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间已经过去了30年,前几天回老家,看了看我曾经就读过的中学——贵州省大方县羊场坝镇的理化中学。理化中学的校址就是当年的金江机械厂(即原民国时期的大定飞机制造厂)子弟学校,那时住校的同学都会成群结队到厂区看书,因为那里不但绿树成荫,晚上还有路灯。金江厂搬走后,被地方厂占用。等我考上航空院校,进入航空企业工作后,才知道这个地方记录着一段让人难以忘怀的航空故事。

01 选定羊场坝

羊场坝镇离贵阳市约有180公里。上世纪30年代抗日战争爆发,中国空军力量薄弱,虽从国外购进了若干飞机,但维修飞机所用的材料完全依靠国外,尤其是飞机的核心部分——发动机,中国根本不能制造,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此时,“航空救国”的呼声越来越高,为加强国防建设,政府通过债券集资购买飞机和兴办航空工业。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航空发动机制造厂开始筹建,委任赴美留学归国的李柏龄为厂长。

1940年5月1日,李柏龄等人回国,投身于筹备建厂的艰苦工作。由于日军空袭,筹备处3次被炸,只好放弃在昆明建厂的计划。又经过4个多月考察,最后确定把航空发动机制造厂建在贵州省西北的大定羊场坝的乌鸦洞。短短两年,乌鸦洞的兵工厂建起来了,一台台国外精密机器排除层层险阻,运进了乌鸦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1年1月1日,中国第一航空发动机制造厂正式成立,简称大定发动机制造厂。

02 三层的乌鸦洞

大定航发厂厂区面积很大,乌鸦洞(1号洞)和清虚洞(2号洞)便在其中,主厂区集中在乌鸦洞。这里虽高寒偏僻,但溶洞高大、隐蔽,厂建其中,秘密又安全。被称为“乌鸦洞”的溶洞,外形像一只乌鸦,洞内大得惊人:洞宽和深有100米,洞高约60米,洞内是一个长达50米、宽80米的空旷场地。从洞外观看,只见一堵由大石块砌成的矩形高墙,端庄而巍峨地横立在洞口,有一种天工造物的神奇感,令人肃然起敬。洞底还有一条天然石壕,据说长十余公里,可通另一石洞,只是里面阴气森森,没有人敢轻易深入探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定航发厂的附属设施诸如:火电站、铸造厂、螺旋桨厂,最初计划建在离乌鸦洞2公里的清虚洞内(2号洞),该洞高约60米,洞顶有天窗,洞内有小河,是建设附属设施的理想场地。生产发动机的主要厂房建在乌鸦洞内,为三层木质结构建筑,底层为器材库,二层为机工库(包括机械加工、工具制造、热处理、电镀等车间),并设有五金库,第三层为装配库、成品库、工具库等,总面积为5000平方米。1945年上半年,第一台航空发动机试制成功。曾在大定厂工作过的欧阳昌宇在他的《乌鸦洞的奇迹》一书中这样写道:“1944年至1946年,以近3年试制时间,大定厂生产出我国第一批自制航空发动机32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了大定航发厂。3年后,大定航发厂从羊场坝迁往四川省成都市,成为军工企业的一部分。

03 远道而来的人

乌鸦洞记录着航空前辈“航空救国”的情怀和个人奋斗的足迹。为了充实高级技术人员,航发厂在建厂时从西南联大、浙江大学等大学招募20余名学生,被誉为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的吴大观便是其中之一。吴大观曾经回忆说:“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个小工厂,国外回来的留学生有8位,这些人都是留学回来的,不少是硕士、博士。在那个时候,这些人抱着发展中国的航空工业、航空救国的信念,在那么一个艰苦的地方,兢兢业业,不辞劳苦,真是不简单!”自1942年吴大观从西南联大被招募到厂任设计员,到1956年他离开大定在沈阳航空发动机厂组建新中国第一个喷气发动机设计室为止,他在这里工作了14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世纪60年代,一批航空人响应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建设贵州大三线”的号召,从南京来到了贵州的羊场坝。航空部(原三机部)根据这一精神,决定由南京金城机械厂为主,包建金江机械厂。在乌鸦洞和几栋旧木房的基础上,一栋栋厂房、宿舍在羊场坝的洞内、山上耸立起来。之后陆续有大批人员从全国各地来到这里。宿舍建设跟不上,暂时住在发霉的仓库里。冬天,寒风刺骨;夏天,蚊虫叮咬……困难一个接一个,但大家十分清楚到贵州来建设大三线,从踏上远征的第一步起就意味着苦和累,在这里,图不到名和利,图的是为党、为人民作点贡献,图的是早一天建设好大三线,让全国人民过上安定和平的幸福生活。1970年3月25日,在原大定航空发动机制造厂厂址,一座现代化的军工企业——金江机械厂建成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国内国际形势的发展,乌鸦洞在新中国建立后,航空发动机生产仍然热火朝天,工人们夜以继日、争分夺秒地工作,一批批军工产品源源不断地运到大山外。在乌鸦洞工作的人们为我国航空航天工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现在溶洞中的厂房虽然早已搬迁,一钉一铆及机床都随迁新的厂址,但留在墙上的标语口号仍然向人们诉说着当时热火朝天的场景和中国人民的顽强精神。

上世纪80年代,金江厂搬走了,追溯工厂的搬迁,据说是因为洞内曾经掉下一块上百吨重的岩石,厂里向中央汇报,如果继续在此地生产,担心岩石在机械振动下会掉下来。现在参观过工厂的人们,还能看到在溶洞的顶端,至今保留着七颗大螺钉,这七颗螺钉长50多米,是从山上穿插下来的,作用是铆死岩石避免危险发生。而直接原因可能是上世纪80年代,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下,三线企业的分散性和隐蔽性使得他们在转向市场经济时遇到了巨大困难,交通、信息的闭塞使大批三线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近乎完全失去了竞争力,企业搬迁势在必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天,乌鸦洞“航发厂”的遗址保存基本完整,丰富的历史内涵感染着前来参观的游客。它既是中国航空工业的摇篮,也是一处极具价值的“航空报国”的历史文物遗址。

风雪羊场坝

我是1970年8月进的国营金江机械厂,第二年的春节,我们这些第一次离家的年轻人非常想家,和领导请假,领导再三地叮嘱千万不能超假,一定得准时归来上班。我们像军人一样保证后终于得以离厂回家。

谁知大年初二返回时,遇到凝冻(现在称为“冻雨”)天气,那时贵州都管冻雨叫“下凌”,特别厉害的“凌”大家叫“桐油凌”,意为冻雨像桐油一样一遍又一遍地反复浇在路面上,路面如同光滑的玻璃一样,人几乎都站不住,车子就更难开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时上班谁也不敢迟到,大家商量后决定第二天走路回厂,沿着头些天留下的车辙印,一步一滑地登上了漫漫的归厂路。第一次走这样一条不熟悉的盘山公路,无论是上山还是下山,我们都不敢抄近道。为了赶回单位上班,从贵州毕节地区的织金县城到大方县的羊场坝,足足80公里的路程,迎着风雪忍着饥饿,我和几位刚参加工作的伙伴不停地走了18个小时,终于到达工作的地方——羊场坝。

第二天,天还未完全放亮,我们都早早起了床,迎着金江机械厂特有的汽笛声,踏着铿锵有力的步伐,吼着“一、二、三、四”的号子,又开始了新一年的征程。

来源 | 中国航空报

文字 | 冯俊 伍克樵

责编 | 张亚歌

主编 | 姜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