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你厌倦了朝九晚五的生活,厌倦了鸡飞狗跳的孩子,厌倦了每天熟悉的饭菜滋味,觉得如果可以每天开着车,到处走走看看,应该会不错。

然而,你不知道的是,你所厌倦的日子,正是别人朝思暮想的理想生活她们没有舒适的床可睡、没有可口的饭可食,只有永远走不完的远方。

苗会玲走下卡车,久坐的疲惫感瞬间袭来,她用力地砸砸腿、伸伸腰,想把这一切赶走,却引来了一阵麻木的酸痛。

可她顾不得这些,她麻利地拿下车上备着的一些蔬菜,用篮子提着,走进了服务区的洗手间。

苗会玲把蔬菜放在水龙头下清洗干净,然后拿出锅灶,准备做饭。

一锅水、一把面、一团蔬菜,随着筷子的不断搅拌,一顿热气腾腾的午饭就做好了。苗会玲叫上丈夫,一人吃上一碗,短暂休息后,便再次上路了。

就这样,一对夫妻、一辆卡车、一路单调、年复一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苗会玲与丈夫杨兴成,共同经营着货运生意。丈夫是卡车司机,她是丈夫的副驾驶,人称“卡嫂”。

在我国的货运行业中,卡车司机人数有3000万之多,而像苗会玲这样的“卡嫂”,人数也已经有2500万了。

这2500万里,有1600万是“留守卡嫂”,她们留在家里照顾老人和孩子,丈夫一个人独自出车;

剩下的900万是“跟车卡嫂”,她们将孩子和老人留在家里,自己跟丈夫一同出车。而“卡嫂”跟车的理由很简单,安全、省钱。

原本,为了安全起见,卡车上是应该配备主驾和副驾两个人的。

一个人累了,另外一个人可以来接替。这样一来,既保证了安全,又因为人休车不休,让货车最大限度地在公路上与时间赛跑。

然而,司机跑一趟车的运费本来就不多,再雇佣一个副驾,分走一杯羹,不值得。所以,在这个行业有很多如苗会玲两口子这样的夫妻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成为一名“跟车卡嫂”,苗会玲也是生活所迫。

刚结婚那会,苗会玲一直经营着一家服装店,虽然不温不火,但是也能勉强维持生活;

那会,丈夫杨兴成给别人开货车,每个月600元的固定收入;家里还有几亩地,每亩地年收入有1000元。

其实,在那个年代,夫妻俩这样的生活也算安稳。

可是,后来儿子降生了,老人又因为年迈,疾病也开始越来越多,家里的开销与日俱增。虽然,后来杨兴成的工资涨到了1200元,但是被单位各种克扣,最后还是少得可怜。

苗会玲一气之下,便跟丈夫商量,干脆自己买辆卡车单干。家人们对此也都纷纷表示赞同。

就这样,苗会玲张罗着将自己的服装店兑了出去,又和丈夫在亲戚那里东拼西凑了5万块钱,这才贷款买了一辆7.2米的二手卡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下子,这辆卡车就成了他们全家的主要经济来源,苗会玲和丈夫也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卡车生意上。

卡车买到手后,他们按部就班地接货送货,生活也比之前宽裕了很多。但是,时间一长,丈夫杨兴成就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他缺少一个合适的副驾。

其实,对于这件事,苗会玲也是左右为难,她有心给丈夫做副驾,但毕竟家里有父母、孩子也需要照顾。

可如果她不跟车,丈夫又太累太辛苦,甚至有时候还面临着生命的危险。

苗会玲权衡利弊,还是选择和丈夫一起。因为,只有时刻坐在丈夫身边,时刻提醒丈夫安全行车,她才觉得心安。

就这样,苗会玲冲到“前线”,成了中国900万“跟车卡嫂”中的一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起初,苗会玲只是个副驾、丈夫的助手。但是,当她真正跟了车之后才知道,自己不仅仅是助手,还是丈夫生活上的帮手。

其实,开长途车的丈夫在吃、穿、用和休息上,都只是简单地凑合一下,苗会玲心疼丈夫,于是,她将驾驶室这个仅有6平方米的小空间,变成了家的模样。

前面用来驾驶,后面用来生活。

在后半截驾驶室的上层置物箱里,苗会玲放着锅碗瓢盆和日用品,下层放着枕头和被褥,而这里是他们短暂休息的地方,也是他们在卡车上的“家”。

在路途中,苗会玲不仅要提醒丈夫开车时精神集中,还要联系下一站货商、缴纳罚款、交接货物、接收运费等工作,避免空跑和耽误时间。

当所有的货运工作全部处理妥当之后,苗会玲又拿出菜板和锅,准备做饭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主驾和副驾之间就是苗会玲的厨房岛台,和面、炒菜、做搓鱼子都是在这上面完成的。

此外,苗会玲还要时常防备小偷的出现。

记得有一次,苗会玲和丈夫将一车香梨送到福建。刚卸完货,为了省下一笔停车费,他们就将车停在了停车场外面的空地上。

因为晚上有大雨,他们准备第二天再出发。这一夜,二人打算在车上将就睡一宿。

睡觉前,苗会玲和丈夫围着车前前后后地检查了一遍,没有发现什么问题,便上车睡觉去了。

那一夜风雨交加,车篷布被刮得飒飒作响。苗会玲还是不放心,她有心叫丈夫下车查看,又担心丈夫睡不踏实,影响第二天出行。

于是,她就自己披上衣蹑手蹑脚地下了车。苗会玲巡视了一圈,确保一切都正常后,才放心地回到车上,浅浅地睡了一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是,一夜都好好的车,却在天亮的时候出现了问题。

他们车上的电瓶被偷了。无奈之下,他们只好延后出发的时间。

苗会玲趁丈夫去批水果的间隙,走遍了周边的商铺,花了千八百块钱才买到匹配的电瓶。

这次之后,他们说什么也不敢随便停车了,因小失大的滋味不好受。

其实,在他们的运输途中,这样的状况层出不穷。可苗会玲从未抱怨过,而是以乐观的态度,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难题。

渐渐地,苗会玲一边做着男人的活,一边做着女人的活,成了卡车上必不可少、且能独当一面的人。

但是,“卡嫂”这个角色,在外界却鲜为人知,她们成了货运行业里,男性司机背后的隐形人。

可苗会玲却将这个隐形人干出了名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她经常热心地与同行们分享货运信息,一来二去,大家都对苗会玲产生了信任,所以在周边的货运行业里,很多人都认识苗会玲,并且亲切地称她为“苗姐”。

可是,无论多么叱咤风云的人物,他们也都有过或大或小的痛苦经历,苗会玲更是不例外。

03

2003年7月,苗会玲第一次跟车那天,她与丈夫拉着一车生猪,从格尔木出发,到拉萨。

朋友们害怕他们出现高原反应,都提醒他们要带着氧气袋,可苗会玲的丈夫却不以为然,所以他们出行前也就没做什么准备。

怎料,他们刚走到五道梁,状况就发生了。

苗会玲总感觉自己的鼻涕止不住地往外流,她不停地拿纸巾来擦,擦着擦着她发现,自己手里的纸都是红色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哪是鼻涕啊,那是血啊!苗会玲吓得惊慌失措地叫了起来。丈夫闻声慌忙转过头来看,却发现妻子浑身肿胀,皮肤一块一块地开始发青

他们猜想,这一定就是“高原反应”了。

现在这个状况,苗会玲是不能再继续跟车前行了,但是她却不想中途下车,因为他们的卡车会途经日喀则,而那里是苗会玲一直想去的地方,她很纠结。

这时,丈夫杨心成着急了,他连忙说:“你不要命啦?要命就留下!”

就这样,苗会玲独自一人在拉萨找了一间小旅馆休息,顺便看了看布达拉宫。

经过两三天的休息之后,苗会玲的身体渐渐好转了。这时,丈夫杨心成也送完货返回来了,丈夫接上苗会玲开始返程。

说也奇怪,等到了五道梁,他们又出现了状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约晚上8点多钟的时候,他们在五道梁的公路上遇到了一起事故。大约有7、8辆车七零八落地散停在公路上,有的甚至已经翻到了山下,显然刚刚经历了一场大事故。

苗会玲吓得要命,因为那天正好是农历七月十五。在苗会玲的家乡,这一天是鬼节,遇到这样的状况心里难免会毛骨悚然。

苗会玲一夜没睡,那个惨烈的画面总是在她眼前回荡,她心中开始胡思乱想起来。

此后,苗会玲更加坚定了跟车的决心:“以后我一定要跟老杨一起出来,两个人还可以说说话,提醒一下,不然他一个人出来,遇到这样的情况可怎么办呀?”

就这样,苗会玲成了丈夫长途货运车上的常驻副驾,这一跟就是20年。这20年里,卡车就是他们两口子移动的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期间,他们为自己买了保险,买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心安,也是家人的保障,因为他们的工作太特殊,他们的每一次出行都与生命紧紧相连。

值得庆幸的是,苗会玲和丈夫杨心成的货运生意还算不错,几年下来就还清了买车时的贷款,而且还换了一辆大的新卡车,在自己的家乡也买了新房子。

苗会玲现在很知足,但是有一件事却始终让她心存遗憾,那就是对儿子的陪伴。

04

苗会玲在儿子小康7岁那年,就跟着丈夫出来跑车,每次出来都要7、8天,甚至有时要半个月。

小康来说,想念父母已经不是一日两日的事情,而是日日如此。他也会粘着妈妈说“不要走”,但是最终还是阻拦不了父母的脚步。

记得有一次,苗会玲已经跟丈夫走到了高速口,突然接到儿子小康的电话,电话那头小康哭得泣不成声:“他们都有妈妈,就我没有妈妈,你别去了行不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苗会玲很心酸,她挂下电话,立刻就返回了家。

可是苗会玲身在曹营心在汉,那起惨烈的事故又一次浮现在她的脑海里,她担心丈夫。

儿子看出了苗会玲的心事,不停地转头看向妈妈,说道:“妈妈,你还是跟爸爸走吧,你不放心爸爸,我更不放心。”

苗会玲被儿子的懂事感动了,潸然泪下。她心想:“我该拿什么补偿我的孩子呢?他缺失得太多了。”

对于苗会玲来说,她越是适应“卡嫂”的角色,就越难尽到母亲的责任。

一次,苗会玲夫妻俩的车上装了32吨化肥,这车化肥要下雨前及时送到收货地点,否则货物一旦淋了雨,就会全部化为一摊水。

苗会玲办理完交接手续,转身登上一米多高的驾驶室,准备出发。

可这时,她的手机响了,电话那头传来儿子的哭泣声:“妈妈,我好想你……”

苗会玲瞬间哽咽了,喉咙里像堵了块大石头,酸酸涨涨地说不出话来。旁边的丈夫轻声催促道:“快走吧!赶上下雨,咱的命都得赔进去了。”

苗会玲无奈地安慰了儿子几句,抹着眼泪挂掉了电话。

幸好,小康很懂事,他每天都会和爸爸妈妈通一个视频电话,确保父母安全之后才放心地去学习。

这些年,虽然父母没在身边,小康并没有让自己荒废了学业,而是顺利地读取了研究生,现在都已经准备考博了。

苗会玲在货运行业足足打拼了20年。

现在,儿子已经长大成人,家里的经济压力也渐渐减少了,苗会玲也想过一过正常的生活了,她开始为自己的未来考虑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5

苗会玲曾对丈夫说:“等我们不再跑车了,就买一辆房车,我们开着房车游遍祖国各地,享受天伦之乐。”

而这样的生活,应该是全国2500万“卡嫂”共同的心愿。

她们没有机会打扮自己,更没有机会享受青春。而是将自己塞进那6平方米的驾驶室里,每天面对单调乏味的风景,成了男人背后的女人。

尽管她们大多不为人知,却成了这个行业最靓丽的风景线。

然而,“卡嫂”的出现也一直存在着一些争议。

有人说,“卡嫂”是女强人,也是丈夫背后柔软的力量,她们默默无闻,却为丈夫撑起了一片天;

也有人说,“卡嫂”是不负责任的妈妈,将孩子留在家里,让他们成了留守儿童,缺失母爱的孩子,怎能健康成长?

可是,鱼与熊掌怎能兼得?谁不想一边顾全大局,一边陪伴孩子;一边忙于事业,一边又能兼顾家庭呢?

《活得通透》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人生的选择没有正确答案,唯有尽力做好眼前。”

选择没有对错,唯有相对重要、尽力而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