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闻之,天生蒸民,为之置君以养治之,人主不德,布政不均,则天示之以灾,以誡不治。乃十一月晦,日有食之,适见于天,灾孰大焉!……令至,其悉思朕之过失,及知见思之所不及,丐以告朕。”——《史记·文帝本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一份来自两千年前的检讨书,作者来自西汉第三位皇帝汉文帝,大家一定都很意外,因为在两汉有名有姓的29位皇帝中,在厉行节俭,轻徭薄赋上,汉文帝说他第一,估计没人敢说第二。

那么,是什么让这位堪称两汉最俭朴的帝王不得不写检讨书的呢?

答案是日食。

发生日食,皇帝为何要写检讨书?这种现象对大臣以及朝廷又意味着什么呢?

大家好,我是老张,今天我们谈谈日食,对古代尤其是两汉政治的影响。

发生日食,在古代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因为在古人的传统观念中,天象和人事之间存在着感应关系,即天人感应思想。

最简单的例子,不外乎暴雨会导致洪涝,干旱会导致饿殍遍地,稍微复杂的一些就是诸如夜观星象之类的玄学。

相对于星象学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对日食的解释基本众口一致。因为很简单,天上的太阳,地上的帝王。鉴于皇帝在人间的绝对权威,没人敢说自家才是天上的太阳,所以这个影射就只能人间帝王自己来承担。

按照这个套路,于是,君主为阳,那么反之就是阴。古人在这件事上发挥了超级想象力,围着皇帝转的都属于阴,比如后宫,大臣,包括身边的太监。

正常来说,阴阳是调和的,大家众星拱月,紧紧团结围绕在皇帝身边,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这并不冲突。

但是问题是,现在上天出现了预警,日食的表象就是阴侵蚀阳,古代的天文工作者在这件事上发挥了辩证的思维,这是阴侵蚀阳,但也可能是阳自己德行不足,打破了阴阳平衡,导致了阴的侵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映射到人间,就产生了两种解释:
第一,皇帝自己行为不端,导致德行亏损。

第二,有人不守规矩,主动侵蚀君主的权力。这个人可以使权臣,也可以是宦官,甚至可能是皇后、太后。

当然还有第三种情况,就是两者兼而有之,皇帝德行有亏,小人趁机作祟。

以上这种观点在两汉时期特别流行,对朝廷的政策影响特别大,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大一统王朝和君主专制刚刚形成,皇帝的核心地位也刚刚建立。

而且奇怪的是,到了唐宋以后,这样的传统反而被看淡了, 像罪己诏这种检讨书虽然依旧存在,但更多的是一种例行公事,这个原因我们后边再讲。

我们文章开头所说的汉文帝的罪己诏,就是属于第一种情况。因为这一年的十一月份和十二月份先后两次出现日食(其中应该存在误判一次),于是即便是洁身自好的汉文帝也不得不“身正害怕影子歪”,罪己诏中的解决办法,就是让大家赶紧积极上书,指出自己的过错,好让自己赶紧反省改正错误。

估计汉文帝也是在想不明白自己到底哪里做错了。

类似操作的还有后来的汉成帝、汉桓帝,汉明帝,其都在日食出现以后下诏要求臣工积极上书,畅所欲言。

汉明帝八年,出现日食,于是汉明帝下诏:“群僚所言,皆朕之过……轻用人力,缮修宫宇,出入无节……徒恐薄德,久而致怠而。”

汉桓帝时出现日食后,更是下诏:“流徙者使还故郡,没入者免为庶民。”

也就是说,之前判决流放的可以回家了,被盘踞没收财产充为奴婢的也可以重新成为庶人。

果然,对于某些人来说,还是有意想不到的好处的。

汉文帝无疑是比较讲究的,在上天出现预警以后,把过错都揽到了自己身上,但是他的玄孙、有着中兴之主之称的汉宣帝就不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公元前54年,长安城出现日食,此时有人打报告,说这次日食属于有小人作祟,并且点名提出此人就是早年被罢官废为庶人的杨恽(弘农杨氏第一世祖杨敞的次子)。

汉宣帝在这段时间正在忙于清除异己,建立自己的外戚政治圈子,马上就坡下驴,派廷尉调查杨恽,并且从杨恽家中搜出了其与友人来往的书信,又在信中找到了杨恽对被贬的不满和委屈。

好嘛,动机和证据都凑齐了,于是杨恽被腰斩,妻儿老小被发配酒泉。举报者则被封官。

这大概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文字狱,也是第一次皇帝利用日食清除异己分子。

我们还需要知道的是,杨恽是司马迁的外孙,他最后的几年正在不遗余力的对外推销外公的著作《史记》,这次遇害也让《史记》的推广工作就此搁置。

到了东汉时期,日食的影响就比较复杂多了,因为我们都知道,东汉一朝,朝廷中外戚和宦官轮流干政,不是太后垂帘听政就是宦官裹挟皇帝。

所以这段时间的日食所引发的讨论就比较复杂,而且再加上解释权一般都在士大夫阶层手中,所以基本矛头所指都是在后宫和宦官那里。

比如汉书记载,光武帝十七年,“日有蚀之,在胃九度,胃为廪仓。”

这里的胃不是胃口,而是指供养之官,其实影射的就是后宫。

刚好这时候刘秀也正被他那个因政治联姻结婚的郭皇后烦不胜烦,于是趁机废掉郭皇后,并且在诏书中明确规定“不可以奉供养”

汉安帝即位的当年,就不巧的出现了日食,于是就有人解释称是邓太后垂帘听政,以阴侵阳,导致帝位空虚。我们前边提到的汉桓帝,在他亲政之前也发生过一次日食,马上就有臣工表示是梁太后专权所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在绝对的权力优势面前,这些人的勇气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而是以人头落地结束。

《春秋感精符》中更是为日食总结了三道解释,其中一项便是“妃党恣,邪臣在侧,日黄无泽,则日以晦蚀”。

后宫们虽然不算无辜,但大臣们也不好总给自己洗白,总不能事事都是别人的问题,尤其是皇帝,在日食下自然是首当其中百口莫辩之人,此时就需要大臣们有点眼力劲。

公元107年,汉安帝永初元年,这是一个大灾之年,因为根据史料记载,当年全国郡国出现十八处地震,四十一处洪涝,二十八处大风和冰雹天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么大的锅,不能总是汉安帝自己背,或者说皇帝一人也背不了,于是

永初元年,西羌叛汉,切断了陇道,郡国十八处地震,四十一处雨水,二十八处大风雨雹。

当时的太尉徐防主动表示,出了这么大的事情,是自己这个太尉没有辅佐好皇帝,于是引咎辞职。

“郡国被水灾,比州湮没,死者以千数。灾异数降。西羌反畔,杀略人吏。京师淫雨,蟊贼伤稼穑。防比上书自陈过咎,遂策免。”

徐防的辞职对于后来位居三公的大臣们而言,不是一件多么友好的事情,因为这是一个先例,自此以后,每逢出现日食以及其他自然灾害,三公中都要有人去职。

“其年以灾异寇贼策免,就国。凡三公以灾异策免,始自防也。”

有眼色的主动去职,没眼色的等着被人弹劾去职,谁让你们占着这么尊贵的岗位不干人事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前边提到的因日食被汉宣帝腰斩的杨恽,他因为腰斩,牵连妻儿发配酒泉,可能后代就此消失,但他的侄子杨谭,有个孙子叫杨震,是弘农杨氏在东汉的第一位官居三公之人。

杨震的孙子杨赐,前后两次去职,一次是因为日食,一次是因为地震。不过这并不影响他的仕途。

因为三公去职,本质上是替皇帝背锅,转移矛盾,这种行为自然会得到皇帝的理解,所以罢官以后很快就会被起用,按照惯例,职位还得是三公。

需要特别提出的是王甫,这位是汉灵帝时期的前十常侍之一,被阳球联合杨赐的儿子杨彪逮捕下狱,连同其儿子一起被活活打死,尸体被挂在城头腐烂,掉下来的腐肉和尸水被野狗争相舔食。

汉灵帝之所以同意阳球的逮捕请求,其一是杨彪提供了充足的口头证据(敲诈皇族七千余万),其二就是当同年的日食带来的有奸臣侵蚀皇权的舆论压力。

同样是上边提到的汉安帝,经历的日食实在比较多,他的工作环境也确实不太好,前边是邓太后专权,但人家邓太后毕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后。汉安帝亲政以后,耿氏外戚和樊丰等宦官集团一起勾结,把整个朝野搞的一团糟。

就在汉安帝亲政的第三年,不巧又发生了日食,占卜的结果是“骨肉相贼”,在宦官樊丰以及汉安帝乳母王圣的挑拨下,太子刘保不幸被废。

这大概是史上第一位因日食被废的太子。

但是本质上还是奸臣利用日食来打击政敌,清除异己。

根据记载,两汉皇帝因为特殊天象和重大灾害而下的罪己诏有75道,其中有关日食的就有24道。这个数字超过了历史上其他朝代,更能看出汉代帝王对日食的重视程度。

不过东汉以后三百多年里,由于时局混乱,王朝更迭频繁,更重要的是,在这些王朝的更迭中,基本没有几个皇帝自己是干净的,既然大家都清楚自己的皇位是怎么来的,那么对于日食的出现也就尽量避而不谈,总不能亲自辞去皇帝之位,让给别人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时间久了,人们还发现这样一个问题,日食每年都会出现,不论灾年还是丰年,不是好皇帝还是坏皇帝,甚至没皇帝的时候日食也会出现。

随着观测数据的增多,人们越来越多的发现,这个日食好像跟人间事态似乎是没有几毛钱关系的。当然这个话不能直说,因为戳破了这个谎言,一定程度上就相当于戳破了皇帝的君权神授理论。

皇帝不愿意,儒家士大夫们也不愿意,后者依旧希望通过日食对皇帝无限制的权力的约束,来将皇权的肆无忌惮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所以唐宋以后,大家达成了一种相当友好的默契,儒家大佬们继续完善他们的日食理论,比如朱熹就特意总结了以下几种解释:

“此则系乎人事之感。盖臣子背君父,妾妇乘其夫,小人陵君子,夷狄侵中国,所感于是,则阴盛阳微而日为之食矣。是以圣人于春秋,每食必书。”

而皇帝们也从一开始的战战兢兢,变成了例行公事,该下罪己诏的下罪己诏,该罢官的继续罢官,但一切都没那严肃,权当是走个过场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