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国民党为推翻袁世凯的统治发起了“二次革命”,最后以失败告终。在“二次革命”的进行过程中,国民党控制的部队几乎都是一触即溃,只有南京一战打得格外激烈。而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南京这一战却是由一位记者临时客串指挥的,堪称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葩。下面,就给大家讲一讲这场奇异的战争以及这位奇特的记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

1913年3月,宋教仁遇刺事件发生。宋教仁死后,国民党与袁世凯之间的关系顷刻间就处于决裂的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教仁遇刺

对于此时的国民党来说,当然应该是首先保持冷静的态度,充分地利用自己在国会中的优势地位开展合法斗争,想办法保存自己已有的军队和地盘。同时,还要争取黎元洪、程德全、梁启超等中间派势力站到自己这一边。这样才能让袁世凯处于不利的地位,为国民党争取到最大的利益。而起兵造反乃是下下之策,本来是万万不该走的一步棋。

然而,孙中山极力主张起兵开战,在他的影响下,黄兴也赞同了他的主张。由于这两位巨头的推动,结果国民党就于1913年7月正式宣布开始“二次革命”。

这样一来,反而让袁世凯轻而易举地把“武装叛乱”的罪名扣在了国民党的头上。袁世凯为了武力镇压国民党早已筹划良久,可谓万事俱备,只欠一个合理合法的借口了,现在国民党自己把开战的理由送了上来,袁世凯自然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出兵“平叛”,并且宣布取缔国民党了。

而国民党作为发动战争的一方,自己内部的筹备却搞得一团糟。当时国民党控制着七个省的地盘和军队,但是由于人心不齐、意见纷纭,所以完全没有什么备战可言。国民党控制的军队也大多兵无斗志、将有反心,很多部队都哗变投敌,所以在北洋军的进攻下,各省的起义军很快都纷纷溃败,基本上没打出什么像样的战斗。

然而,唯独在南京这个地方,起义军和敌军展开了一场异常激烈的战斗,这便是著名的“二次革命”南京之战。

南京以及整个江苏的战事本来是由黄兴直接负责的。7月14日,黄兴从上海抵达南京,自任讨袁军总司令,开始主持整个江苏的战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兴

当时,整个江苏省有八个师的兵力。在南京有第一师,师长乃是国民党江苏省党部书记长章梓;第七师,师长是国民党的著名将领洪承点;第八师,师长是陈之骥。

在南京之外,还有两个师控制在国民党手中,它们是驻苏州的第二师,师长是国民党人章驾时;驻徐州的第三师,师长是国民党骨干成员冷遹。

此外,驻扬州的第四师,师长是徐宝山;驻镇江的第十六师,师长是顾忠琛;驻清江浦的第十九师,师长是刘之洁。这三个师的师长虽然不是国民党人,但是当年都一起参加过辛亥革命,大家并肩战斗过,争取过来也不难。

因此,国民党在江苏的实力本来是很雄厚的,再加上广大民众对国民党都普遍拥护,所以他们是完全可以同北洋军掰一掰手腕的。

然而,残酷的事实却是国民党的一盘好棋很快就输得稀里哗啦。

(二)

黄兴到了南京之后,就用软硬兼施的态度逼迫江苏都督程德全发表通电,宣告江苏独立。

程德全在黄兴与章梓、洪承点等人逼迫下老老实实地答应发出通电,宣告独立。可是,这位程德全在前清就做到了江苏巡抚的地位,可谓是官场老油条了,政治经验非常丰富。他一眼就看出国民党搞的这个“二次革命”难成气候,因此,在发布完通电之后,程德全就找借口离开了南京,一溜烟地跑到上海去了。

程德全跑了,黄兴继续指挥反袁作战。他命令第一师和第八师组成一个混合支队,到徐州去支援第三师。可是,混合支队还没有组建完毕,徐州那边,第三师已经和北洋军打起来了。

7月16日,第三师师长冷遹宣布徐州独立,随后就与北洋军张勋的部队发生了冲突,继而全面开战。双方激战到22日,第三师骑兵团团长张宗昌(没错,就是后来那位“军阀诗人”)率部倒戈投降,结果第三师阵线大乱,很快就溃不成军。24日,徐州失守。

徐州失守后,驻扬州的徐宝山第四师也宣布倒戈,并且加入了北洋军一方,开始向着国民党方面开战。

7月25日,跑到上海的程德全发出通电,声称所谓“江苏独立”声明是黄兴等人冒用他的名义发布的,他并不支持。同时,程德全还要求江苏各支军队立即放弃独立,站到北洋军的一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后,驻镇江的顾忠琛第十六师、驻清江浦的刘之洁第十九师都宣布取消独立,并且在战争中保持中立,不再支持国民党。驻苏州的第二师发生了兵变,国民党师长章驾时被迫逃走,第一旅旅长朱熙代理师长位置,随即宣布倒戈。

就这样,不过十天的时间,整个江苏的形势就发生了逆转,国民党只剩下了南京一座孤城,完全陷于必败的境地。

在这种情况下,黄兴感到绝望了,而且他得到消息:他的贴身卫队都在准备叛变,要抓住他向袁世凯请功。

黄兴一度想要自杀,经过众人劝说,他于28日夜乘坐日本轮船静冈丸号逃离了南京。

黄兴走后,国民党的重要人物章梓、冷遹、洪承点都纷纷逃走,整个南京城里就剩下第八师师长陈之骥官职最高了。陈之骥为什么不逃走呢?原来,他是北洋大佬冯国璋的女婿,现在他正好可以把南京城当做礼物献给老丈人,以此来换取自己的飞黄腾达,所以他当然就不会逃走了。

29日,陈之骥对外宣布取消南京的独立,继续拥护袁世凯。

眼看着这南京城就要再一次挂起白旗投降了,不想在这个紧要关头,半路杀出了一个程咬金,硬生生地把局面给扭转了过来,并且引发了一发激烈残酷的血战。

(三)

黄兴等人逃走后,表面上国民党大势已去,然而,在南京城内外还有三个师的官兵,在这些官兵中有很多都是拥护国民党、反对袁世凯的,其中有些人还是国民党员。他们都对于失败的局面感到痛心,而且很不服气,憋着一股劲想要改变这一切,把革命的局势扭转过来。只是群龙无首,大家也没个领头的,难以成事。

就在这关键时刻,有人挺身而出。挺身而出的是两个人,他们一个叫何海鸣,一个叫韩恢。

何海鸣是湖南衡阳人,生于1887年,当时年仅二十六岁。他很年轻的时候就接受了革命思想,参加了革命组织文学社。当时,文学社的成员都纷纷加入湖北新军,准备夺取枪杆子。何海鸣也跟着大家一起参了军。然而,由于他是个文弱书生,根本就吃不消军队中的艰苦训练,所以很快就退伍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何海鸣

退伍之后,何海鸣就与詹大悲一起办《大江报》,在报纸上发表文章,鼓吹革命,制造舆论。结果《大江报》于1911年7月被满清当局查封,何海鸣和詹大悲一起被捕入狱。

武昌起义后,何海鸣出狱。后来,他到了上海,继续从事记者的老本行,在《民权报》当上了主笔。

韩恢是江苏泗阳人,也是生于1887年。他于1911年参加过黄花岗起义,在血战中死里逃生。后来,他又到南京参加秣陵关起义,在攻打南京的战斗中表现得十分英勇。辛亥革命胜利后,他也去了上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韩恢

7月,上海的陈其美也响应孙中山的号召,开始“二次革命”。何海鸣和韩恢都积极参与。7月底他们得知黄兴从南京逃走,两个人便自告奋勇,带了几个人进入南京。由于韩恢对于南京军界比较熟悉,军中朋友不少,所以他们两个想要联络军中好友,重新宣布独立,继续反袁。

这时,8月2日,逃到上海的江苏都督程德全也派了一个名叫杜淮川的人来到了南京,担任第一师师长,同时主持南京的政局。

杜淮川到了南京之后,首先对军队进行整顿,对很多倾向革命的军队予以遣散,结果使得军中的形势更加紧张,很多官兵气愤不平,都跃跃欲试地想要再次起事。

8月7日,何海鸣和韩恢这两个年轻人经过一番努力,终于召集了一批军中的代表人物,在南京下关开了一个会。会上,大家决定于8月7日夜晚发动起义,以富贵山鸣炮为号,到时大家一起响应。

到了晚上,何海鸣和韩恢来到了富贵山,打响了起义的炮声。然而,这炮实在是小了点,炮声不算大,并没有响彻全城,很多起义部队都没有听到,结果并没有什么人响应。

起义的部队没有听到炮声,可是都督府内的杜淮川却听到了。他听到了炮声,又听说都督府卫队里也有很多国民党,马上就要造反,当即吓得魂飞魄散,一溜烟地逃出了南京城,逃到江北去找北洋军了。

何海鸣和韩恢没有等来起义的队伍,不由得心急如焚。8月8日,天刚放亮,何海鸣就自告奋勇去找队伍。他来到了宪兵练习所,在这里遇到100多名见习宪兵,他们都是准备参加起义的。于是,何海鸣就带着这一百多人,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杀奔都督府。到了那里一看,杜淮川已经跑了,于是何海鸣立即宣布,南京再次独立,继续反袁。

(四)

此时,南京城里还有第八师师长陈之骥在位。何海鸣和韩恢自然也知道自己没什么威望,所以想争取陈之骥站过来,领导全城官兵反袁。于是,何海鸣派人去与陈之骥联系,把自己的意图对他说了。

陈之骥假惺惺地表示同意,并且邀请何海鸣到第八师司令部面谈。何海鸣到底还是太年轻,竟然中计上当。8月10日,他来到了第八师司令部,当即就被陈之骥逮捕,关押了起来。随后,陈之骥就对外发表公告,宣布“乱党”已经平定,南京拥护袁大总统。

这时,陈之骥又得知,带兵来接收南京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岳父冯国璋,这可把他高兴坏了,觉着自己这回可是立下大功一件,老泰山定会对自己另眼相看,袁大总统也会提拔重用自己。于是,陈之骥迫不及待,屁颠屁颠地跑到江北去亲自迎接岳父大人,打算着与冯国璋一起风光体面地接管南京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冯国璋

然而,陈之骥没有想到,在南京城里还有数不清的支持国民党的革命士兵呢。这些士兵早就忍不住了,就等着一个起事的机会了。陈之骥这一走恰好给士兵们提供了方便之门。

8月11日,第八师29团的一部分湖南籍士兵首先发难,他们冲进司令部,把自己的老乡何海鸣又给救了出来。何海鸣逃脱樊笼,立即与第八师的起义士兵一起寻求其他部队士兵的支持。结果有很多士兵都站到了何海鸣的一边。于是,何海鸣和韩恢立即宣布再次组成讨袁军司令部,何海鸣自任总司令,然后发布公告,继续宣布独立,讨伐袁世凯。

南京城内原有第一、第七和第八三个师以及一些宪兵部队和都督府卫队等兵力。现在是全城大乱,各师的中高级军官大多逃走了,普通的士兵里也有很多人不愿意参加革命,自动放下武器开了小差。最后愿意参加讨袁军的革命士兵其实只有不到一万人。

然而,何海鸣和韩恢这一批年轻人可谓是天不怕地不怕,他们依然领着兵力不足万人、建制完全打乱的这样一支部队要与北洋军拼命。这份勇气与豪情真的是令人钦佩。

再说江北那边。袁世凯派冯国璋指挥着北洋第二军数万人马,号称十万,杀气腾腾地扑向了南京。在这支队伍中,有一个急先锋,那便是张勋和他的辫子军。

两年前,张勋在南京被革命起义军打得落花流水,狼狈逃走。他始终咽不下这口恶气,现在终于等到报仇的机会,于是张勋带着辫子军冲杀在前,迫不及待地想要杀回南京城,向着革命人民反攻倒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勋

这一次来到了南京城下,张勋冲在前面,12日他就渡过了长江,来到了南京城外。除了张勋之外,原本驻扎扬州的徐宝山第四师也跟着来了。徐宝山有心在冯国璋面前表现表现,所以也格外地卖力气。

而冯国璋却有他自己的小算盘:这张勋和徐宝山都不是北洋嫡系,现在他们自己愿意打头阵,冯国璋求之不得。他决心坐山观虎斗,让张勋和徐宝山在南京城多多消耗兵力,干脆打光了那才好呢。因此,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冯国璋率领着北洋精锐始终都是在浦口一带虚张声势,就是不肯派主力过江参战。南京城下始终都是张勋与徐宝山两支队伍在打,这也是南京之战能够打得异常激烈的主要原因之一。

(五)

8月14日,张勋迫不及待地向着紫金山和雨花台两处要地发起了进攻。

城中的革命军兵不满万,而且建制全乱,很多部队临时凑到一起,大家素不相识。总司令何海鸣一介书生,本来是个记者,根本不懂军事;韩恢虽然当过兵打过仗,但也没做过高级军官,可以说两个人都不具备指挥全军的素质。

在这种情况下,革命军唯一能够依靠的就是各位官兵的满腔热血与献身精神了。大家统统都是自愿参战,不需要军令的约束,该冲锋时冲锋,该防守时防守,人人奋勇,个个争先。没有一个怕死的,没有一个后退的,不管什么地方需要人,只要有人招呼一声,大家就都争先恐后地冲上去。就是这么靠着这么一股劲头,革命军与占据绝对优势的敌军开始了殊死的搏杀。

13日夜间,有二百名左右的北洋军化装成平民,潜入了下关的一处旅馆,企图摸进城内。结果他们被群众发现了,立即报告给了革命军。革命军赶到这处旅馆,三下五除二就打死了六七十人,其余的北洋军狼狈投降。

14日当天,张勋亲自进攻雨花台,徐宝山带兵进攻紫金山。徐宝山的部队在紫金山与革命军相遇,革命军勇敢冲杀,徐军大败,当场死伤八百余人,旅长方更生重伤,团长张振东被击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勋见徐宝山吃了败仗,急忙派辫子军来支援。14日当天,辫子军在炮火的掩护下,一举攻克了天堡城。

南京革命军第八师的官兵见状,立即对天堡城发起了反攻。经过一番血战,硬生生地又把天堡城给夺了回来。

张勋自然知道天堡城的重要性。他不惜重赏,组织亡命之徒在16日再次向着天堡城发起进攻,结果再次将其攻占。

然而,第八师29团的革命军在富贵山炮台火力的支援下,再次进攻天堡城,又把阵地夺了回来。

17日,南京城里发生了变故。原来,何海鸣为了争取原有的军官参加革命,推举原第一师的团长徐涛担任第一师师长,原第八师的团长李可均担任第八师师长,还委任吴浩担任卫戍团团长。

这几位军官一开始像当年的黎元洪一样一言不发,根本不参与革命行动。现在看到北洋军打过来了,他们就开始琢磨着要反戈一击了。三个人偷偷与城外的北洋军联络,在17日这一天,吴浩突然带领着卫戍团向着都督府发起了进攻。何海鸣的卫队伤亡殆尽,何海鸣自己好不容易才逃了出去。

何海鸣逃出都督府之后,立即召集革命士兵反击。在革命士兵的反击下,几位旧军官发动的叛变很快就被镇压,徐涛、李可均都被枪毙,只有吴浩逃走。

18日,原安徽的国民党籍都督柏文蔚带着一千余人从安徽撤到了南京。由于柏文蔚地位崇高,所以何海鸣主动让贤,让柏文蔚担任江苏都督。

19日,张勋指挥着辫子军发起了更加猛烈的攻势。辫子军向着太平门、洪武门附近发起了进攻。革命军诱敌深入,将敌人引入了地雷阵,随后引发地雷,炸得辫子军死伤遍地、哭爹喊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此同时,辫子军向着天堡城再次发起进攻。第八师29团、32团以及炸弹队与敌军殊死拼杀,一天之内,天堡城三次易手。敌我双方伤亡总数达到了3000人左右。最终天堡城还是落入了辫子军的手中。

(六)

21日,柏文蔚率军反攻天堡城,结果失利。很多官兵开始对柏文蔚感到不满。柏文蔚感到难以指挥,同时也对前途悲观失望,竟然在25日带着少数卫队不辞而别,离开了南京。

柏文蔚走后,何海鸣干脆自己担任江苏都督,同时还兼任第八师师长。他这个人没别的本事,就是敢打敢拼,完全不怕死。正是因为如此,他才获得了广大官兵的信任,竟然神奇地一直稳坐在最高领导人的宝座上。

26日,辫子军攻破了朝阳门。革命军纷纷赶到发起反击,辫子军死伤千余人,被迫退出了城外。

28日,何海鸣指挥第八师冲出城外,一直杀到幕府山附近才返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9日,南京商会通过一个叫马林的英国人与何海鸣交涉,建议革命军和平退出南京城,商会愿意拿出一笔钱交给革命军。

何海鸣将商会的这个建议通报了全军,征求大家的意见,结果全军上下一致反对。于是,大家继续坚持战斗。

31日,张勋指挥辫子军对南京发起了全面进攻。9月1日,辫子军在太平门与朝阳门之间挖地道埋设炸药,将城墙炸塌两丈有余,随即辫子军蜂拥而入。革命军拼死抵抗,双方在缺口处展开了激战。

正在此时,担任朝阳门防御任务的城防司令胡炳炎突然叛变,在城门插上了北洋军的旗帜。

何海鸣见此情景,毫不犹豫,带领着自己的警卫连和一个宪兵连英勇无畏地冲向朝阳门,经过一番激战,将叛军击溃,砍倒了北洋军的旗帜,保住了朝阳门。

然而,城中的混成一支队第三团也叛变了。他们相继攻克了都督府和巡警局,在那里插上了北洋军旗。

何海鸣立即找到韩恢,他和韩恢各自率领一支兵力,分别攻打都督府和巡警局。经过一番激战,他们消灭了叛军,重新占领都督府和巡警局。

为了稳定军心,何海鸣宣布自己继续在都督府办公,绝不离开这里。

由于叛军的干扰,南京的城防终于被突破了。当天中午时分,北洋军相继在几个地方攻入城内。然而,城中的革命军并没有溃散,他们依然坚持战斗,与北洋军展开了巷战。

激烈的巷战从白天打到夜晚,又从夜晚打到天亮。到了9月2日上午,辫子军终于杀到了都督府附近。何海鸣这位文弱书生真是一条好汉,他领着自己身边所有的兵力向着辫子军发起了反击,在都督府附近的小菜园把辫子军打得尸横遍野,剩下的残兵狼狈不堪地逃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后,何海鸣带着部队向着聚宝门方向撤走。出了聚宝门就是雨花台了。何海鸣迎面碰上了第三团和第二十九团的残余部队,他们告诉何海鸣,雨花台已经被辫子军攻克了。

何海鸣此时已经杀得两眼通红,他不顾自己身边只剩少数残兵,也不顾自己已经负伤,把手一挥,领着士兵们呐喊着又冲上了雨花台。

在雨花台上,何海鸣与辫子军又一次展开血战。杀到最后,何海鸣身上又接连两处负伤,他的身边也只剩下了两名士兵。在这样的情况下,何海鸣才在那两名士兵的搀扶下,从雨花台撤了下来。

他们在雨花台下遇到了韩恢,随后大家一起乘坐小船逃离了南京城。

(七)

空前惨烈的血战让北洋军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战事结束后,张勋的辫子军剩下的还能打仗的士兵只有一千多人了,徐宝山的部队只剩下了二百多人。冯国璋的部队一直都是在看风景,到了将要破城的时候才赶来参战,但是没想到激烈的巷战也给他们带来了严重损失,雷震春的一个师打得只剩下了八百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洋军破城后,按照他们的老传统,又把纵兵淫掠作为了对士兵的奖励。北洋军在南京城进行了为时三天的烧杀抢掠。南京城登时又一次变成了人间地狱。

南京城被抢得十室九空,无数的妇女遭到了凌辱,很多地方都被北洋军纵火焚烧。这是一场堪与湘军攻破天京相比的巨大劫难。

张勋攻克了南京,他感到得意洋洋,志骄意满。然而,由于他的辫子军在抢劫时不小心伤害了几位日本人,结果惹得日本公使提出抗议。袁世凯借机违背了自己要封张勋为江苏都督的承诺,只封他为所谓“长江巡阅使”。张勋空欢喜了一场,只能带着自己的残兵继续回到徐州去盘踞。此后,冯国璋就坐镇南京了。

何海鸣和韩恢逃走后,到上海租界去投奔孙中山,想要继续革命。

1914年,孙中山把国民党改组为中华革命党,要求所有党员都宣誓效忠自己,否则不得入党。韩恢履行了宣誓仪式,继续追随孙中山。

可是何海鸣不愿意这样做,结果他就脱离了国民党,也退出了政界。

何海鸣从此就在上海生活。他为了谋生,就开始撰写小说。由于他平素以风流自诩,经常流连于风月场所,所以他就开始创作所谓的“倡门小说”,也就是以妓女生活为题材的作品。

妓女当然不是不可以写,但是可惜何海鸣没有小仲马与莫泊桑那样的艺术功力,所以他写出来的“倡门小说”实际上就是小黄文。这位曾经风云一时的革命军猛将竟然沦落为了一位情色小说作家。

后来国民党掌权了,孤傲清高的何海鸣也没有去攀附,依然靠着写自己的“倡门小说”为生。后来到了抗战期间,何海鸣为了生活,到敌伪当局主办的报纸去当了主笔,这成为了他的人生污点。

1944年,何海鸣在贫病交加中病逝于南京。

韩恢则始终赤胆忠心地跟着孙中山干革命。1922年被北洋军阀齐燮元杀害。韩恢有个侄子大名鼎鼎,他便是国民党的高级将领韩德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