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今天,首先要感谢我的伯父,他对我恩重如山。”每次说起自己的家乡,周总理总会提到自己的大伯。

在周总理的成长中,大伯周贻赓扮演了什么角色?周总理为何会如此感激大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写信求学

周总理小的时候,他的叔叔身体不好,也就没有留下子嗣。为了给叔叔冲喜,年纪尚小的周总理,就被过继给了叔叔家。

然而,这种办法没能留住叔叔的性命。在周总理被过继之后,他的叔叔还是重病不治逝世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寡居的养母带着周总理,关起门来过自己的日子。养母出身大家,亲自给年幼的周总理启蒙。

小时候,周总理看的最多的书,就是《论语》、《孟子》。在书中,周总理学会了明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快,周总理已经到了上学的年纪。养母不惜卖掉自己的嫁妆,也要让周总理能好好上学。

一个女人带着孩子,生活本就无比艰难。把周总理送去读书之后,养母和周总理的生活就更加艰难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键的时候,周总理的亲生母亲把他和养母接到了家里。因为周总理的父亲远在奉天,家里只有母亲操持。

把周总理接过来之后,母亲就和养母一起抚养家里的三个孩子。周总理和两个弟弟,也安稳地读了一段时间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长久的操劳,终究是累垮了周总理的母亲。无忧无虑的日子没过多长时间,母亲就病逝了。

但此时,周总理根本拿不出钱来安葬母亲。最后还是养母又卖了一件嫁妆,才帮助周总理安葬了生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一来,周总理和弟弟们的学业就不得不暂停了。周总理的父亲周贻能在东北谋生,每个月寄回来的薪水少得可怜。

为了生活下去,养母不眠不休地工作。到了晚上,养母还接了刺绣的活儿,只为挣点钱补贴家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只是在这种高强度的劳动下,养母很快被累倒了。周总理想请大夫,却被养母严厉拒绝了。

养母不想看病,她想把家里的钱留下来,好给周总理以后娶媳妇。养母的固执,连周总理都毫无办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执意不肯请大夫,周总理的养母病情逐渐加重。就算是病重,养母也不肯好好休息,反而还要操心着孩子们的生活。

就这样一直拖着,养母病得越来越严重,最终到了油尽灯枯的时候。临终前,养母把这三个孩子交给了八弟妹,也是周总理的八婶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生活有人照顾,但周总理的八叔依然供不起孩子们读书。11岁的周总理带着弟弟妹妹,很羡慕那些能上学的人。

终于有一天,周总理鼓起勇气,给远在东北的伯父写了一封信。在心中,周总理表达了自己对读书的渴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明还只是一个孩子,却要被迫承担起家庭的重担,周贻赓看了信很心疼,就去找周贻能商量,让他把周总理接过来。

但周贻能微薄的薪水,根本无法供养孩子读书。面对周贻赓的提议,周贻能有心无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周贻赓不愿意让侄子荒废了,就打算自己供侄子读书。和周贻能相比,周贻赓要相对富裕一些。

但供一个孩子读书,是一笔长久而看不到回报的投资。周贻能不是不知道,他只是不忍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周家大家族中,周贻赓排行第四。但在三兄弟之中,周贻赓排行老大。过继周总理的那个叔叔,则是周贻赓最小的弟弟。

兄弟三人,只有周贻能得了孩子。周总理作为长孙,自然也曾被给予了许多厚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只是世事变幻,让周总理的人生上平添了几分坎坷。但最终,伯父周贻赓的援手,让周总理能继续学业。

12岁那年,周总理离开生活了十多年的淮安,跟着伯父的人来到了奉天。当时的奉天还在张作霖的掌控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在伯父的安排下,周总理顺利进了当地的学堂,期间周总理的所有花费,全部都是伯父出的钱。

周贻赓没有孩子,对待周总理如同亲生。周总理也没有让他失望,在学校的成绩很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众多科目中,周总理的国文学得最好。他的文章,曾经多次被老师当做范文朗读,还被张贴在班级外面。

周贻赓知道这些后,脸上也非常有光。他觉得自己没有看错人,没让他们周家的孩子被埋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周贻赓工作繁忙,但在空闲下来的时候,他总是会考较周总理的学问。周总理曾说,伯父的考较比学校的考试更严格。

但周总理的表现,总是能让伯父称赞有加。侄子聪明又好学,这让周贻赓十分欣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来到奉天之后,周总理想的是出人头地。因为只有出人头地,他才能让全家过上更好的生活。

但来了奉天,目睹了租界里嚣张跋扈的洋人和恶意包庇的租界警察之后,周总理的思想开始转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开始思考,是什么让洋人在我们的国家还能耀武扬威。洋人如此嚣张的背后,究竟是谁给他们的底气。

但很快,周总理就想到了缘由。在带他来奉天的时候,周贻赓曾说过:周家不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周家不振,所以他没有了读书的机会;因为周家不振,所以他和弟弟寄人篱下。那现在的中国,岂不就像是落魄的周家?

在辉煌了几千年之后,这个东方大国已经病入膏肓。无数强盗来到这里,开始对这个古国进行掠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家不振,所以需要有人来振兴。那么中华不振呢,岂不是更需要人挺身而出,挽救这个岌岌可危的国家?

想清楚之后,周总理心中瞬间通达了。在老师问为什么读书的时候,他坚定地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2岁的周总理,脱口而出的话铿锵有力,一时间镇住了所有的人。同学们诧异地看着他,老师眼里全是欣赏。

从此之后,周总理的人生,一直在践行着自己当天的承诺。为了中国的崛起,他一辈子劳心劳力,最终积劳成疾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立人立心,不求名利

作为伯父,周贻赓无疑是非常合格的。在周贻赓的身上,周总理总是能感受到父亲一样的关怀。

原本来到奉天之后,周贻赓是打算让周总理跟着周贻能的。但周贻能挣得不多,事情却不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身为周家人,周贻能的能力并不差。一开始,他在衙门里供职。但当时的官场浑浊,周贻能看不下去。

一怒之下,他辞掉了衙门里俸禄丰厚的职位,转而去一个有钱人家当幕僚。说是幕僚,其实也就是个教书先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贻能自己生活就已经很困难了,要不然也不会在妻子去世的时候,他连个买棺材的钱都拿不出来。

现在周总理过来了,简直是让他的生活雪上加霜。每天除了工作,周贻能还要为父子两人的生活发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贻赓看不下去了,就把周总理接到了自己的身边。刚到大伯家里的时候,周总理很是拘束。

因为是兄长,周贻赓一直把自己放在长兄如父的位置上。对待两个弟弟,他既爱护,也会教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待兄长,周贻能既恭敬又害怕。得知周贻赓想要亲自教养周总理,周贻能自然没什么反对的想法。

等到了伯父家中,周总理才发现,父亲的害怕是有原因的。伯父在教他的时候非常严厉,这也让周总理十分敬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教导周总理为人处世上,伯父曾经说过一句话:周家儿孙不知求。这里的求,指的是追求功名利禄。

身为周家的长孙,伯父要求周总理做到淡泊名利,不能为了权利汲汲营营。为此,周贻赓还拿周贻能打比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贻能就是被这样教导的,但他最后还是一头扎进了官场里。想要得名得利,却又因为自己的性格和官场格格不入。

到最后,周贻能没能得到什么大成就,反而还在为生活发愁。即便如此,周贻能也不愿意抽身脱离官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贻赓说,他宁愿周总理以后做个教书先生,也不想让他走上父亲的老路。周贻赓的教导,在周总理的人生中留下了很重的痕迹。

做事光明磊落、问心无愧,这是周总理在周贻赓那里学到的最好的知识。而他最终也没有辜负周贻赓的期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周贻赓工作调动,带着周总理来到了天津。在周总理的努力下,他顺利考入了南开学校。

为了寻找救国之路,周总理从南开毕业之后,选择了官费去日本留学。在日本,他第一次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并为之终身奋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周总理忙碌的时候,周贻赓总是非常想念他。可他知道,侄子有凌云志,自己不应该阻挠他。

后来,周总理受到蒋介石的通缉,更加不敢和家里人联系。1933年,周贻赓病重,周总理正在指挥第四次反“围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贻赓一直在等周总理,最终却没能等到。后来,是周总理的弟弟给周贻赓披麻戴孝。

为了不惹麻烦,他们甚至连周总理的名字都不敢写,只写了周总理的乳名。得知周贻赓去世之后,周总理大哭了一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中华崛起,周总理做了太多,也牺牲了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