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参考消息网援引俄罗斯卫星社网站报道,中国国防部长董军近日在香格里拉对话会上围绕“中国的全球安全观”作大会发言。他表示,在当今世界变乱交织、各国人民更加渴望和平发展之际,亚太数十年的繁荣稳定、举世瞩目的“亚太奇迹”,为世界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为全球安全提供稳定基石,带给我们很多重要启示。董军表示,亚太地区的发展成就和安定局面来之不易,是地区各国人民共同智慧的结晶、共同努力的结果,需要倍加珍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国国务院日前发表声明称,美方对中国大陆的围台军演深表关切,并呼吁中国大陆保持克制。美国国防部发言人称,密切监控中方军演并对此表示关切。吴谦表示,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怎么解决台湾问题是14亿多中国人民自己的事,不容美方指手画脚。停止一切“台独”分裂行径,停止勾连外部势力挑衅,才是真心缓和台海局势。祖国统一,人心所向。解放军以行动说话,始终做打“独”促统的先锋队。

中国国防部长董军在新加坡香会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时把矛头直接对准了民进党当局,并对赖清德以及岛内的“台独”势力发出了强有力的警告。在新加坡香会论坛上,董军防长对台当局发出了强力警告,赖清德未来的日子不好过从董军防长的通篇演讲内容以及在提问环节的内容看,他发出了“弦外之音”,“去中国化”“和平统一前景正在被破坏”,这些都在某种程度上释放出了非常重要的信息。大陆不会眼睁睁地在看台湾搞“去中国化”运动,未来势必要有非常大的反制行动。

董军说,台湾问题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问题。“5·20”台湾当局所谓的领导人就职宣誓,赤裸裸地暴露出“谋独”的图谋和野心,这一以贯之地代表了以民进党为首的“台独”势力长期在搞分裂中国的行动。民进党当局上台以来,政治上否认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法理上正在修法、修规,历史上正在修改各类的教科书、否认历史,在两岸交往上设置阻碍两岸人民的正常交往,在军事上大搞“以武谋独”的做法,是在加紧推进“台独”的氛围。

民进党当局的说法完全是颠倒黑白、自欺欺人。台湾地区领导人一上任就猖狂挑战一个中国原则,大肆贩卖“两国论”,宣扬“倚外谋独”、“以武谋独”,是赤裸裸的挑衅。“联合利剑—2024A”演习是对其谋“独”挑衅的坚决惩戒,是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正义之举。民进党当局所谓“守护台湾”,是以台湾民众的身家性命为代价推进谋“独”冒险。如果其不知悬崖勒马,只会将台湾推向灾难深渊。

祖国完全统一才是台湾的前途和希望。我们一定要让岛内民众了解真实的台湾历史,了解台湾薪火相传的爱国主义精神,了解台湾始终与祖国大陆紧密相依、命运与共。过去是,现在是,未来也是。”台湾资深媒体人黄智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两岸关系好,台湾才会好。两岸只有统一,台湾才有出路。她呼吁岛内有识之士肩负起守护民族大义的重任,共促国家统一,共谋民族复兴。“越早统一对台湾越有利,更对整个中华民族有利。

据报道,在经历了一系列复杂的变轨机动后,嫦娥六号按计划降落在月球背面。这并非中国首次月球背面探测任务,但却是人类史上首次从月球背面进行采样返回。而且,相比月球其他地区,南极地区被认为含有更多的太阳系早期化石,找到水的概率也更大。加诺和他的同事们所研发的氡气探测仪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月壤以及月表挥发物的迁移情况。科学家相信,氡气的迁移情况和水蒸气相似,因此探测氡气也有助于在月表寻找水分子。

“中国红洒在月球的背面!”台媒主持人周玉琴兴奋播报嫦娥六号动态,并表示有一种迎接喜事的心情,在看这个报道,“感受到作为中国人的骄傲。”台湾“联合新闻网”在报道中提到,已有的月球样品采集任务都集中在月球正面,嫦娥六号即将采回的样品是人类历史上首次获取的月球背面样品,将再一次填补月球样品的空白,对丰富人类月球起源和演化认知、更好地了解地球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日,嫦娥六号顺利完成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的智能快速采样,并按预定形式将珍贵的月球背面样品封装存放在上升器携带的贮存装置中。南极—艾特肯盆地被公认为月球上最大、最古老、最深的盆地。在这里开展月背采样,将填补人类获取月球背面样本的空白,深化人类对月球成因和太阳系演化历史的认知。

采样和封装过程中,科研人员在地面实验室,根据鹊桥二号中继星传回的探测器数据,对采样区的地理模型进行仿真并模拟采样,为采样决策和各环节操作提供重要支持。智能采样是嫦娥六号任务的核心关键环节之一,探测器经受住了月背高温考验,通过钻具钻取和机械臂表取两种方式,分别采集了月球样品,实现了多点、多样化自动采样,等待合适的返回时机进行月地转移,在地球附近返回器将携带月球样品再入大气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介绍,这个月面起飞就相当于在月球完成一次发射,不过它与地面发射不同的是,月面起飞因为不具备成熟的发射塔架系统,着陆器就承担了“临时发射塔架”的功能。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现场再次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从点火起飞到入轨完美的6分钟,这意味着嫦娥六号上升器已经顺利地进入了预定的环月轨道,为后续的和轨返组合体的交会对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旦错过发射的时间窗口,奔月就会受到影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李平岐介绍,科研人员应用了“窄窗口多轨道”发射技术,为火箭在连续两天、每天50分钟的窗口内设计了10条奔月轨道,以提高实施发射概率和可靠性。要想抵达月背并开展工作,还需要解决通信问题。由于月球庞大的身躯会挡住嫦娥六号与地面指挥的通信信号,这就要依靠在轨“等候多时”的鹊桥二号中继星当起“顺风耳”,架起“沟通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