄继光早已做好了为国牺牲的准备。

生死约定

“小李子,咱们说好了,谁以后如果牺牲了,就给对方家里去信。”

这是1952年8月上甘岭战役爆发前,黄继光对他最亲密的小战友李继德说的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继德

时隔半个世纪,李继德还清楚记得那天的情景。

那天,营地里放了一部苏联电影,叫《普通一兵》。电影里有一名苏联战士为了帮助自己的国家赢得胜利,不惜用身体堵住枪眼。这个场面震撼了在场的所有战士。

电影结束后,黄继光问李继德有什么感想,年仅16岁的李继德尚还懵懂,只说他觉得这个人非常的勇敢。

但黄继光却目光如炬,异常坚定的表示:

“如果是我,我也这么做。如果牺牲我一个,能解救更多的人民,那就是值得的!”

早在那时候,他就已经在心里暗暗下定了决心。如果有一天,他的牺牲能换取同志们的安全和胜利,他会毫不犹豫做出和“普通一兵”一样的选择。

而攻占0号高地这一战,由敌人枪炮构成的死亡防御线,显然就是如此状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凝重的气氛中,黄继光将决心书交给连长万福来。然后以组长的身份,带着吴三羊,肖登良两位同志,领了3枚手雷便毅然上了前线。

进入阵地后,黄继光果断找准堡垒的位置,扔出手雷。伴随着一声巨响,还有腿部的剧痛,他炸掉了敌人东侧的地堡。爆炸声让他的耳边嗡嗡作响,机枪声不绝于耳。

混乱中,他看见吴三羊跌倒在地。还来不及反应,腿部的重伤让他也站不住,重重跌倒。

他强忍疼痛在地上摸索,艰难的找到了吴三羊还未来得及扔出的手雷。

此时,黄继光的裤子已经被鲜血染红,根本站不起身,挪动都异常艰难。

他改用手肘艰难支撑起上半身,缓慢爬向封锁线,锁定敌方机枪的位置,用力把手雷扔过去。任由身体再次跌入泥泞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霎时间,耳边的机枪声停止了,取而代之的是6连战士们冲锋的嘶吼。

然而,还没等黄继光松一口气,密集的子弹再次朝着战友的方向射去。原来他的手雷只炸塌了地堡的一角,没有伤敌要害。

眼看着战友们一个个倒在敌人的机枪下,黄继光心急如焚,像被人扼住喉咙似的喘不上气,却又无可奈何。他已经没有任何武器了,又能做什么呢?

危急关头,他突然想起和李继德一起看的电影。浑身不知道哪儿来的力气,重新开始拖动自己的身子,缓缓朝地堡挪动。好在他的位置低,机枪始终没能扫中他的要害。

终于,来到目标位置。黄继光用双手扣住地堡旁边的麻包,努力撑起身体,把胸膛死死抵在了敌人的枪口上。

他的意识开始模糊,机枪声远去了,战友们的声音又响起来。敌人的照明弹让黑夜亮如白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借着光亮,李继德看到黄继光正回头朝战友们笑,他后背则一点点被鲜血染红。

那一刹那,李继德也想起那天,他们看完电影后黄继光说的话。他突然明白了黄继光说的牺牲。

战地天使

黄继光牺牲时,王清珍就在现场。

作为一名卫生员,她参加了上甘岭战役,并带回了黄继光的遗体。

多年后,老人回忆起那段岁月,仿佛像上辈子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清珍说,白天的时候还好,到了夜晚,战场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世界。

她记得黑夜落幕时,黑漆漆一片里的火光;记得房屋燃烧时婴儿的啼哭;记得光着脚四处游荡的难民和失去父母的孩子。

在战地的医院,到处都是伤口化脓的战士,有的战士在发高烧,有的直接断了腿。

当时的情况危急,王清珍不仅要给伤员打水、喂饭、换绷带,甚至还要背伤员到坑道外方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名战士的伤口溃烂,疼痛得脸色煞白,低声向王清珍道:

“同志,你给我唱一首歌吧,随便什么都行。”

王清珍本想推拒,可看着战士痛不欲生的模样,为了分散他的注意力,还是给他轻声哼了一首歌:

“这是美丽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清珍

尽管目睹了非常多惨烈悲壮的场面,但王清珍坦言称,黄继光牺牲时的模样,最令她痛心悲愤。

黄继光牺牲后,六连的战士们马上冲向碉堡,她们几个卫生员则抬着担架,拼死把这位英雄的遗体运离战场,运到了离战场最近的一处破旧民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继光烈士牺牲处

整理遗体时,王清珍发现黄继光的脊梁骨被打穿,背部碗大的一个窟窿,可手仍然保持着扣住麻包的姿势。

他浑身的血基本都流干了,衣服上全是洞眼,破旧的军装和血、泥块、石子粘连在一起,难以清理。

王清珍含泪用剪子把旧军装小心翼翼剪开,和战友一起用温水擦干黄继光身上已经凝固的血块,为他缝合被炸开窟窿的胸膛和后背。

但他的身体仍然僵硬,尤其是手臂,怎么也掰不下来。

最后,他们几个同志用铁丝吊着四五个小汽油桶烧水,用烫热的毛巾敷在他的遗体上。等到他的身体软和了,不再维持那个僵硬的姿势,才小心翼翼为他穿上一套军装。

虽然时局艰难,物资紧张,他们还是努力为黄继光找来了一身崭新的军装,让他的遗体能够尽量体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到这里,王清珍的眼眶再次泛红,明亮的眼睛里闪烁起泪花:

“黄继光同志是为了所有的同志们,为了所有受苦人民牺牲的。否则,大家看到那件军装上的那些弹孔,什么都不用多说,自然就明白了。”

那些弹孔,是对那场残酷战争最好的记录,也是一个英雄最震撼人心的证明。

当然,就算军装没能留存,黄继光的英雄精神却依然流传下来,影响了一代代青年。

一块手帕

1953年,黄继光的遗体,穿着崭新的军装回到祖国的时候,他的母亲邓芳芝依然坐在村口,看着儿子离开的方向怔怔出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接见邓芳芝

两年前,村子里报名参军的时候,全村村民送给黄继光的手帕。手帕上面绣着四个字:

“祖国可爱”。

临行前,黄继光把这块手帕留给了邓芳芝:

“您留着这块手帕,想我了就拿它出来看看,它在您身边,就像儿子在您身边一样。”

这块手帕她一直揣在怀里,就像黄继光也一直把她的家书随身携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个在暗道里一遍遍读母亲写的回信,一个在村门口摩挲着手帕,满眼期待的望着远方。

他们相距千里,却又相隔很近,小心翼翼保留着对方留给自己的信物,深深的思念着对方,期盼战争结束后再见面的日子。

只可惜,邓芳芝等来了上甘岭战役胜利的喜讯,却没能等到儿子平安回家的身影。

得知黄继光牺牲的噩耗,邓芳芝痛不欲生。

但比起沉湎悲痛,一件更重要的事萦绕在她心间:抗美援朝还没有胜利。只要战争不彻底结束,还会有千千万万的母亲像她一样失去自己的孩子。

所以几天后,邓芳芝为小儿子黄继恕收拾好行囊,再一次将自己的亲生骨肉送上了朝鲜战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万幸,黄继恕安全归来了。1958年3月,他还和哥哥曾经的战友回到了五圣山0号战地祭奠,并用手帕包起一捧曾浸染志愿军烈士鲜血的泥土,带回家乡。

那时候,距离中朝战争胜利已经过去五年,战争和硝烟,哭声和难民都已经远去,只有早春的风轻轻拂过山冈,拨动起人们内心深处对亲人的思念。

邓芳芝等来了战争的胜利,等来了真正的太平日子。只是,她也永远失去了她的儿子。直到去世时,她手里仍然紧紧攥着黄继光当年留下的手帕。

黄继光并不是生来就不怕死,他有他牵挂的家人,有他挂念的母亲,只是想到要解救人民于水火,才不怕的。

邓芳芝先后把几个孩子送上战场,并非舍得自己的孩子,只是想到千万失去儿子的母亲,失去女儿的父亲,才舍得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先有国,再有家。谁也不想失去家,可如果国都没了,家又何在?这样的道理,邓芳芝明白,黄继光明白,王清珍也明白。

小结:

黄继光同志的英勇就义,正是鲁迅先生所写“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精神境界,是勇敢,更是一种大慈悲!

先有国,再有家,对黄继光如此,对无数为祖国独立、人民解放而奋斗的人来说,都是如此!他们共同织就了一副美丽图画,就像印在手帕上简单的四个字——“祖国可爱”!

对于黄继光的英勇事迹,您有什么想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想法。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