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他是提出“中国共产党”名称的第一人,对党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与毛主席并称“双雄”。

而他最终却因叛徒的出卖年仅36岁就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毛主席曾这样评价他:“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做的,和森同志都做到了。”

那么这个与毛主席并称“双雄”的人究竟是谁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革命“双雄”的并肩战斗

他就是蔡和森,于1895年出生在上海的一个普通职员家庭。蔡和森的母亲因与丈夫在思想上产生分歧,发生冲突,一气之下,带着孩子们回到了湖南。

母亲带着蔡和森下地劳作时,蔡和森看到一旁的老伯很是吃力地种豆子时,心中涌起了一股难以言表的同情,年仅十岁的他主动提出给老伯帮忙。

蔡和森的母亲扭头看到自己豆子还摆在那,给老伯家种豆子去了。蔡和森本以为会得到母亲的训斥,但母亲惊讶于儿子的善良与懂事,心中满是欣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蔡和森从小酷爱读书,但没过多久,家中突遇变故,为了谋生,蔡和森不得不去辣酱店当学徒。

这也并没有阻拦他读书的脚步,白天,他忙碌于繁重的工作,但到了晚上,他依然坚持挑灯夜读。有一次,店老板发现他在看书,愤怒地将书撕得粉碎。

那一刻,蔡和森深切地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阶级差距,这种不公平的待遇在他心中埋下了反抗的种子。

他也立志开始读书,他认为只有读书才能拓宽自己的视野,只有读书才能改变自己的道路。蔡和森的母亲不惜变卖自己的嫁妆也要供他读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高小毕业后,蔡和森也不再拘泥在这个小地方,他只身一人来到了长沙留学,以优异的成绩考到了湖南公立第一师范。

也就是在这里,蔡和森与毛泽东结识,两人结为了好友。他们一起探讨文学、政治和社会问题,共同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蔡和森和毛泽东深受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杂志的影响,深受新思想文化的冲击,成为了走在时代前沿的新青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还一起组织了“工人夜学”活动,为工人们提供帮助,打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隔离,致力于传播进步思想、唤醒民众意识。

在考察各地的农民生活状况后,他们发现的一个问题,蔡和森和毛泽东深刻地认识到,人民的贫穷并非自身所致,而是社会制度的不公和腐败所致。

要想真正地从中改变,最先要改变的就是这个社会。

1918年,蔡和森和毛泽东等人一同创办了新民学会,积极宣传进步思想、组织群众运动、推动社会变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毕业后,面对湖南政局的混乱和黑暗,新民学会的成员们认为赴法留学是一条可行的出路。蔡和森作为代表前往北京筹办相关事宜。

在北京期间,他结识了蔡元培、李石曾等社会名流和教育家,并争取到了五六千元的留学经费。这些资金成为他们赴法留学的有力保障。

蔡和森一行人赴法留学后,他买了一本《法华字典》开始自学法语。仅仅四五个月的时间,仅仅四五个月的时间就能用法语进行日常交流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此同时,蔡和森找到了真正能救中国的真理—马克思主义。他的世界观就此发生变化,开始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他常常利用空闲的时间对马克思主义等经典著作翻译,比如《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等。

这些译作不仅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还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支持。而蔡和森也在法留学期间,最终确立了自己的共产党主义信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建党理论与实践的先驱

在法国留学期间,蔡和森还给毛泽东多次写信,提出成立“中国共产党”, 并深入剖析了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坚信社会主义才是拯救中国的唯一出路。

在法国的日子里,蔡和森还积极投身于革命斗争之中。1920年,法国经济危机的阴霾笼罩,许多中国留学生因勤工俭学而失去工作,生活陷入困境。

更雪上加霜的是,中国政府也断绝了他们的经济援助,使留学生们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面对这一局面,蔡和森挺身而出,他迅速集结了一批留学生,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学生运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恩来、陈毅等杰出青年也毅然加入其中,共同为留学生的权益和尊严而战。他们高举着正义的旗帜,勇敢地与法国军警对抗,虽然遭遇了残酷的镇压,但他们的决心和勇气最终赢得了胜利。

从法国归来后,蔡和森找到了陈独秀,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虽然创立时蔡和森还在法国,但他是最早提出的,也成为了共产党早期的成员之一。

中共二大在上海召开,蔡和森出席了这次会议。在此次会议上,马林提出了一个颇具争议的建议——党和团员应该加入国民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提议遭到了蔡和森等人的反对,他认为,中国共产党应该独立领导中国革命,而国民党作为资产阶级的代表,与共产党的目标和理念截然不同,不能相提并论。

1922年9月,蔡和森担任《向导》的主编,撰写了大量的宣传革命思想的文章,和对国民党的批判。

不仅宣传了反帝反封建的主张,还掀起了一场伟大的农民革命斗争。《向导》正如它的名字一样,成为了人们心中的“向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5年,蔡和森还积极参与领导了五卅运动。他一边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一边总结经验教训,为革命斗争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在八七会议上,蔡和森更是勇敢地批评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坚定支持毛泽东的正确意见,他主张进行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

36岁英烈,永恒的革命光辉

1928年,蔡和森因误解而被冠以“右倾”之名,职务被无情剥夺。尽管身患哮喘,他仍顽强地拖着病弱的身躯,坚守在革命的岗位上。

随着时间的流逝,蔡和森的病情日益严重,组织决定将他送往莫斯科休养。在异国他乡,他仍旧心系革命,未曾有一刻松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1年2月时,蔡和森回到了上海,此时的上海已不再是昔日的模样。中央的领导权已转移到王明手中,蔡和森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排斥与打压。

不仅没有恢复他的工作、恢复他的职务,还将他调往了十分凶险的香港工作。蔡和森在临走之前,他的外甥女曾劝他不如再考虑考虑,毕竟香港那边十分危险。

蔡和森却坚定地表示,作为革命者,他必须迎难而上,无论面对何种危险,都不能退缩。

香港这边的政府与国民党早就勾结起来了,随着莫叔宝的叛变,供出了大量的共产党人员的名单,他们相继被捕惨遭杀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抵达香港后,蔡和森与夫人居住在一家洋酒罐头公司的楼上。他之所以选择这里,主要是为了节省组织的开支。

在5月的时候,蔡和森接到中央的紧急通知,得知顾顺章已经叛变,并知道了他在香港的行踪,要他多加小心。

没多久周恩来也来了信,告知他可以离开香港先去往别处躲上一阵。他本有机会离开这个危险的地方,但蔡和森却选择了坚守。

他相信自己的隐蔽之处足够安全,顾顺章无法找到他。然而,他低估了顾顺章的狡猾与残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蔡和森是个对工作及其负责的人,做什么事情都尽心尽力,事必躬亲,他曾与顾顺章一起共事过,总觉得顾顺章是不得已,他把顾顺章想的太好了。

而顾顺章就是拿捏了蔡和森的这种脾气性格,知道他对工作负责,绝对不会离开香港的。于是他便开始在香港搜索。

当时香港召开了一个会议,虽然大家极力劝阻蔡和森可以不必参加,但他认为自己应该要去,不会出什么岔子的。

这天,蔡和森告别家人刚到会议现场,就看到一群端着枪的警察冲了进来,将他们团团围住。

而带头来抓捕的正是顾顺章,蔡和森没有想到曾与自己共事过的人如今竟然真的叛变革命来抓自己,心中充满了愤怒与失望,气急的蔡和森对着顾顺章就破口大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顾顺章听着这些对自己的“夸赞”,微微一笑,并没有多说什么,最终亲手将蔡和森抓走了。

蔡和森被捕的消息迅速传开,中共中央得知后下令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将蔡和森救出来。

经过多方寻找,终于有一个社团表示愿意提供帮助,但前提是需要一大笔钱作为赎金。虽然数额巨大,但组织还是决定筹集资金以营救蔡和森。

就在好不容易将人家所需要的钱款汇集好后,却得知在两个小时前,蔡和森就已经不在香港了,被押往广州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广州一个监狱里被秘密关押,为了从他的嘴里掏出有用的信息,所有的酷刑在他的身上用了个遍,即使身上鲜血淋淋,蔡和森也坚决不说。

狱友们见状,也很是心疼,对他总是多般照顾。蔡和森反而安慰狱友说自己没关系的,这点刑罚不算什么,他可不要像顾顺章那样当一个叛徒。

就这样,蔡和森被折磨了整整两个月,敌人见状,知道撬不开他的嘴了,便不再留他性命了。

1931年8月蔡和森被押往一片茂密的蕉林。随着一声枪响他倒在了血泊之中年仅36岁的生命就这样消逝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大叛徒顾顺章毛主席亲自下令通缉并全力搜捕他要将这个背叛革命的罪人绳之以法。

不过最终顾顺章并未死在革命者的手中而是死在了他效劳的国民党的手中这也算是他罪有应得的下场吧。

结语

蔡和森在法国留学期间,他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敏锐地洞察到社会主义才是拯救中国的唯一出路。

他不仅仅满足于理论的学习,更勇于将理论付诸实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多次领导学生进行革命斗争,尽管遭遇法国军警的镇压,但他毫不退缩,展现出了坚定的革命意志和顽强的斗争精神。

蔡和森是一个充满智慧和勇气、独立思考、坚持真理、具有远见卓识和无私奉献精神的人。他的一生充满了奋斗和牺牲,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