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智和教育的一名家庭教育指导师,我想跟所有家长说,在育儿的路上,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非常有必要。

可是不少父母犯难,心理学是一门高深的学问,自己既不是心理学毕业,自学也非常的困难。

其实在家庭教育中运用心理学,并不一定要掌握多么高深的心理学知识。

不少经过前人不断研究、论证、总结的一些“心理学效应”就非常的简单实用。

他门都是通过一些现象、一些实验、一些故事总结出一个心理学知识点,不仅有趣,而且现学现用。

在家庭教育中,这四个“心理学效应”非常好用,父母只要学会运用它们,你的孩子一定会变得越来越优秀。

家庭教育课堂:怎样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家庭教育课堂:怎样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01跳蚤效应

孩子的一生,能取得多大的成就,与父母的家庭教育思维方式有着莫大的关系。

不少孩子的成长被父母的教养思维所限制,扼杀了孩子的潜能,阻碍了孩子的进步。

不受父母可能会说:“我家的孩子就是笨!”

且不言你家孩子是不是真的“笨”,父母的这一句话就已经是在为孩子设限了!

那么,在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个心理学效应——跳蚤效应。

跳蚤效应源于一个有趣的实验:生物学家将一只弹跳高度达到自身数百倍的跳蚤,放入一个敞开口的玻璃瓶中,这只跳蚤能凭借自身的弹跳力轻松的跳出瓶子。

接着,再次将跳蚤放入到这个玻璃瓶中,并在瓶口盖上玻璃片,跳蚤向瓶口跳跃时就会撞到玻璃片,吃了几次苦头之后,跳蚤将跳跃高度调整到比瓶口低的位置。

几天之后,生物学家拿掉瓶口的玻璃片,而那只跳蚤却再也跳不出那个玻璃瓶了。

其实,孩子就像这只跳蚤,有着很多的可能,而父母的教养思维却何尝不是那盖在瓶口的玻璃片呢?让孩子无法跳得更高,走得更远。

“画画画得好有什么用,能帮你考试加分吗,能当饭吃吗?”

“别想了,一本你肯定考不上,还是实际一点,上个二本”

生活中像这样一句句为孩子人生设限的话,一次次阻碍了孩子成长的高度。

很多时候,孩子的成就不是你认为他能达到怎样的高度,而是你支持他达到怎样的高度。

给孩自由、广阔的空间,不给他的人生设限,相信孩子“天生我才必有用”。

或许除了成绩之外,你能收获一个飞得更高的孩子,这更是为人父母所想看到的吧。

02 罗森塔尔效应

有一个很神奇的现象:当父母一直笃定地告诉一个孩子,你聪明又努力,学习肯定没问题。

孩子在大脑中会形成这些信念,不自觉地用行动证明这个期待。从而越来越努力,成绩越来越优秀。

反之,当父母总是贬低孩子,孩子的大脑就会产生“我很糟糕、我不行“”的观念。

并用各种行为去“证明”父母的话,不仅真的会“变笨”,整个人生都可能陷入恶性循环。

这恰恰印证了“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

他来到一所极其普通的中学,随便进入一个班级并若有其事的逛了一圈,朝着全班的孩子看了看。

然后他在全班的同学的名单上随便圈出了几个名字,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对老师说,这几个孩子的智商很高,很聪明。

过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罗森塔尔再次来到这个班级,奇迹发生了,他随便圈出的那几个孩子真正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

这就是的“罗森塔尔效应”。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难道罗森塔尔真的有一眼就能看出孩子智商高低的方法?

当然不是,真正具有神奇魔力的是暗示的力量。

当孩子知道自己的名字被圈出来,被认定智商高、聪明时,就会用各种方法去证明自己,倍加努力,其结果在班级中表现优秀也就不足为奇了。

脑科学家洪兰教授说过:

“大脑是可以被语言改变的。它会一直不停地因外界需求而改变神经分配。”

在生活、学习中多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久而久之就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03 德西效应

“如果下次考试成绩排在班级前五,爸爸奖励你200块!”

不知道你平时用这种方式激励过孩子去认真学习没有?

这种激励的方式效果如何呢?肯定不尽如人意!

为什么会这样呢?

“德西效应”或许能为你回答这个问题。

心理学家德西曾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群孩子天天在一位老人门前嬉闹,老人不厌其烦。

于是老人给每个孩子10美分,并对他们说:“你们在这里嬉闹,让我家变得很热闹,我也不再寂寞了,这点钱是表示谢意。”

第二天孩子们依然来到老人门前嬉闹。

于是老人又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虽然得到的钱比昨天少了一半,但是孩子们觉得还能接受。

第三天孩子们依旧来了。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

孩子们有些生气的说:“才两美分,以后我再也不到你这儿来玩了!”

老人为什么能成功的驱赶孩子?

因为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纵着美分这个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

在学习中,如果经常用物质奖励的方式去操控孩子学习的动力,也会将孩子“因为喜欢而做好某件事”变成“为了得到物质奖励而做某件事。”孩子对于学习的兴趣将会逐渐减弱。

精神激励的优势远大于物质激励。

家长要应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增进孩子对学习的情感和兴趣,对学习本身的动机,收获学习的乐趣,重在培养内驱力。

家庭教育课堂:怎样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家庭教育课堂:怎样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04 三明治效应

批评是重要的家庭教育方法之一,但是有不少父母抱怨:孩子根本听不进去批评!

其实不是孩子听不进去,只是批评也要讲究方法。

谁都不希望自己被批评,只是批评谁又能听得进去呢?

想让孩子听得进你的批评,不如试一下“三明治批评法”。

在批评心理学中,人们把批评的内容夹在两个表扬之中,从而使受批评者愉快地接受,这种现象称之为三明治效应。

这样的批评就如三明治,让人乐于接受,并且回味无穷。

那么,这三层各有什么“料”儿呢?

第一层:认同、赏识、肯定、关爱对方的优点或积极面;

中间层:建议、批评或不同观点;

第三层:鼓励、希望、信任、支持和帮助。

在日常生活中,当孩子出现错误时,如果马上对孩子进行批评,孩子很可能会出现逆反心理。

但是如果运用“三明治批评法”,情况或许就不一样了。

批评孩子时,先对正确的、做得好的加以肯定,然后就做的不好的、错误的,提出批评建议,并和孩子协商解决的方法;左后在鼓励和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这样的批评孩子一定更加的乐于接受。

“三明治效应”在我们正式批评之前,就放下了防备心理,形成了非敌对的沟通氛围,让孩子能温和的接受批评,并从中得到认同、鼓励和帮助。进而更乐意、有信心改正错误。

孩子的成长与父母息息相关,你的教养思维和方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与成才。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心理学知识能更好的助力家庭教育,希望父母们平时多加留意这一个个简单实用的心理学小知识,并将其勇于实践,从而培养出闪闪发光的孩子。

如果您对心理学还是一知半解,不知道如何教育出优秀孩子,那么选择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可以帮助您更好地理解青春期孩子的内心世界,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从而在尊重与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同时促进整个家庭的和谐与幸福。

智和教育深耕家庭教育十余年,帮助父母提升教养认知,提高养育子女的能力,重点解决青少年叛逆、厌学、抑郁、早恋、网瘾等问题。从有效沟通、情绪管理、解决冲突等方面改善亲子关系,促进家庭和谐与孩子的健康成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