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踪动物的研究中,科学家经常发现,有些个体整天坐着什么都不做。

几年前,英国动物学家丹妮·拉拜奥蒂把人工合成的狐狸尿液喷洒到伦敦郊外一块狐狸的领地上,看看这东西是否影响狐狸的行为。她给其中一只狐狸戴上了GPS项圈。

令她大感不解的是,在整三个月的追踪期间,这只狐狸只离开过兽穴两次:一次是在兽穴附近转悠,一次是短暂地跑到邻近的花园。你或许会问,那它吃什么?估计是吃别的同伴给它带回来的食物!

狐狸本来是一种活跃的动物,但拉拜奥蒂选中的这一只显然是只“懒虫”。这就引起她的兴趣,想知道在别的动物中是否也存在此类现象。

她把她的想法公布在社交媒体上,引来不少动物学家的附和。在过去的研究中,他们也发现,在一个动物群体中,总有那么一些个体是十足的“懒虫”,它们大部分时间呆在同一个地方,几乎什么都不做。

为什么这些动物个体活动如此之少呢?

  动物中的“懒虫”广泛存在

在动物界,不乏懒得出奇的一些物种。最著名的是树懒,它们长年呆着一动不动,以至身上长起了青苔。树懒并不是孤例。一种生活在欧洲山洞里叫洞螈的蝾螈也是如此。几年前,研究人员在某山洞水洼中发现了一只,最近他们发现,这只洞螈依然一动不动地伏在同一地点——当然也不排除在此期间它也可能移动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对于这些动物为什么不怎么移动我们是理解的。树懒已经适应了这种生活方式。它们吃的是劣质食物,需要尽量减少体能消耗;同时,它们消化得很慢,吃一顿足够消化几个月。而洞螈是坐等待食的捕食者,它们以洞穴水中的小型甲壳类、蜗牛等小动物为食。在这些情况下,移动缓慢或根本不动都是可以理解的。

而被我们称作“懒虫”的动物则不然:它们是应该活动却不活动。2022年发表的一项研究进一步证实了“懒虫”的广泛存在。该研究分析了对各种哺乳类、鸟类、爬行类、鱼类和两栖类进行的41项追踪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每一类动物中都存在某些个体,它们在一段时间内很少活动。

  用人格类型来解释?

在人类中,也有“懒虫”,也有不爱动窝的“宅男”“宅女”。心理学家以人格类型来解释为什么这些人的行动力那么弱。譬如,他们为人格制定了5项指标:开放性、责任心、外向性、合群性和神经质。开放性具有想象、审美、情感丰富等特质;责任心显示胜任、公正、尽职、自律等特点;外向性表现出热情、社交、活跃、冒险等特质;合群性具有信任、利他、依从等特质;神经质性表现出难以平衡焦虑、敌对、压抑、冲动、脆弱等情绪的特质。根据这5项指标的打分,心理学家就能预测一个人的行为。

也许在更普遍的意义上,人格类型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动物的行动力那么弱。动物研究人员通常只关注少数特征,如动物有多害羞或大胆,它们是喜欢探索还是回避某种情况,以及它们的攻击性——有迹象表明,至少其中一些特质可能影响它们的活动量。

例如,美国康涅狄格州三一学院的科学家拿一只蜗牛,用镊子敲打它,然后把它放在一个杯子里。当被敲击时,蜗牛会缩退回壳里。然后给它计时,看看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再从壳里探出头来。他们的观察结果是,大多数在几十秒以内探出头,但有些却躲了好几分钟。这表明蜗牛的胆大程度是不一样的,这影响到它们的活跃程度。

  归因于生理学或人类影响?

另一种说法把动物不活跃归因于生理学。即使在同一个种群中,每个个体的新陈代谢率也是不一样的,有些动物的新陈代谢比其他动物快,这意味着它们消化食物的速度不同,消耗能量的速度也有快有慢,不同的新陈代谢率可能决定了其不同的活动水平。

然而,研究表明,新陈代谢和活动水平之间的联系很复杂。一些行为,如最大跑步速度,确实与基础代谢率相关,但其他行为,包括活动和探索的水平,似乎与基础代谢率没有直接的关系。

在某些情况下,动物“懒虫”的存在也可能部分要归因于人类的影响。一项对57种803只哺乳动物个体的GPS追踪数据显示,生活在人类足迹较多地区的哺乳动物的移动量,只有生活在人类足迹较少地区的哺乳动物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只狐狸在草地上晒太阳。

人们最初将此解释为这是受到了人类设施,如道路、电网、栅栏等的影响。然而,后续的研究发现另一种影响更为重要:在人类社区附近活动的动物更容易获得食物,因此它们不需要跑很远。不过,这也只解释了整个群体怎么变懒,没有解释群体中个别“懒虫”是怎么培养出来的。总之,对这一问题目前还没有满意的解释。

在人类社会,我们说懒惰是不光彩的,因为懒惰不利于财富的积累,因为懒惰不利于社会发展。但对动物来说,没有财富的观念,因此,当它们身边有充足食物的时候,不再外出觅食,或者单单为了减少能量消耗,不四处瞎跑;或者在等级森严的群体中,“居于高位者”指使“下人”为它跑腿;都是合理的。我们大可不必用人类的标准来衡量它们。