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考消息网6月11日报道 《日本经济新闻》近日刊发题为《专访隈研吾——驳“和式建筑大师”论》的文章,介绍了《日经建筑》杂志前主编、《隈研吾建筑图鉴》作者宫泽洋对隈研吾进行专访的内容。文章摘编如下:

日本知名建筑师隈研吾所著《日本的建筑》一书因与众不同的日本建筑论引发热议。2015年接手的国立竞技场项目成为隈研吾创作此书的契机。当时媒体对隈研吾的称呼不外乎“和式建筑大师”“和式建筑巨匠”,这让他颇感不适。于是他用了8年时间组织起能够反驳这种论调的语言,遂成此书。《日经建筑》杂志前主编、《隈研吾建筑图鉴》作者宫泽洋近日对隈研吾进行了专访。

“和式”一说属于生意经

宫泽洋问:您因何想要撰写《日本的建筑》这样宏大的主题?

隈研吾答:2015年,也就是国立竞技场这个项目启动之时,当时媒体报道我时总是找不到准确的词汇,把我说成“和式建筑巨匠”或“和式建筑大师”,听到这种称呼产生的不适感促使我下笔。

问:您在媒体上表现得和和气气,其实已经出离愤怒了。

答:是这样的。我非常讨厌“巨匠”“大师”这种词,我自己也从来没有说过什么“和式”之类的话。但当时没有足以反驳这种论调的词汇和知识,所以我想通过写一部论述日本建筑的书来否定所谓“和式建筑大师”的说法。

问:为什么您会抵触这样的称呼?

答:以“和式”作为卖点的人是在拿“尸体”搏胜负。这种感觉很难解释,但在我看来,这种人只能是一个把日本传统当成珍贵古董、并且拿古董来挣钱的精明生意人。

日本的建筑行业存在两种推销模式:一种是“现代主义生意经”,另一种是“和式生意经”。但二者都是封闭的,只维护它们要兜售的商品的价值。

现代主义生意经”有点像进口贸易公司的感觉,喋喋不休地说着自己从西欧引进的商品有多么值钱。“和式生意经”则把自己的商品当成高级古董对待,让它们看起来很值钱,卖力进行各种表演。

问:您书中也出现过“尸体”这个词,但这种表达方式好像有点过激。

答:正如我提到的,现代主义与和式建筑的基本商业模式自战后以来一直没有改变。归根结底,两种模式都与家元制或者说宗派制一样,通过刻意追求纯粹来增加自己的价值,在自己的圈子里故步自封,不接受任何折中或打破窠臼的东西。由于两种模式都认为自己兜售的商品独一无二,所以无法产生有勇气将两种风格合二为一的人。事实上,折中主义是艺术领域最勇敢的尝试,历史就是通过折中主义而演进的。

秉持“折中主义”理念

问:您是说,过分追求纯粹的态度看起来就是“死尸”?

答:是的。“折中”一词在日本已经有了罪恶感,尤其是自现代主义传入以来,像村野藤吾(主要活跃在关西地区的建筑师)那样敢于尝试世界上绝无仅有的折中主义的建筑大家在建筑史中的定位并不清晰。这种局面今天依然存在。所以我写的不是简单的文章,而是想要写出具有挑战精神的日本建筑论,直指日本作为一个国家的结构性缺陷和一事无成的现状。结果一写就是8年。

问:您在设计生涯中一直秉持“折中”的理念?

答:在我思考该如何将日本文化乃至亚洲文化推向世界的时候,折中主义都是绕不开的话题。我想要成为一名逆行的传教士,从亚洲走向西欧,这是今天依然支撑我的使命感。可以说,我写这本书就是要找到实现的方法。

问:即便如此,一向下笔如有神的隈研吾居然用了8年,这到底是为什么?

答:毕竟我要写的是充满历史感的日本建筑论,所以最初想要从伊势神宫、穴居建筑这些揭示日本建筑起源的地方写起。但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线书写后,我发现,日本建筑史本身是复线推进的,所以实践起来并不简单。我最终意识到,这么写下去将变成一本人畜无害、四平八稳的教科书。

就在我的想法总是无法统一之时,我决定试着从村野藤吾和吉田五十八(主要活跃在东京的建筑师,建筑风格被命名为数寄屋造,融合日本传统建筑与现代主义元素)写起。我对他们的创作风格更有亲近感,甚至有某种竞争对手的感觉,二位都在近当代建筑中奋不顾身地尝试将西欧风格与亚洲风格相融合。当我逐渐带入到他们的情绪中后,写作过程就变得非常顺畅了。(编译/刘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